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2025年唯一0投档的大学,降分都无人报考,家长被学费集体劝退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09日 15:16 1 cc

2025年本科招生季,上海兴伟学院以387分的投档线(数据来源:上海市教育考试院《2025年本科招生投档公告》),搭配15万元/年的学费,在志愿填报中遭遇“滑铁卢”:云南考区六次征集志愿仅录取3人(数据来源:云南省招生考试院《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征集情况通报》),春季高考50个计划仅完成10%。这场教育投资与回报的博弈,折射出民办高校的生存焦虑——当“高成本”与“不确定未来”碰撞,家长们的选择,比任何批判都更真实。

2025年唯一0投档的大学,降分都无人报考,家长被学费集体劝退

收费反差:“教育投入”与“性价比”的博弈

对比公立院校,民办高校的收费逻辑更显矛盾:

-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四年总学费不足4万元(数据来源:中山大学2025年本科学费公示),而兴伟学院单住宿费,就已接近公办院校“全程教育支出”。

- 64万元的四年开销,足以在不少三线城市购置一套房产,却未必能兑换“就业市场的入场券”。

这种“高投入”与“模糊回报”的错位,让家长的“教育计算器”倾向保守——毕竟,教育投资的本质是“风险博弈”,而民办高校暂时没给出“稳赢”的底气。

专业同质化:“红海竞争”里的生存危机

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进一步放大了“价值质疑”:

英语、国际商务等**“红海专业”**(指市场供给远超需求的领域),本就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民办院校若缺乏“特色培养方案”(如产业对接、实践赋能),毕业生薪资甚至难以覆盖助学贷款利息。

对比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年费6~8万元,依托名校资源与国际化培养),兴伟学院的定价策略,更像一场**“教育商业冒险”**——家长为“学历标签”买单的时代,正在加速褪色。

就业闭环:“学历信任”的隐性门槛

就业市场的反馈,形成致命闭环:

企业招聘时,公办重点院校背景在简历筛选中“天然占优”——这不仅是“学历歧视”,更是对“公办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信任。兴伟学院毕业生合影中“稀稀落落的40余人”,与“每年200人的招生目标”形成鲜明反差,规模效应的缺失,进一步削弱了学校在市场的“议价能力”。

当“民办学历”在招聘第一步就陷入被动,后续的“职业发展”更难突破天花板。

2025年唯一0投档的大学,降分都无人报考,家长被学费集体劝退

招生现场:“认知危机”比“分数门槛”更致命

招生现场的现实反差,持续上演黑色幽默:

上海考区第二轮征集志愿,391分的门槛仍填不满70个缺额,证明“降价策略”在“认知度危机”前完全失效。当教育成为“奢侈品”,中产家庭更倾向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国际课程”或“职业教育”**——毕竟,与其押注“不确定的学历回报”,不如瞄准“技能就业”的清晰路径。

转型破局:“小而美”或“产教融合”的出路

民办高等教育的转型窗口正加速关闭:

无财政支持的院校,若持续“高收费、低特色”,生源枯竭将成常态。未来或许呈现两极分化:

- 少数院校转向**“精英化小众教育”**(如艺术、人文细分领域),但需匹配“顶尖资源”;

- 更多院校需探索**“产教融合”——如浙江某民办职校聚焦“电竞、康养”等细分赛道,学费亲民且就业率超90%**,已走出“小而美”的生存之路。

教育的核心是**“价值交付”**,而非单纯的“商业定价”。当民办高校从“赚快钱”转向“造价值”,或许能重新赢得市场信任。

结语:兴伟学院的招生遇冷,是民办高等教育的“缩影”。在“性价比为王”的时代,只有真正锚定“教育价值”,才能打破“高收费→低信任→生源荒”的死循环——毕竟,家长和学生的选择,永远比招生简章更诚实。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