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1970年,李天佑上将因病去世,夫人杜启远说:他连去世都比别人早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5日 04:37 4 cc

1970年,北京秋意正浓。

解放军总医院一间肃静的病房里,一个传奇将星的生命正急速坠落。

有人说,他这辈子活得太急,像一场从没停过的急行军。

从十五岁当上连长,到二十岁就成了师长,他的人生履历永远比同龄人快上好几步。

可谁也没想到,就快到56岁生日时,这场急行军会用这么突然的方式停下来。

他的妻子杜启远就守在旁边,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

她只是握着那双挥斥方遒、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手,一点点感受着它从滚烫变得冰凉。

过了很久很久,她才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问了一句,像是在问他,也像是在问天:“你怎么连走,都走得这么急?”

这位走得太急的将军,就是开国上将李天佑。

他这个人,一半是战场上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炮火与雷霆,另一半,却是藏在心底深处、没对几个人说过的铁骨柔情。

李天佑打仗,是出了名的不要命。

1970年,李天佑上将因病去世,夫人杜启远说:他连去世都比别人早

他那个“小老虎”的外号,不是谁封的,是战场上的弟兄们拿命换来的认可。

1914年,他生在广西临桂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家庭,连饭都吃不饱,8岁就跟着父亲上山砍柴烧炭,手上磨出的茧子比年龄都大。

15岁那年,他人生的轨迹彻底变了,进了南宁的教导总队,第一次听说了什么叫“革命”,什么叫“为穷人打天下”。

同年,他跟着张云逸去百色,路上就入了党。

从那天起,这个砍柴娃的命,就跟一个伟大的事业拴在了一起。

百色起义的枪声,是他军旅生涯的开场锣。

战场上,他冲锋总在最前面,撤退总在最后面,弟兄们看他年纪小,打起仗来却像下了山的老虎,就都喊他“小老虎”。

可这只“小老虎”真正露出獠牙,让敌人胆寒,还是在长征路上那场血流成河的湘江战役。

1934年的冬天,湘江的水都是红的。

那年李天佑才20岁,已经是红三军团第五师的师长。

他接到的命令是死命令:带着手下在新圩挡住桂军几个师的兵力,给后面过江的中央纵队争取时间。

1970年,李天佑上将因病去世,夫人杜启远说:他连去世都比别人早

这仗怎么看都是没法打的,敌人是两个装备精良的整编师外加一个团,他手里呢?

只有两个加起来都没满员的团。

他脑子里就一根弦:“顶住!

死也得给中央纵队把路让出来!”

阵地上,炮弹跟不要钱似的往下砸,山头被炸得来回翻了好几遍。

子弹打光了,就端着刺刀冲上去肉搏;阵地丢了,再带人夺回来。

他胳膊上挨了一枪,血往外冒,就随便撕了块布条缠上,扯着嗓子继续吼着指挥。

整整三天三夜,阵地几番易手,第五师的战士们硬是用身体筑成了一道墙。

等到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消息传来,李天佑才带着剩下的人撤。

出发时几千人的大师,跟着他走出来的,只剩下几百号人。

从那以后,无论是直罗镇那场奠基仗,还是平型关那场扬眉吐气的大捷,李天佑和他手下的部队,永远都是最快最狠的那把刀。

1970年,李天佑上将因病去世,夫人杜启远说:他连去世都比别人早

平型关打响时,他带着686团,硬是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像钉子一样楔进了老爷庙高地,死死卡住了日军的退路,给整个大捷立下了头功。

他脸上被弹片划开的那道疤,后来就成了他身上最显眼的军功章。

仗打多了,人就成了铁打的,可身体不是。

1938年,李天佑旧伤复发,开始大口咳血,再扛下去人就废了。

组织上硬是把他送去了苏联,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疗养院里养伤。

这位年仅25岁的年轻战将,总算过上了一段没有枪炮声的日子。

跟他一个屋的,是红四方面军的老政委陈昌浩。

两个从不同战场走过来的军人,在异国他乡的冬天,天天围着一个烧不旺的铁炉子,倒也聊出了交情。

有一天,陈昌浩看李天佑又在对着窗外发呆,就开玩笑说:“天佑同志,你年纪也不小了,该考虑个人问题了。

总不能一辈子跟枪炮过日子吧?”

李天佑这个在战场上眉头都不皱一下的汉子,竟然脸红了,挠着头说:“天天琢磨着怎么打仗,哪有功夫想那些事。”

1970年,李天佑上将因病去世,夫人杜启远说:他连去世都比别人早

陈昌浩乐了,凑过去神神秘秘地说:“我给你留意了一个好姑娘,叫杜启远,河南来的大学生,也是咱们的老地下党员。

人长得好,有文化,能力也强,我看跟你正好般配。

等回了延安,我保准给你们俩把线牵上!”

