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中国VT35空中出租车首飞!实拍画面来了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8日 11:36 3 cc
中国VT35空中出租车首飞!实拍画面来了

2025年10月,合肥骆岗公园上空的一幕让不少人停下了脚步:一架没有飞行员的双座飞行器静静悬停,翅膀上的八个螺旋桨缓缓转动,没有刺耳的轰鸣。

它先垂直拔高十几米,随后机身平稳过渡,靠尾部的推进桨朝着远方飞去,这不是电影里的科幻道具,而是亿航智能刚刚完成首飞的VT35无人驾驶空中出租车。

中国VT35空中出租车首飞!实拍画面来了

VT35的设计里藏着不少巧思,它采用双翼结构,机身长8米,翼展也才8米,跟一辆大型SUV的占地面积差不多。

这意味着写字楼顶的平台、商场的露天停车场,甚至公园的空地,都能成为它的起降点,完全不用像飞机那样依赖庞大的机场。

它的飞行性能更亮眼,巡航速度能到134英里每小时,换算成咱们熟悉的单位就是216公里,比高速上的汽车快了一倍还多。

续航125英里大概是200公里,上海到苏州、广州到佛山这种城际距离,单程飞下来还能留有余量。

中国VT35空中出租车首飞!实拍画面来了

最让人觉得“黑科技”的是它的自主飞行系统,这玩意儿全程不用司机,从起飞、巡航到降落,全靠自带的传感器网络和算法搞定。

机身装了一圈高精度传感器,就像长了无数双眼睛,能实时探测周围的障碍物,哪怕是突然出现的飞鸟,也能自动调整航线躲开。

乘客坐进去不用管任何操作,靠触摸屏或者语音就能调温度、调座位,还能连娱乐系统打发时间,活脱脱一个“空中网约车”。

而且它的最大起飞重量有950公斤,除了两名乘客,还能装下两人的行李,商务出行的需求算是摸得很准了。

中国VT35空中出租车首飞!实拍画面来了

这次首飞最关键的意义,是让“城际空中出行”从概念落到了实处,以前咱们跨城要么开车堵在路上,要么赶高铁还得提前去车站,比如从杭州到宁波,开车要两小时,坐高铁加上往返车站的时间也得一个半小时。

但VT35要是投入运营,这段距离飞过去只要30分钟,而且能直接从城市中心飞到另一个城市中心,不用折腾往返车站的路。

亿航的规划里,就是要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些经济密集区建“一小时空中交通网”,以后“早上去苏州开会,中午回上海吃饭”可能真不是吹牛。

能走到首飞这一步,背后是技术和商业化路径的双重铺垫,亿航之前推出的EH216-S已经拿到了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eVTOL的适航证,相当于有了成熟的“考试经验”。

所以VT35的型号合格证申请在2025年3月就被民航局受理了,现在正在加速做测试评估。

更聪明的是基础设施的兼容设计——VT35能直接用EH216-S的起降场,不用再花冤枉钱建新场地。

中国VT35空中出租车首飞!实拍画面来了

这就像外卖平台共用商家资源一样,能快速把航线铺开,还能降低运营成本,为以后规模化服务打基础。

这事儿往大了说,是中国低空经济终于要“起飞”的信号,可能大家平时没太留意,咱们头顶1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藏着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摩根斯坦利预测,到2040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市场能达到1万亿美元,而中国被看作是最有潜力的地方——毕竟咱们有超大规模的城市群,光是长三角就聚集了多少需要跨城通勤的人,这些都是天然的需求基础。

国家发改委早就盯上了这块肥肉,在《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里明确说了,到2030年低空经济规模要干到2万亿元,城市空中交通就是核心板块之一。

中国能在这个赛道上领跑,不是靠运气,而是产业链打底的硬实力,电动飞行器对电池的要求比新能源车高多了,新能源车电池能量密度200Wh/kg就够用,但eVTOL至少得400Wh/kg才行。

