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不是迷信!今日九月初一,记得:1不出、2不坐、3不泡、4不补!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1日 03:37 1 cc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时间过得真快,今日10月21日,农历九月初一,我们迎来了九月的第一天,标志着季秋时节的正式开始。农历九月,正值秋季的末期,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会开始显著下降,一些北方地区甚至还会出现霜冻现象,标志着冬季的临近。此时,北方地区的秋收作物差不多都已经收获完毕,冬小麦也已经陆续播种;而南方地区则将刚刚进入“三秋”(秋收、秋耕、秋种)的关键期,此时晚稻成熟,需要及时收割并翻耕土地,为冬菜种植腾出时间,故而农历九月也得名“暮秋”。

不是迷信!今日九月初一,记得:1不出、2不坐、3不泡、4不补!

今日九月初一,有啥说法?

九月初一是“朔日”

《说文解字》有云: “朔,月一日始苏也。”意思是说每个农历月的第一天,月亮会“复苏”,也就是新月开始升起,因此每个农历月的第一天都被称为“朔日”,一年共有十二个朔日,但如果遇上了闰年,则会有十三个朔日,今年就是一个农历闰年,那么这意味着九月初一是今年第10个朔日。

朔日当天,月亮会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且三者几乎处于同一直线上。此时,从地球上看,月亮的黑暗半球正对着地球,因此看不到月亮的光芒,这样的月相就被称为“新月”或“朔月”。用更为科学的说法,这是由于太阳光强烈,即使地球将太阳光反射到月亮,再由月亮反射回的光也会被淹没在太阳光中,所以朔日当天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

从古至今,朔日都是农历每月的开始,标志着新一个月的轮回。它既是计算农历月份长度的基准,也是安排农历节日、农事活动等的重要依据。从朔日到下一个朔日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平均长度并不是一个整数,而是约为29.53天,为了平衡这个时间,农历月就有了大小月之分,小月为29天,大月为30天。

不是迷信!今日九月初一,记得:1不出、2不坐、3不泡、4不补!

九月初一是“除日”

“除日”是我国择吉文化的一个说法,特别是在古时,择吉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例如结婚娶亲、动土安宅、开业远行等重要的事情,人们都会挑选在一个好日子进行,图个平安、吉利。在民间最常用的择吉方法就是“建除十二日”,这是由十二个不同含义的日子组合而成,每日轮替,周而复始,分别是: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

今日九月初一,按照干支纪年法来看,是乙巳年、丙戌月、癸亥日。根据“建除十二日”择吉来看,这天对应的正是“除日”,其中“除”有着除旧迎新的意思,正好对应农历九月初一这天的“旧月已去,新月到来”,希望这个月是一个新的开始,大家好好努力。

不是迷信!今日九月初一,记得:1不出、2不坐、3不泡、4不补!

九月初一是“九皇诞”的第一天

九皇诞,又称北斗九皇诞、九皇会,是我国道教文化中祭祀北斗九皇的节日。北斗九皇是由北斗七星(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与左辅、右弼两星构成,共九位星神。对此《北斗经》中记载,九皇为斗姆元君的九子,又称“斗姥”,为北斗九星之母,其诞辰为九月初一至初九。因此,今日九月初一是“九皇诞”的第一天。

北斗的崇拜起源于先秦,到了汉代已有礼斗集会,在唐宋时期被道教吸收,形成祭祀体系。其实“斗姥”的诞辰为九月初九当天,但古人则会在九月初一开始,斋戒至初九,通过童伶散发、披素衣的方式,向斗姆神祈求平安健康。这个习俗虽说有几分民俗色彩,但体现了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对健康的向往。

不是迷信!今日九月初一,记得:1不出、2不坐、3不泡、4不补!

不是迷信!今日九月初一,这天不仅是农历九月的开始,同样也是“朔日”、“除日”、“九皇诞的第一天”,因此九月初一这天有很多的习俗和讲究,每当到了九月初一这天,身边的老人就会提醒大家,记得:1不出、2不坐、3不泡、4不补!都是指的什么呢?我们赶紧了解一下吧。

1不出:晚上不出门闲逛

不是迷信!今日九月初一,记得:1不出、2不坐、3不泡、4不补!