“杜启远”,这三个字就像一块小石头,砸进了李天佑的心里。

陈昌浩又跟他多聊了几句,说这姑娘的姐姐嫁给了他的老熟人吴亮平,她本人还在河南冒着生命危险给游击队送过药,是个有胆有识的知识女性。

从那天起,这个只听过名字的姑娘,就成了李天佑心里的一份念想。

在莫斯科那些安静得有些过分的夜里,他常常会想,这个叫杜启远的姑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1943年,李天佑归心似箭。

他化装成蒙古商人,花了足足一个多月,骑着骆驼穿过大戈壁,终于在1944年春天回到了延安。

他脚踩在延安黄土地上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军委报到,而是拉着遇到的每个战友问:“你认不认识一个叫杜启远的同志?”

当他从熊天锦嘴里打听到,杜启远就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而且还是单身时,心里那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1970年,李天佑上将因病去世,夫人杜启远说:他连去世都比别人早

可紧接着,他又犯愁了:自己一个只会舞刀弄枪的“大老粗”,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能看上自己吗?

战场上的“猛虎”,在爱情这事上,反倒变得畏首畏尾。

他不敢直接上门,只好先托李富春这些领导帮忙去探探口风。

李富春给他的回话是:“这个女同志经得住事,人品正派。”

这给了李天佑极大的勇气。

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在一场周末舞会上。

李天佑这个连舞步都踩不明白的人,特意找人借了件干净外套,把脚上的皮鞋擦得能照出人影。

他在人群里找了半天,一眼就看到了那个文静端庄、气质不俗的姑娘,心里咯噔一下:就是她。

他鼓足了这辈子最大的勇气,走过去,有点结巴地问:“同…

同志,我能请你跳个舞吗?”

1970年,李天佑上将因病去世,夫人杜启远说:他连去世都比别人早

杜启远抬起头,看到一个高大魁梧的军人,脸上却带着一种跟“常胜将军”名号完全不符的腼腆。

她笑了笑,点了点头。

一首曲子跳下来,李天佑紧张得踩了她好几次脚,一个劲儿地道歉。

杜启远反倒安慰他:“没事的,我也跳得不好。”

更巧的事还在后头。

后来经组织撮合,李天佑正式上门拜访,给他开门的,竟然是一位熟人——杜启远的父亲。

老人家一看到他,激动得一把抓住他的手:“是你啊!

1938年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你把床铺让给我们老两口,自己靠着墙坐了一晚上,你还记不记得?”

原来,李天佑多年前在西安一个不起眼的小善举,无意中给自己种下了一段好姻缘。

杜启远在旁边听着父亲讲完这段往事,心里最后一丝顾虑也没了。

她明白了,眼前这个男人,不光是个打仗的英雄,更是一个骨子里善良、能托付一辈子的人。

1970年,李天佑上将因病去世,夫人杜启远说:他连去世都比别人早

1945年,他们在杨家岭的窑洞前结了婚。

没有婚纱,没有酒席,只有战友们的真诚祝福和窑洞门上那副红纸黑字的对联——“李杜齐美”。

婚后没多久,解放战争的炮火又响了。

李天佑接到命令要去东北,杜启远二话不说,收拾好行李就跟着他走。

在东北零下几十度的冬天,她晚上总是先用自己的身体把被窝焐热了,再让丈夫进去睡。

李天佑在前线指挥四平保卫战,好多天没消息,她就每天抱着孩子在村口等,直到收到那封只有六个字的家书——“勿念,仗打得好”,她才一边流泪一边笑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李天佑被派回老家广西主政,剿匪、搞建设,忙得脚不沾地。

杜启远就在家里,操持家务,教育孩子,让他没有一点后顾之忧。

1955年授衔,李天佑穿上崭新的上将礼服,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对着妻子,端端正正地敬了一个军礼:“这军功章,有你的一大半。”

他们曾经有过一个约定。

1964年在北戴河疗养,李天佑指着海面上的渔船对杜启远说:“等我退下来了,咱们就回广西老家,盖个小院子,你种菜,我钓鱼,过安生日子。”

1970年,李天佑上将因病去世,夫人杜启远说:他连去世都比别人早

可这个简单的愿望,他最终没能实现。

多年的战伤和超负荷工作,早就掏空了他的身体。

1970年,李天佑病重住院,在最后的日子里,杜启远寸步不离。

他喉咙里被痰堵住,没法呼吸,她想都没想就俯下身,用嘴替他把浓痰一口口吸出来。

李天佑看着她,眼睛里全是心疼,却已经说不出一个字。

李天佑走了以后,杜启远一个人生活了整整二十年,终身未再嫁。

1990年,当她也走到生命尽头时,留下的遗愿很简单:把自己的骨灰和丈夫的合在一起,送回广西的烈士陵园安葬。

那里是李天佑的故乡,也是他们曾经一起战斗过的地方。

那副“李杜齐美”的对联,最终用这种方式,永远地刻在了他们深爱的那片土地上。

参考资料:

《李天佑传》,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

1970年,李天佑上将因病去世,夫人杜启远说:他连去世都比别人早

杜启远口述,《我们的总司令——怀念李天佑同志》,《党史文苑》,2004年第10期。

《开国上将李天佑》,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2010年播出。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