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从首都沦落到县城,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运为何会今非昔比?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03日 23:35 3 cc

现在大名府,说出来,可能有些人还会皱皱眉:“是哪个省的?”可看过《水浒传》的,谁没记得“时迁火烧翠云楼”这出戏。说来也是怪,大名府这个名字,在书里比在如今的地图上有存在感。在那一百二十回里,这座城竟起码被提了十八次。有趣的是,《水浒》排出去的梁山汉子,不止一个沾了大名府的光:大块头卢俊义、清瘦机灵的燕青,全是那里土生土长。

从首都沦落到县城,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运为何会今非昔比?

可别看现在的大名县低调得很,一千年前,它可不是默默无闻的小地方。放在北宋时期,人家全名得叫“北京大名府”。北京?对,真的是北京,不过不是我们现在印象里那个紫禁城下的帝都。当时,“北京”一词不只归现在的首都用。大宋时代,四个京城,除了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和南京商丘,最后上榜的就是这座大名府。

很多人会问,北宋为啥专门给大名府加“北京”头衔?其实,背后打的全是地缘政治算盘。那年月,北面隔着河看着的,是虎视眈眈的契丹。最理想的北门防线本来选在今天的北京,也就是那时的幽州,但偏偏宋朝打起仗没多大把握,只好退一步,把目光放在了更南边、也就是现在位于河北的大名府,给它一个够硬的身份——大宋“北京”。

从首都沦落到县城,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运为何会今非昔比?

说到底,这还多亏了两个狠角色:一个是没多大表情、却扛得住脊梁骨的宋仁宗,另一个就是号称“拴全朝士人的那些老油条”吕夷简。当时情况相当紧张。辽军大张旗鼓集结,传说连马蹄都快跨过来,在京城里搞得人心惶惶。有些官员就想着,干脆整个随大流,把都城搬到相对安全的洛阳去,这一逃,至少后路保全。

这时候吕夷简出招了。他当面怼了一句,大概意思就是说,现在还没开打呢,咱们要是自己先跑路,岂不是插明牌告诉辽国,“快来打我,我怕了”?反倒不如趁着兵临城下前,直接就在黄河北岸立一座新京城,让对手也掂量掂量,宋朝是有点骨气的,不容易撼动。

从首都沦落到县城,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运为何会今非昔比?

说到选具体地点,邯郸、邺这些老牌名城,其实风光早不如当初。吕夷简的眼光看得准——大名府。不光是它地理位置扎实,控制着黄河以北的要冲,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不仅守得住,还能当宋都的大门,拦截北边随时溜进来的敌兵,不让他们轻易过河。

我忍不住想象,宋仁宗当年一拍桌子,“就照吕相公的!”当天就敲定了,把大名府捧成了“北京”。辽人那边听说后,估计原本还准备大干一场,临头又犹豫了,“呦,这帮宋人还挺横?”气势多多少少被打下去了点。

从首都沦落到县城,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运为何会今非昔比?

其实宋朝有钱这是老百姓都知道的事。前脚还是“北门锁钥”,后脚“大兴土木”真不含糊。不夸张地说,兜里有银子的时候谁还差一座城?据说外城有四十八里那么长,里头的“宫城”也建得气派。你若是走在宋朝年间的大名府街头,说不定会错以为走进了什么大型集会,热闹到天花板。鼓楼高高,城壕又宽又深,舞榭歌台、梵宇庙宇一个不落,街上来来往往尽是热气腾腾的人情味,那气势,你让《水浒》作者怎么不描两句夸张的台词?

这些都挺好,可话又说回来,那为什么颠到现在,大名府连个省会都没坐上,最后反倒蜗居成了小小一个县,名字也别扭得快被人遗忘了呢?

从首都沦落到县城,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运为何会今非昔比?

这里头啊,头一桩,非都城的搬家莫属。北宋那会儿,大名府手里是好牌:地处中枢,是开封到北方最重要的守门人。可后头朝代一变,尤其到了元明清,皇家“钦定”的新北京设在了幽州不是大名。皇帝一换皇榜,政治中心的风水宝地就不转给你了。再加上经济也一路南移,苏杭成了富庶之地。你大名府地处内陆,交通、贸易都扯不上边,自然就没落下去。

还有件事听着心酸,1401年,正值元末明初那会儿,刚有点大都市气象的大名府,忽遭大水淹城,简直毁得叫人心痛。其实,一个城市碰了天灾并非就此没救,但问题是,人家吸引力不在了,皇帝也不再看你一眼,再富有的城市也难起死回生。一朝繁华散尽,剩下的就只留在历史书了。

其实讲到底,事情也不是单靠天灾人祸说清楚的,背后藏着大的社会经济转型。就像长安、洛阳这些老资格的大城,明明位置绝佳,也没遇上什么极端天气,可都在明清期间逐渐失色;连堪称大都市的开封也冷清下去,那你说大名府就能扛得住?哪个朝代的“天子脚下”,都只是权力、财富、文化三位一体的偶然产物。只要交通枢纽一变,能源流向一改,都是说没就没。

现代人讲,经济是基础。城市兴衰,最怕交通变成死角。放到咱今天,海上的“枢纽城市”各占一席,航空、高铁把深圳、青岛架起来,老家偏僻的内陆县,想重新混个“全国一线城市”的热闹,几乎是异想天开。

有的人说,大名府不能再做首都了,也可以做文化之都、旅游名片,对吧?其实,这条路并不比盖高楼盖大桥容易,得看后头地方官员的胆气和见识。你是要死抱着点老故事,翻翻重建几间仿古楼,还是认真琢磨出“活下来的方式”——这,真得拭目以待。

这说着说着,倒让我想家了。我们东昌府,曾经也是聊城的老名头。自打名字换了,多少人都搞不清咱这块地方的底细。你在异地一提聊城,十个有八个摇头,倒是下面东阿、阳谷这些县名,听着还来劲。现在本地人提什么“江北水城 运河聊城”,想让城市品牌翻红,但说实话,过去的辉煌终究是过去。街头巷尾还有多少人记着那些老故事呢?谁说不是千百年来,众多城市的共同命运。

大名府、东昌府,都曾热闹喧嚣,熙熙攘攘,如今却要在冷风里找回自己的存在感。这种时过境迁,有点像老屋子掉了瓦片,有人嫌弃破,有人还时不时回家看看。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只是有时候,想想那些曾经灯红酒绿、车马盈门的都市,如今只剩下一句“这里曾经辉煌”,心里头总觉得怪不是滋味。

也许,某天外地人再提起大名府,或许他们凭的不是《水浒》里的那句台词,而是说:“那地方啊,听说现在又火了!”这希望,不大,但总不能全无吧?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