农历九月初一是“朔日”,古人都会避免在这天的晚上出门闲逛,这并不是迷信,而是有着现实的原因。在古代,没有手电、路灯等先进的照明设备,照明大多都是依靠蜡烛、油灯,但在物质匮乏的古代,这些物品也不是人人都舍得用,因此大多时候晚上出行,古人都会依靠月光引路,可朔日这天月亮会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几乎看不到月光,夜晚通常漆黑一片,在这种环境下出门闲逛会隐藏着很多的隐患,因此古人都会避免在朔日的夜晚出门。

如今虽说科技发达,夜晚已经灯火通明,但从天气角度来看,农历九月已经进入秋季的末期,此时天气逐渐由凉转寒,昼夜温差开始加大。白天可能还有一定的温度,但到了晚上,没有了阳光的照射,气温会迅速下降,甚至夜晚的寒冷能与初冬时期相媲美。此时人体阳气内藏,晚上外出活动,容易使阳气外散,导致风寒入侵,引发感冒等不适。因此,这个时期应当让身体先逐渐适应气候的转换,避免在晚上寒冷的时候出门闲逛,以免着凉。

2不坐:不坐石墩子

不是迷信!今日九月初一,记得:1不出、2不坐、3不泡、4不补!

进入农历九月,菊花迎寒而开,很多人喜欢在这个时候登高赏菊,以此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还能让情志更好的抒发,但要注意,无论是登高还是运动,累的话都要避免坐在外面的石墩子上休息,这是为什么呢?

农历九月,已入深秋,天气愈发寒冷。石墩子材质为石头,导热性强,在室外放置久了,会吸收并储存大量的寒气,当人直接坐在上面时,寒气很容易侵入人体。在古人看来,人体阳气在秋季需要收敛、保护,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而寒气入侵会损伤人体阳气,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所谓“故阳强则密,阴气乃绝,阴气乃绝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矣,阳气者,烦劳则张。”说的就是阳气需要好好养护,如果被寒气侵袭,就会破坏体内阴阳平衡,导致免疫力降低。

进入农历九月,如果想要出门登高赏菊,或者运动健身,都不放戴上一个坐垫,累的时候无论是坐在哪里,都用坐垫垫着,这样不仅能隔绝外物的寒气,还能避免弄脏裤子,可谓是一举两得。

3不泡:不泡太长时间的脚

不是迷信!今日九月初一,记得:1不出、2不坐、3不泡、4不补!

进入农历九月,天气转寒,不少人都有睡前泡脚的习惯。毕竟在寒冷的天气中,人体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当寒气入侵,就会使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手脚冰凉、关节疼痛等不适,而泡脚是驱散身体寒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脚是人体经络的重要汇集处,分布着众多穴位,如涌泉穴、太冲穴等,睡前用热水泡脚,能刺激这些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并使温热之气沿经络上行,温通全身气血,从而达到驱寒保暖的效果。

但是要注意,泡脚的时间并不是说越久越好。反之,长时间泡脚,会使身体过多地消耗气血。这是由于泡脚时,身体为了维持脚部的温度,会调动更多的气血到脚部。如果泡脚的时间过长,气血就会过度集中在脚部,而其他部位的气血供应就会相对减少,从而出现头晕、乏力等情况。而且,长时间浸泡在热水中,脚部的皮肤会变得松弛,毛孔扩张,容易让寒气再次侵入。

那么,泡脚的时间多久为佳?一般来说,每次泡脚15到20分钟为宜。这个时长既能保证脚部充分受到热水的刺激,促进气血运行,又不会让身体过度消耗气血,对于本身就是寒性体质的人来说,泡脚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具体以身体微微出汗为佳。

4不补:不过度进补

不是迷信!今日九月初一,记得:1不出、2不坐、3不泡、4不补!

今日农历九月初一,标志着农历九月的开始,在古代,此时人们就会吃一些大鱼大肉来达到“进补”的目的。这是因为农历九月,阳气衰退,阴气渐盛,人体需要更多能量抵御寒气。对此《黄帝内经》有云:“秋冬养阴”,这时候适当进补可滋养脏腑,为冬季储备能量。特别古代食物匮乏,秋季末期更需通过进补弥补亏空,以此增强体质。

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宜过度进补。毕竟现代人生活条件已经明显改善,饮食丰富,营养过剩甚至成为普遍的问题。与古人相比,现代人体质多偏湿热、痰湿,如果盲目进补反而很容易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肥胖等情况。并且,过度进补还可能引发“虚不胜补”的现象。例如,秋季食用过多温热的食物(羊肉、辣椒等),很容易伤阴液,导致口干、舌燥;过量食用滋补品(阿胶、人参等),则容易引发上火等不适。

那么,该如何合理进补?古人进补是为了生存所需,而现代人则需更注重科学进补。秋季末期的饮食应遵循“甘平为主,少辛增酸”的原则,多吃南瓜、莲子、山药等健脾的食物,少食姜蒜、辣椒等辛散之品,加上运动、作息调整,方能更好的达到“补”的目的。

不是迷信!今日九月初一,记得:1不出、2不坐、3不泡、4不补!

总结,今天就是九月初一了,有啥特点?这天不仅是农历九月的开始,同样也是朔日、除日、九皇诞的第一天。今日九月初一,无论多忙,记得:1不出、2不坐、3不泡、4不补!这不是迷信,而是古人的一些生活经验,早了解早知道。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