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09日 17:37 4 cc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文|避寒

编辑|避寒

一口棺椁,在台湾台中的墓园里静静躺了35年,棺椁外包裹着黑色大理石,荒凉得令人心酸。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这是抗日名将孙立人的最后归宿,也是一个未完成的遗愿。

2025年九三大阅兵,他的儿子孙天平作为观礼嘉宾现身天安门,再次提出要将父亲的棺椁运回安徽老家下葬。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仁安羌的枪声——一战成名天下知

1942年4月18日凌晨,缅甸仁安羌。

枪声在丛林中炸响,孙立人亲自端着冲锋枪,带着113团的士兵们冲向日军阵地。 这一刻,距离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已经过去了19年,距离他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学成归国也有15年。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在篮球场上为中国夺得第一个国际冠军的清华学霸,会在异国战场上创造军事奇迹?

战况激烈得超出想象,日军第33师团是精锐部队,兵力是中国军队的7倍。被围困的英军已经断粮断水三天,7000多人命悬一线。

英军司令斯利姆将军急得团团转,这位在二战中威名赫赫的将军,此刻却束手无策。

孙立人的作战计划简单而大胆,113团正面强攻,吸引日军火力;他亲自率领其他各营,绕到日军右翼包抄。 这是典型的"孙氏战术",以少胜多,出其不意。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当孙立人站在501高地上,看着日军溃退的身影时,他知道这一战将改变很多东西。

果然如此,仁安羌大捷的消息传遍全球,各国媒体争相报道这个中国将军的名字。

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签署嘉奖令,授予孙立人"国会勋章"。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更是破例,将大英帝国司令勋章颁给了这位外国军官。

这是中国军队在海外战场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是孙立人军事生涯的巅峰时刻。

史迪威将军后来这样评价:"孙立人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军人,希望英国人永远记住他为他们做了什么。" 在那个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孙立人用实力赢得了国际尊重。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从仁安羌开始,孙立人指挥的新一军横扫缅北,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人。

这个数字在抗战史上独一无二,他是击毙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日军内部称他为"中国军神",盟军则送给他一个绰号:"东方隆美尔"。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向上路18号——33年的囚笼生活

1956年6月,台中市向上路一段18号。

一座普通的日式平房,从这一天开始成了孙立人的牢笼。 房子不大,占地495平方米,建筑面积只有88平方米,四周高墙环绕,门前道路被堵死,6名便衣24小时监视。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抗日名将,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软禁生活。

起因是所谓的"兵变案",1955年,蒋介石以"纵容部属武装叛乱"的罪名,将孙立人免职软禁。整整33年,比张学良的软禁时间还要长。

生活骤然改变,孙立人没有了军饷,一家七口的生计成了大问题。

他的妻子张梅英后来回忆:"四个孩子长大了,进学校读书,每天要带便当,没钱买米,四个孩子只能分三个鸡蛋吃。"

堂堂的抗日名将,竟然要为一家人的温饱发愁。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孙立人开始在院子里养鸡、养猪、种蔬菜,后来改种玫瑰花,亲自向花农请教种植技术。 这些玫瑰花被称为"将军玫瑰",张梅英经常骑着自行车到菜市场,用玫瑰花换回青菜豆腐。

一代名将,沦落到以花换菜的地步,这样的反差让人唏嘘。

让人敬佩的是孙立人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四个孩子取名安平、天平、中平、太平,寓意"中国安定,天下太平"。

每天晚上,他亲自辅导孩子们功课,无论国语、英语还是数学,都讲得比老师还清楚。

1974年,长女孙中平从清华大学毕业,父女俩都希望能一起参加毕业典礼,当局却以"敏感"为由拒绝了。 孙立人只能在家中遥望,心中的苦涩可想而知。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直到1979年,当局才允许孙立人参加儿女的毕业典礼,但有三个条件,不许上台说话,不准带花,不准与任何人交谈。

典礼结束后,孙立人在笔记本上写下:"有理无处讲,有冤无处申。"

这十个字,道尽了一个民族英雄的悲凉。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金牛镇的记忆——永远的故乡情

