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胡启奎:中共江苏省无锡市委原常委,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17日 15:35 1 cc

胡启奎:浮尘里一个人的路

胡启奎:中共江苏省无锡市委原常委,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有人一辈子都在路上,风里来雨里去,看着不少人走进又走出他的生命。他自己呢?胡启奎就是这样一个人。说起来,胡老这一生是真不简单——江苏涟水的孩子,后来却在东北、在无锡辗转半生。刚过二十岁就扛起枪,时局混乱得像一锅粥,他却硬是在别人动摇的时候往前走。他在1939年加入共产党,那年头,这事不是随口一说的,也不是想当然的“仕途起步”。更多是觉着过不去,睡不稳,要是家里人知道了,怕是饭都吃不下了。

抗战的时候,胡启奎还是个小伙子,骨头不大,心倒挺硬。县里独立中队里混个排长,说混,其实每天睁眼就得想着怎么活下去。天一亮,枪响、腿快,人得跟着局势跑。有一次,他带着十几个兄弟在涟水县边缘守了两天水,日军那边消息飘过来,说要剿“小股土匪”,他嘴角一撇:“我们是土匪?”可也不敢多说,大伙匆匆吃了几口冷饭,又钻进芦苇荡。那些年,大家活得真是提心吊胆,兄弟死在眼前也麻了。但他总觉得,命是怂不下来换的,总得做点什么。

后来胡启奎当了八路军淮河大队队长,领一帮子兵,背后是条淮河,前头是枪子儿。他也有迷茫的时候,晚上坐在河边,想着家里的老母亲:自己这一身泥巴,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吃一碗热饭?可隔天一早,该拼还得拼。有人跟我说,抗战老兵,其实最怕的不是打仗,是战完归来没人认得你。一晃又接了涟东的独立团副团长,兼着二营营长,说是挂了个“副”,其实事都是自己扛着,哪天又得去动员、又得去安抚。那阵子也闹分裂,友军有时像邻居家拧巴的小孩,帮着点忙,明天却踢翻你的锅。

时间到了新中国成立,“一夜之间全民换了新章”,胡启奎也不是愣头青,能变通。分到了盐城地委,说白了就是奔走在各地,东一趟西一趟。有人说他那时有点倦,没了枪声,反倒觉得日子没了以前的“劲头”。其实大家都一样,长年习惯了火药味,突然换了文书、盖章,心里说不出的空落。他逐渐变成组织部的“老理”,手里攥着人事调动的权力,却还是习惯蹩着腿坐在破旧办公室里,茶叶末泡了三水,别人来请示,他只抬下头,慢吞吞地翻一页纸,说句:“你自己琢磨吧。”

翻过五十年代,东北抚顺三O一厂的副厂长他也干了,听着是个干部,其实天天头疼。那些年里,厂子出事不断,工人闹情绪,难管。他跟我闲谈过一次:“一个厂子,人多嘴杂,三教九流,管起来比打仗难。”有些时候,他晚上独自坐在办公室,听着外头风声,每天都怕出乱子。调到基建部,又升市里常委,兜兜转转做了不少棘手事:有人和他争,有人明里不服,暗地里还拉帮结伙。他一边维持秩序,一边担心下面的小年轻,“别又整出幺蛾子”。

文革那几年,他更是小心翼翼。“市革委会副主任”这帽子,不是谁都愿意戴。有人升官得意,有人一夜之间家破人亡。他懂得藏锋,也懂得心软。很多人后来回忆,胡启奎那阵子不咋说话,但只要谁摊上了事,总能混个急件让他批下来,少挨点冲击。那是年代的善恶,没法说清楚。至于后来再变回市计委、市纪委的干部,他其实干脆了不少,见得多,看的透,也不太在意旁人怎么看。年纪大了,头发白了也不染,别人笑他旧气,他说:“反正都老了。”

八十年代,胡启奎到了无锡,刚开始还有股劲头,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什么的,其实并不是他最喜欢的位子。那些年带着伤病,早就不愿意再折腾。可是人一上了年纪,总得有个讲究,不能就这样“消失”。于是他还是推着自己的老旧自行车,每天准时到单位。外头风大雨大,门卫见他都觉得可惜。其实他自己最怕闲,生活如果空了,就是等死。

后来,终于到了离休,好像一切都安稳了。其实大家心里都有个明白——这样的老人,是在历史的夹缝里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多岁最后在无锡“走了”,身边没什么大场面,家人都很平静。其实想想,这样的结局,不是悲剧,也算是命。余生都是潦草收场,大家只是寡言,说点温软的话。到底还是老干部,骨头硬,心里有自己的秩序,也有说不出口的柔软。

有时候我们回望这一类人,别光看头衔,看他做过的事——更多是那些没被记下的小细节。比如胡启奎年轻时候在野地里钻草丛,自己缝裤子破洞;中年坐在厂区的角落,悄悄给工人批个调休条;又比如最后几年,傍晚绕着小区散步,遇上邻居小孩,不好意思地点下头。

人这一生,到底是被时代推着走,还是忍着自己的一点倔强?胡启奎也许早就有答案了,但他没说出口。我们只能猜,或许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哪怕冲突不断,心里也留下一点安宁与自嘲。剩下的,就这么慢慢散了。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