现在咱们能做到285Wh/kg,虽然还没到理想状态,但已经能支撑短途飞行了,而且从锂矿开采到电池生产的全链条都在自己手里,成本和供应都可控。

2023年咱们的民用无人机注册量都突破126.7万架了,全球第一,亿航的自主飞行系统其实就是无人机技术的“放大版”,这技术积累可不是一两天能赶上来的。

当然亿航也没打算把VT35做成“富人玩具”,它的售价要91.36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600多万,普通人肯定买不起,但他们的算盘是搞共享运营。

就像现在的网约车一样,你不用买车,直接在APP上下单,按里程付费,靠着自动化运营降低人力成本,再靠多架飞机同时跑摊薄设备投入,慢慢就能把价格降到普通人能接受的程度。

要是以后上海到杭州的“飞的”票价能控制在几百块,比高铁贵点但省一半时间,肯定有人愿意试。

中国VT35空中出租车首飞!实拍画面来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要真走进日常生活,还有几道坎得迈过去,最头疼的还是电池,VT35的200公里续航只够短途,要是想从北京飞到济南,400多公里的距离就歇菜了。

而且充电速度也是个问题,现在新能源车快充要一小时,飞行器总不能让乘客等半天吧?

这得等电池技术再突破,要么能量密度提上去,要么充电速度搞快点,不然长距离出行还是没戏。

基础设施也是个大窟窿,现在全国的通用机场才449个,还不到美国的11%,而且大多在偏远地方,城市里的起降点更是少得可怜。

更麻烦的是充电设施没有统一标准,这家建的充电桩那家的飞机用不了,肯定会乱套。

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在政策里明确说要鼓励在楼顶、停车场建起降点,新建楼盘甚至要预留低空基础设施,但从规划到落地,没个几年时间搞不定。

以前天上都是大飞机,航线和管制规则都成熟,但以后要是几百上千架“空中出租车”在城市上空飞,怎么安排航线、避免碰撞、应对突发情况?

现有的空管系统根本跟不上,现在咱们的低空空域才用了不到30%,而且都是零散的,没连成网。

得重新搞一套专门针对小型飞行器的管制技术和法规,这可不是民航局一家能说了算的,得多个部门协调,难度不小。

最关键的还是普通人的接受度,就算技术上能保证安全,让你坐进一个没有司机的“铁盒子”里上天,心里难免发怵。

就像当年新能源车刚出来时,大家都担心电池炸了,直到跑了几年没出大问题才慢慢接受。

“空中出租车”也一样,得先在一些场景里试运营,比如景区观光、商务通勤,积累个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小时的安全飞行记录,大家的信任感才会慢慢建立起来。

当然,全球都在盯着这块蛋糕,咱们也不是没对手,美国的JobyAviation、德国的Lilium这些公司,研发进度跟咱们差不多,都在抢适航证、抢市场。

但咱们有两个优势,一是产业链全,从电机到电池都能自己造,成本比国外低;二是政策支持力度大,26个省份都把低空经济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深圳甚至出了专门的法规,这在国外是很难得的。

亿航已经在东南亚、欧洲拿到了一些订单,要是能先把国内市场做起来,再把技术标准输出出去,说不定能像新能源汽车那样,在全球市场里占个好位置。

站在2025年的这个时间点看,VT35的首飞更像一个“信号弹”,它告诉我们:低空经济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从无人机送快递到“空中出租车”通勤,咱们的交通正在从地面走向立体空间,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布局,既有技术打底,又有市场需求,还有政策托底,说不定真能从跟跑变成领跑。

再过十年,可能你早上起床,打开手机APP,不是叫网约车,而是叫“飞的”,到了公司楼下,楼顶的起降平台刚好有一架VT35在等你。

中国VT35空中出租车首飞!实拍画面来了

晚上下班,坐半小时“飞的”就能从上海回到苏州的家,这种以前只在电影里有的场景,说不定真能因为这次首飞,慢慢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说到底,VT35飞起来的不只是一架飞行器,更是中国交通产业向未来的一次冲刺,要是能把这些坎都迈过去,咱们不仅能多一种出行选择,更能在全球未来交通的话语权争夺中,拿到一张重要的门票。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