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大西北探微之二:走访莫高窟阴家窟

抖音热门 2025年09月20日 04:37 4 admin

阴汉武


大西北探微之二:走访莫高窟阴家窟

我们一行人抵达敦煌,晚上八点多,夜幕已经降临。奔波了一天,大家都有些疲惫,但心中又充满了兴奋与期待。现居成都的堂兄长武(明武大哥)退休前四口人曾经都在敦煌居住,明武弟也在敦煌多年,他们多次对我讲,敦煌的莫高窟中有几个石窟,如96窟,还有321窟、217窟、231窟和138窟,都属于我们阴氏家族的家庙窟性质的阴家窟,真的是阴氏族人的骄傲。


大西北探微之二:走访莫高窟阴家窟

史料记载,甘肃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被称为 “大漠里的美术馆”。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历经 1000 多年连续营建,保存了 735 个洞窟、4.5 万多平方米的壁画、2000 余尊泥质彩塑。莫高窟的壁画内容丰富,涵盖了尊像画、佛经故事画等 7 类题材,系统保留了公元 4—14 世纪中国绘画的真迹,彩塑则融汇了本土多民族艺术与域外艺术养分,代表了公元 4—14 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


大西北探微之二:走访莫高窟阴家窟

据我考证:建造莫高窟家庙窟性质的阴氏家族,主要是由从中原(河南南阳)迁徙过来的内地移民构成,家族源自南阳新野,先迁徙到始平、武威。发家于西晋时的武威阴氏,凭借武力知名于天下,五胡十六国时期更是频频亮相于政治文化舞台,在当时社会上具有重要影响。武威海藏南湖附近出土了一块唐代墓志。志石镌刻“大唐故昭武校尉番禾校尉阴公墓志铭并序”,碑文收录于《凉州金石录》。读其碑文,得知唐代武威阴氏家族世代忠勇,实在让人敬仰。我堂弟双普在武威市政府工作多年,据他讲,这么多年过去,他经常下乡,基本走遍了武威市的乡乡村村,在当地还从未遇到过一户阴姓人家。有的人看到他的阴姓,还十分好奇,问是否是少数民族。

甘肃武威阴氏在古代还有不少名人雅士,南朝陈文学家阴铿,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省武威)人。其高祖袭迁居南平,父亲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阴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今存《阴常侍集》。阴寿是隋朝武威人,果敢有武略。以监军率部征尉迟回,三军纲纪严明,为不败之师,被封为赵国公。他的儿子阴世师也是隋朝大臣。阴世师系阴寿之子,性格忠厚,颇有武艺。隋炀帝时期,先后担任张掖太守、虎贲郎将等职务,成功击退吐谷浑、党项羌等民族,后升任左翊卫大将军。隋炀帝东巡时,阴世师辅佐代王杨侑留守长安。李渊起兵攻打长安时,阴世师率军抵抗,城破被杀。其女儿阴氏成为李世民的妾室,即齐王李祐的生母。


我时常想:甘肃武威为何难寻阴氏人家?或许武威的这一支阴氏族人,大概很久很久以前就迁到了敦煌。据说,到了唐代,甘肃敦煌的阴氏家族为讨好武则天,积极加入到为武则天称帝造大像、献祥瑞的行列(详细内容见《敦煌阴氏与莫高窟研究》一书)之中,从而迎来了整个家族的鼎盛时期。根据《敦煌名族志》记载:武周到开元时期,阴氏家族中官居三品的有两位,四品的有四位,大多实任武职,且在沙州、瓜洲、泯州等要地任职。


入住敦煌云景酒店(沙洲夜市店)简单洗漱,便直奔慕名已久的百年老店“敦煌顺张黄面 ”。都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大家刚坐上餐桌,爱平,才顺就争抢着为我们点上了驴肉系列,饭菜冒着热气,再配上诱人的美酒,全是藏不住的暖意。在成都待久的我,除驴肉火烧外,已经好几年没尝过这驴肉系列,古交、平遥的宗亲,还有远在北京的俊伟,大概都像我一样早就想解解馋了!


大西北探微之二:走访莫高窟阴家窟

9月8日,天刚蒙蒙亮。早餐忙了当地的驴肉火烧特色和驴肉馄饨,我们便立马驱车赶赴莫高窟。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传说公元366年,一个叫乐樽的和尚到了这里,想找个地方栖宿。峰头四顾时突然看到一幅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像有千佛在跃动,当时晚霞正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对应。从此,来这里的不论是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全向这座陡坡凿进。从此,这里就成了化缘筑窟造像的圣地。


取到预约好的参观门票,游客们正有序列队,目光所及处,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专注的神情。他们当中或许是有醉心于探寻历史脉络、聆听岁月故事的爱好者,亦或是渴求汲取艺术养分、钻研技艺诀窍的美术从业者,大都静静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观看完两部有关敦煌的介绍影片后,大家坐观光车前往莫高窟。按规定只允许参观八个窟,随后跟着讲解员参观了8个洞窟,我们只能一个个按顺序参观。几个人终于到属于我们阴氏先人建造的家庙窟性质的第一个窟是321窟。窟内,那精美的壁画和庄严的佛像,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大西北探微之二:走访莫高窟阴家窟