1990年11月17日,台中向上路的那间小屋里。

89岁的孙立人躺在病床上,生命的最后时光即将到来,医生和护士围在床边,听到他断断续续地说着同一句话:"我是冤枉的,我是冤枉的……"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心中最大的痛苦不是身体的病痛,而是蒙受的不白之冤。

孙立人的思绪飞回到90年前。

1900年12月8日,安徽庐江县金牛镇,一个书香门第迎来了新生命。孙家八代书香,出了三个进士,他的父亲孙熙泽是清末举人,曾任山东高等审判厅厅长。

金牛镇的青山绿水,是孙立人心中永远的故乡。

9岁那年,孙立人随父亲到青岛居住,那时青岛是德国租界,他在海边玩耍时,被几个德国孩子打了耳光,还骂他是"中国猪"。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幼小的心灵,他从此立志:"自己的国家一定要强盛,才能让人民活得有尊严。"

1914年,14岁的孙立人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在清华的9年时光,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他不仅学业优秀,还是篮球健将,曾率队获得华北大学联赛冠军,还代表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夺得篮球冠军。

这是中国在国际大赛中获得的第一个篮球冠军,孙立人功不可没。

被软禁期间,孙立人在卧室旁边种了紫白两色的茉莉花,他告诉孩子们:"紫色和白色是清华的校色,读清华的那几年是我年轻时最快乐的时光。"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1988年,孙立人恢复自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这些茉莉花移植到新竹清华大学,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将这些花带回北京清华园。

故乡,对于这位漂泊半生的将军来说,是心中永远的牵挂。

临终前,孙立人留下遗言:"棺椁不葬大陆,不入土。" 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饱含深意。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故乡安徽,与祖先长眠在一起。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在台中寓所病逝,距离他90岁生日只有19天。他的棺椁按照遗愿,没有入土安葬,而是放置在地面上,等待着回乡的那一天。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天安门前的身影——儿子的使命与坚持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观礼台上,一个熟悉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58岁的孙天平,孙立人将军的次子。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这是他第一次以抗战将领后人的身份,踏上天安门广场。

阅兵仪式结束后,孙天平没有立即离开北京,而是专程赶到父亲的家乡安徽庐江。在金牛镇的老屋前,他轻抚着一棵老树,眼中满含热泪。

"我父亲晚年跟我们提到最多的事情就是想回老家,他很思念老家安徽庐江。" 孙天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

这不是孙天平第一次为父亲的遗愿奔波。2004年,他就开始往返两岸,致力于推动父亲棺椁迁回安徽的事宜。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作为台资企业汉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区域总监,他在合肥投资建厂,一边发展事业,一边为父亲的心愿努力。

"我计划将父亲孙立人的灵柩迁回安徽家乡,但因为身份特殊,这件事的难度很大。" 孙天平坦诚地说出了面临的困难。

困难确实不小,孙立人的棺椁在台中已经放置了35年,相关手续复杂,两岸政策也有诸多限制。 孙天平只能一步步推进,先是整修庐江故居,计划在故居内设立纪念园区。

2016年,孙立人的长子孙安平也来到庐江祭祖,兄弟俩站在祖父孙熙泽的墓前,心情复杂难言。 他们的父亲戎马一生,为国捐躯,如今却不能魂归故里,这是整个家族的遗憾。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时间一年年过去,孙天平的头发渐渐花白,但他从未放弃努力。

2023年,孙天平又一次来到上海,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看着父亲当年浴血奋战的资料,他的心情五味杂陈。 那场战斗中,孙立人身负13处重伤,险些丧命,但他从未后悔过为国征战的选择。

"历史一定会还我父亲清白,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等待。" 孙天平经常这样安慰自己。

截至2025年,孙立人的棺椁依然静静躺在台中的墓园里,等待着回乡的那一天。 孙天平的努力还在继续,庐江故居的修缮工作已经完成,纪念园区的规划也在推进中。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或许有一天,这位抗日名将真的能够魂归故里,与故土长眠。 那时,35年的等待将化为一声长叹,一个家族的坚持将得到最好的回报。

一口棺椁,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坚持;一份遗愿,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孙立人将军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2025年报道: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环球时报》2023年报道:台湾抗战将领后人参观大陆抗战纪念馆活动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