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太高看欧洲了!两条海底光缆中断,中国货轮被扣30多天,欧洲四国已放行,这可不是“银河”号事件重演

景点排名 2024年12月24日 22:36 6 admin

11月18日上午10时左右,两条关键的海底光缆——一条连接立陶宛与瑞典,另一条则贯通芬兰至德国——突发中断,这一事件在俄乌冲突持续的背景下,迅速引起了相关国家的高度警觉。

经过紧张的排查,调查人员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了当时正航行于该海域的“伊鹏-3”号中国货轮上。

直至21日,在由中国主导,并有欧洲四国代表参与的调查组完成询问后,“伊鹏-3”号终于得以解脱嫌疑,继续其前往埃及的航程。

尽管此番遭遇让人联想到昔日的“银河”号事件,但实际上,两者间的差异远胜于相似。

光缆的意外断裂,伴随着技术鉴定显示的外力干预痕迹,迅速促使相关公司向多国政府报告。

太高看欧洲了!两条海底光缆中断,中国货轮被扣30多天,欧洲四国已放行,这可不是“银河”号事件重演

政府方面,依据国际船舶动态追踪系统的数据,将疑点初步锁定在“伊鹏-3”号上。

随后,瑞典海警迅速行动,拦截了该货轮,而丹麦、德国等国也紧随其后,派遣舰船对“伊鹏-3”号实施监控,这一连串举动在欧洲范围内引发了轩然大波。

特别是“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事件的阴影犹存,加之“伊鹏-3”号船长为俄罗斯籍,以及有关其受俄情报机构指使破坏的流言四起,更有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克里斯托弗·迈尔等多位欧美政要出面表态,使得“伊鹏-3”号一时之间成为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似乎被贴上了“蓄意破坏光缆”的标签。

值得注意的是,瑞典政府直至事件发生后整整10天,即11月28日,才正式向中方提出合作调查“伊鹏-3”号的请求。

这一时间线的拖延,无疑为舆论的发酵提供了空间。

理论上,瑞典在无管辖权的情况下,应立即联系船籍国展开合作调查,但实际情况却是,欧洲多国似乎更乐于旁观对中国船只不利的言论蔓延。

太高看欧洲了!两条海底光缆中断,中国货轮被扣30多天,欧洲四国已放行,这可不是“银河”号事件重演

丹麦某电视台甚至追溯“伊鹏-3”号的航行记录,并基于其11月7日通过卡特加特海峡时的减速行为,以及后续花费重金委托水下作业公司拍摄的船锚拖拽痕迹,提出了“试图破坏其他三条电缆未遂”的指控。

这一系列操作,直到欧洲公众对中国形成了负面印象,关注度逐渐降低之后,真正的调查工作才姗姗来迟。

经过长达20多天的等待,调查组终于登上“伊鹏-3”号,并迅速做出了放行的决定。

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从最初的拦截到最终的释放,耗时超过一个月。

期间,高官们获得了所需的政治支持,媒体也借此机会赚取了丰厚的关注,而普通欧洲人则被留下了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象:中国船只在俄罗斯的影响下,有意破坏了海底光缆。

然而,事实的真相却远非如此简单。

太高看欧洲了!两条海底光缆中断,中国货轮被扣30多天,欧洲四国已放行,这可不是“银河”号事件重演

实际上,“伊鹏-3”号事件,更像是欧洲在俄乌战争威胁与中国崛起双重压力下,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的一场宣传战。

参与其中的欧洲国家,对“伊鹏-3”号的处理显得格外谨慎,这与31年前美国以武力胁迫“银河”号,公然威胁海上航行自由的霸权行径有着本质的区别。

回顾去年10月,芬兰至爱沙尼亚的天然气海底管道也曾发生破裂,事后查明系中国船只“新新北极熊”号在恶劣天气下抛锚时意外造成。

考虑到此次事件发生的海域冬季海况同样复杂,“伊鹏-3”号在无意识中抛锚损坏光缆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

至于“受俄罗斯指使故意破坏”的说法,则显得站不住脚。

海底电缆、光缆的位置信息高度保密,普通船员难以获取,即便知晓大致位置,想要精确地用船锚破坏也极为困难。

太高看欧洲了!两条海底光缆中断,中国货轮被扣30多天,欧洲四国已放行,这可不是“银河”号事件重演

更何况,与“北溪-2”号那类显而易见的爆炸破坏不同,光缆的损坏相对容易修复,缺乏“故意破坏”的合理动机。

从程序层面来看,欧洲几国在处理“伊鹏-3”号事件时,虽存在时间上的拖延,但整体上并未超出法律框架。

太高看欧洲了!两条海底光缆中断,中国货轮被扣30多天,欧洲四国已放行,这可不是“银河”号事件重演

其借机进行舆论操作的手段,却难免让人感到不悦。

随着中国海军实力的显著提升,052D、054A等先进舰艇多次访问欧洲,欧洲各国政府对于中国海军力量的变化心知肚明。

因此,在“伊鹏-3”号被拦截后,欧洲海警的克制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毕竟,舆论打击与真正的军事对抗,其后果是天壤之别的。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