来到第96号窟时,我们眼前一亮,建于初唐时期(695年)的莫高窟第96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窟外木构窟檐高达45米,窟内有高35.5米的弥勒佛坐像,听说这是由敦煌阴氏家族在莫高窟主持并参与修建而成的。


大西北探微之二:走访莫高窟阴家窟

据《敦煌阴氏与莫高窟研究》,第96窟从初唐营建伊始到现代历经多次重修,终于成为今天莫高窟的标志。据说,当时是阴嗣鉴和阴守忠当时分别向皇帝献祥瑞五色鸟和白狼。天授年间,敦煌地区出现了四个祥瑞,其中五色鸟和白狼由阴嗣鉴和阴守忠发现。天授年间,二人均是敦煌百姓,发现祥瑞,得到了时任沙州刺史李无亏的赞赏。这是以后阴氏家族活跃于敦煌的开端,也为阴氏成为显赫的敦煌大族奠定了基础。


当我们几位远道而来的阴氏后人移步窟内,仔细看了又看这灵隐与阴祖联合其他家族在莫高窟建造的大云寺,塑造的高35.5米高的弥勒大像时都震撼不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那融合不同朝代建筑特色的高大佛像、绚丽壁画,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听说第96号窟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第三次重修,民国十七年至二十四年(1928—1935)第四次重修时将北大像前的五层建筑改成了九层。尔后,我们又到九层楼外景拍照留念时,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沉淀,也深深为我们阴氏先祖做出的贡献而感到自豪,敦煌的阴氏先祖确实了不起。


大西北探微之二:走访莫高窟阴家窟

令人遗憾的是还有我们阴氏家族先人营建的家庙窟性质的217窟、321窟和138窟未开放,无法一一参拜。从《敦煌阴氏与莫高窟》书中了解到:217窟内的壁画和佛像精美绝伦,莫高窟第217窟主室西壁龛内的塑像经后代重修,东壁门左、右两侧也经过了五代修整,留下了五代沙门供认的供养人画像。由于敦煌石窟壁画塑像为泥质,质地较为脆弱,从初唐晚期开窟至今,若按唐朝最后一年(即公元907年)计算,这窟欢现在也经历了1118年的风吹雨打了。


大西北探微之二:走访莫高窟阴家窟

后来,我在权威人士口中得知:莫高窟第217窟虽然说新发现了底层供养人画像及榜题,但仍可说明此窟是由敦煌阴氏家族成员开凿,之后,阴氏家族成员在供养人画像的基础上画出了阴嗣琼、阴嗣玉等表层供养画像。因此,此窟仍是唐前期的阴家窟无疑。


大西北探微之二:走访莫高窟阴家窟

等参观完规定的8个窟后,我们几位阴氏族人又去莫高窟接待处恳切商议,希望能入内参观217窟,但工作人员以表示权限所限,恰逢午饭时节,无法找接待处负责人通融。


尔后,我又一次来到了莫高窟石窟对面那“铁将军”把门的敦煌藏经洞陈列馆小四合院,据说,这处宅院曾经是道士王圆箓的落脚之地。关于王圆篆,也许,许多人还不了解王圆篆,他原是湖北省麻域农村一个地地道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后当了莫高窟的主持。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少得可怜的钱币,让外国文物贩子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到了国门之外。


大西北探微之二:走访莫高窟阴家窟

历史已有记载,王圆箓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但导游对我们说,历来主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听闻如今甘肃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能一次次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真的可悲可叹!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大西北探微之二:走访莫高窟阴家窟

参观完莫高窟时已近下午三点,享用午餐。午餐时段,软糯入味的驼掌、风味独特的驼篷,再配上酱香浓郁的驼排,一口下去,瞬间满是满足,味蕾瞬间被满足。爱平、才顺两位宗亲又争相为这顿丰盛的饭菜买单,这份亲情让我十分感动。饭后,我们彼此依依不舍,在一声声叮嘱与道别中惜别,为这段同寻家族文化的旅程暂画句点。


大西北探微之二:走访莫高窟阴家窟

莫高窟,一个来了又会想再来的地方,驱车几千公里专程劳师动众去甘肃敦煌莫高窟探访阴家窟,最终只能满怀怅然离去;莫高窟的阴宗窟,身为阴氏后人未能得见窟内的壁画与供养人画像,这份错失与遗憾,至今仍让我满心的无奈与留恋,我一定会再次带着儿子和两个孙子来参拜,来探寻所有莫高窟阴家窟的奥秘。

(待续)


(此文部分资料来源于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张景峰著的《敦煌阴氏与莫高窟研究》一书。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