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安世中国被“掐脖子”?荷兰切断中国安世晶圆供应,德国也变脸了,180度转向令各方错愕,中方奉陪到底

抖音推荐 2025年11月05日 16:33 3 admin

据和讯网报道,10月29日,荷兰政府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并宣布对中国安世断供晶圆的决定,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一消息的背后,是荷兰政府对安世半导体中国区公司的不满,声称其未履行合同义务。然而,实际情况却让人哭笑不得: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能力正是来自中国,安世中国不仅在技术和产能上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大部分产能来自中国工厂。荷兰政府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动刀子”,然而,荷兰却忽视了这一“刀”有可能会自伤。

就在荷兰刚对中国企业采取了激烈措施后,德国在其总理默茨的带领下,随即也对中国发出了挑战信号。10月31日,默茨在公开场合高调表示,欧洲不能让中美两国决定全球技术走向,并宣布将投入20亿欧元,要求替换掉所有中国制造的5G设备。这一决定不仅是向美国施展“投名状”,更揭示了欧洲在面对中美大国博弈时的无奈和焦虑。

安世中国被“掐脖子”?荷兰切断中国安世晶圆供应,德国也变脸了,180度转向令各方错愕,中方奉陪到底

这些变动背后,无一例外都能看到美国的身影。荷兰为了迎合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战略,选择了从中国企业中“强行断供”,试图借此向美国表明自己的忠诚。然而,荷兰低估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作用——一旦中国采取反制措施,荷兰的这一行为不仅无法给美国带来直接利益,反而可能让自身深陷困境。正如安世中国所展现的那样,他们的库存充足,能够迅速调配资源,避免了荷兰的“卡脖子”策略产生实际效果。

面对荷兰的突然断供,中国没有慌乱,而是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11月1日,安世中国宣布已建立成品和在制品库存,确保货物供应充足。这一决策不仅标志着中国对荷兰这一举措的及时回应,更是对全球汽车制造商和其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安抚。荷兰的“投机主义”举动没有产生它预期的压制效果,反而使荷兰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上变得更加孤立。

中国的这一反应无疑精准打击了荷兰的战略预期。荷兰试图通过切断中国的供应链来给中国施加压力,却忽视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荷兰反而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存在。

这场博弈背后,是欧洲制造业的深层次危机。随着中欧经济关系的不断变化,欧洲的技术竞争力正逐渐被中国超越。荷兰和德国的这些决定,实际上反映出欧洲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的焦虑和自卑。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欧洲深知如果不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可能会进一步失去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安世中国被“掐脖子”?荷兰切断中国安世晶圆供应,德国也变脸了,180度转向令各方错愕,中方奉陪到底

在美国的推动下,欧洲一部分国家选择了与中国对立,希望借此获得更多的利益或是政治筹码。然而,荷兰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变脸”行为,却让外界对中欧关系的未来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荷兰的错误决策和德国的“投名状”,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鲜明的反制机会,而这一机会无疑会加剧中欧之间的紧张关系。

荷兰政府的决定不仅让全球供应链产生动荡,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沉没成本。无论是荷兰经济还是其科技产业,短期内很难从这种政治博弈中获得实际收益。中国的反制措施和全球汽车产业的警告,正在让荷兰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不仅伤害了中国,也损害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荷兰在全球产业链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那么“不可替代”。

安世中国被“掐脖子”?荷兰切断中国安世晶圆供应,德国也变脸了,180度转向令各方错愕,中方奉陪到底

从荷兰到德国,欧洲在面临中国崛起的压力下,选择了与中国的对抗,似乎是在寻求通过对抗来保持其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然而,欧洲的这一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的。荷兰的“强制接管”不仅未能带来预期的战略收益,反而让荷兰在全球供应链中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德国的“变脸”更是让中欧关系面临新的风险。

中国的应对行动告诉全球,任何轻视中国反应的行为都可能付出沉重代价。荷兰和德国无疑在这场“对抗”中试图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但最终却发现,真正的赢家可能不是他们,而是中国。未来中欧关系是否能重回正轨,取决于欧洲是否能够从这一次的教训中吸取深刻教训。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