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好学生到了职场,怎样克服“水土不服”?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6日 21:36 1 cc

01

好学生到了职场,怎样克服“水土不服”?

学校和职场有什么不同?

先说学校的游戏规则。你看,学校的一切都很确定。考试考好了就能拿高分,作业做得认真就能获得表扬,遵守纪律就不会犯错。这套规则的核心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做对题”。

熊太行老师说,学校就像一个巨大的“做题系统”。数学题、英语题、专业课题目,每一道题都有标准答案,每一次考试都有明确的评分标准。

而且,学校的权力结构也很简单。老师说了算,学生听话就行。你多数时候不用去做太深的揣摩,更不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只要你的答案是对的,老师就得给你分数。

但职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职场的游戏规则,用熊太行老师的话说,有三个根本性的不同,复杂的权力网络、没有标准答案,以及充满灰度地带。

绝大部分公司都有完善的科层制度。你一进公司,就置身于一个庞大的权力网络中。你的直属领导上面还有领导,你的同事可能来自不同部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行为逻辑。这和学校完全不同。

在学校,同学之间基本是平等的。但在职场,你从第一天起,就要学会在这个复杂的权力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更要注意的是,职场没有标准答案。你看,学校的考题有标准答案,做对了就能得分。但很多工作,是不能用“对不对”衡量的,你的成果要被组织“看见、理解、采纳”,才算完成。

这意味着什么?你不能只埋头做事,还要让领导知道你在做什么,要让同事理解你的价值,要让整个组织认可你的贡献。

最后,职场充满了灰度地带。在学校,对错分明。考试作弊不对,抄袭作业不对,欺骗老师不对。但职场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原则+弹性”的边界感。

比如,领导交代一个任务,你发现按照他的要求做可能效果不好,你是严格按照指示执行,还是主动调整方案?假如调整了方案效果很好,你是邀功,还是把功劳让给领导?

这些问题在学校很少见,但在职场就可能遇到。好学生之所以在职场“水土不服”,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还在用学校的思维模式,去应对职场的复杂局面。

02

从“听话”到“对齐”

根据熊太行老师的观察,主要得完成这么几个转换。

第一个转换,是从“听话”到“对齐”。

好学生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听话。老师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这在学校没问题,但在职场,“听话”可能是灾难的开始。

举个例子。小李是个典型的好学生,刚入职时,领导说“这个项目要尽快推进”,他立刻开干,连续加班一个星期,做出了一份详细的方案。结果领导看了说,“我说的尽快是指下个月底前有个初步想法就行,你这个太复杂了。”小李傻眼了。

而他的同事小王,听到同样的指令后,会问“什么叫‘尽快’?是一周还是一个月?验收标准是什么?优先级如何?需要哪些资源?”

你看,这不是质疑领导,而是“对齐目标”。只有目标对齐了,后面的执行才不会跑偏。

熊太行老师总结了一个十六字口诀,支持领导、服务领导、定期汇报、保证沟通。注意,这里的关键词不是“服从”,而是“支持”和“服务”。

03

从“完美”到“完成”

第二个转换,是从“完美”到“完成”。

学生有时会有“错题本情结”,总想把每件事都做到100分。

但在职场,有时优先级最高的,不是完美,而是完成。

举个例子,公司要做一个客户满意度调查,小张花了两个月时间,设计了一套完美的问卷,涵盖了所有可能的维度,连字体都精心挑选。结果等他做完,客户的项目都结束了,调查失去了意义。

而小赵用了一周时间,做了一个简单但有效的调查,虽然不够完美,但及时收集到了客户反馈,帮助公司调整了服务策略。

假如你是领导,你觉得谁做得更好?

在这里,熊老师提出了一个公式,职场任务得分 = 完成度 + 解读。

很多好学生一上来就想把“完成度”做到90分,结果陷入无穷的细节优化中。但假如你能快速完成70分以上的成果,然后把重点放在“解读”上,效果往往更好。什么是“解读”?就是让你的成果被组织“看见、理解、采纳”。

举个例子,假设有两个人,赵四和刘能,两人都接到了“举办优秀员工经验分享会”的任务。

赵四选择闭门苦干,翻了500多个案例,自己约讲者、盯设备、订花做横幅。领导看了觉得虽然不是自己想要的风格,但也还不错。同事虽然佩服赵四,却也觉得这只是他自己的事,跟别人没关系。

而刘能走的是另一种路线。先请示领导,然后寻求老员工意见,照葫芦画瓢,搞不定就把相关同事拉进来一起办,功劳也一起分,活动结束后在群里点名致谢同事。

结果,年底评优秀新员工时,刘能得票更高。为什么?因为他的成果不仅被领导认可,更被同事认可。大家都觉得这个活动有自己的功劳。

你看,这就是“解读”的力量。

04

从“回避冲突”到“管理边界”

第三个转换,是从“回避冲突”到“管理边界”。

刚进入职场的人一般有个特点,害怕冲突,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想得罪别人。

但在职场,万一遇到伤害,那么适度的冲突是必要的。

熊太行老师把职场中的伤害分成三类,压榨、人格侮辱和PUA。注意,这并不是说职场有多么凶险,一定会遇到这些情况。我们只是姑且先把降落伞放在这,万一能用到呢?

假如遇到压榨,熊老师有个非常直接的策略,叫“三句话一请假”的策略,三句话是,“为什么呀?我不这么觉得。这不公平。”假如对方进一步为难,就说身体不舒服要去医院检查,给彼此缓和的空间。

万一遇到人格侮辱,要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你这么说我,我非常不舒服,这是对我的侮辱,你不应该说这样的话。”

万一遇到PUA,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要轻易站队,用“安全、进步和收益”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05

从“学生气”到“领导力”

当你完成了这些心态上的转变,就可以向着一个更高的目标进发了。这就是,完成从“学生气”到“领导力”的转换。

所谓“学生气”,简单说,就是习惯被动、依赖规则、回避冲突。这放在下属身上可能无伤大雅,但在领导身上就是致命弱点。

假如一个刚上任的管理者,开会时总是说:“大家觉得怎么样?”“我们是不是应该这样?”听起来很民主,但团队成员没准会私下说,“他自己都不知道要干什么,我们怎么跟?”

而另一个主管,虽然也征求意见,但会说,“基于目前的情况,我建议我们这样做,大家有什么补充?”你看,同样是征求意见,但给人的感觉就有主见多了。

怎么让自己显得更有领导力?

首先,形象升级。你看起来像什么人,你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相信自己是什么人,别人也会把你当什么人对待。

其次,视角升级。作为领导,要尊重每个人的利益诉求,学会分析和理解团队成员的真实想法。

最后,语言升级。多听少评,通过留白来增加分量。

说到这,你应该已经发现,从好学生思维到职业人逻辑的转换,本质是要从“做题家”变成“做事家”,从“听话的学生”变成“有用的同事”,从“追求分数”变成“创造价值”。

这些道理并不复杂,也许不用提醒,年轻人早晚也都能自己悟出来。但是,能早点知道,少走点弯路,又何乐而不为呢?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