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今日处暑:俗话说“处暑有三怕”,怕什么?处暑后还要热多久?

排行榜 2025年08月23日 16:37 3 admin


今日处暑:俗话说“处暑有三怕”,怕什么?处暑后还要热多久?

每年这个时候,老百姓最有感触的,不是日历上写了“处暑”两个字,而是早上出门还能感到些许凉意,但一到中午,热得还是像蒸桑拿。

今日处暑:俗话说“处暑有三怕”,怕什么?处暑后还要热多久?


你以为秋天来了,其实伏天的“余威”还没散。邻居张大爷早上遛弯回来,满头大汗地说:“处暑了还能这么热?这天是不是坏掉了?”其实这不是天气反常,而是“处暑有三怕”——怕“秋老虎”、怕“冷热交替”、怕“贪凉伤身”。

今天咱们就从这三“怕”聊开去,看看处暑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有热多久,身体怎么调整才更舒坦。

处暑字面意思是“炎热终止”,但这可不是说气温立马下降。

反而,处暑常常是“秋老虎”出没的高峰期。这个“秋老虎”,不是动物园里那只,而是指立秋之后气温短暂回升的现象,尤其在南方,白天气温轻松上35℃。

今日处暑:俗话说“处暑有三怕”,怕什么?处暑后还要热多久?


这会儿人体温控系统已经从“高温适应”开始转向“过渡模式”,如果骤然贪凉,比如猛吹空调、冰饮不离手,反而容易“中招”,出现腹胀、腹泻、头晕等不适。

“怕秋老虎”的第一层意思,就是怕我们对“热”的警惕一放松,身体反而更容易出问题。

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气温忽高忽低时,血压更容易波动。不少人误以为天气转凉,血压会稳定,但其实处暑之后血压反而更不稳定。

建议大家这段时间早晚测量血压,观察波动情况,适当调整日常作息,防止突发情况。

今日处暑:俗话说“处暑有三怕”,怕什么?处暑后还要热多久?


第二怕,是怕冷热交替带来的“温差伤”。处暑前后,昼夜温差开始拉大,早晚凉,中午热,很多人出门穿得太单薄,或者贪图凉快,晚上睡觉还开着空调直吹,结果第二天早上起床就开始鼻塞、喉咙痛、浑身酸。

其实这时候的“感冒感”往往不是病毒感染,而是由于温差刺激导致的身体调节紊乱。

科学解释一下:当外界温度突然变化时,人体需要调节血管收缩和扩张,如果调节系统反应不过来,就容易出现循环紊乱。建议大家处暑之后出门带件薄外套,尤其是清晨和晚上,衣服要根据温度“分层穿”。

不要图一时凉快,把自己冻着,特别是年纪大的,体温调节能力本就减弱,更要注意保温。

今日处暑:俗话说“处暑有三怕”,怕什么?处暑后还要热多久?


第三怕,是怕贪凉伤身。

这个季节最容易“口渴就喝冰的”,但冰饮不解暑,反而耗阳气。尤其是消化功能本就弱的人,胃肠道对冷刺激特别敏感,容易出现腹胀、胃痛等不适。

更有甚者,连续几天喝冰饮,整个人都觉得“没劲儿”。

从中医角度讲,处暑是“阳气渐收”的时节,人体也进入从“发散”向“内敛”的过渡期。此时若贪凉,正好和“收敛”的自然节律相冲突,容易引起内耗。

很多人以为夏天还没完全过去,可以放肆吃冷食,其实这时候更要开始“收口”,饮食宜温不宜寒,尤其是晚餐,避免寒凉食物,保持脾胃运化功能正常。

今日处暑:俗话说“处暑有三怕”,怕什么?处暑后还要热多久?


处暑虽说是“暑气止”,但热还要持续至少半个月,甚至更长。

根据中国气象局历年数据统计,南方地区平均在9月上旬才真正进入凉爽天气。也就是说,处暑过后依旧有“秋老虎”压阵,很多人误以为处暑一到,空调就该关了,结果屋里不开空调却不开窗,湿热积聚反而更不舒服。

建议大家根据室内外温差合理使用空调,白天适当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说起通风,也提醒大家注意空气湿度。

处暑之后,空气湿度虽然比三伏天低一些,但仍然偏高,很多人忽略了湿度对身体的影响。湿度高时,汗液蒸发效率下降,容易感到闷热、乏力,尤其是有基础病的人群,容易出现“湿热困身”的表现。

今日处暑:俗话说“处暑有三怕”,怕什么?处暑后还要热多久?


可以适当使用除湿机,或在家中用干燥剂帮助调节环境湿度,既利于呼吸,也能让皮肤更舒适。

这个节气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点:太阳辐射。很多人觉得太阳没那么毒了,其实处暑时段的紫外线指数依然不低,尤其是中午前后。

不少人觉得秋天来了就不防晒了,结果皮肤依旧晒伤、变黑、干裂。紫外线不仅影响肤色,更会加速皮肤老化。

建议出门佩戴遮阳帽、墨镜,穿长袖衣物,做好物理防晒,避免直晒。

处暑还是过敏高发期。

今日处暑:俗话说“处暑有三怕”,怕什么?处暑后还要热多久?


空气中花粉、尘螨含量增加,很多人以为是“换季感冒”,其实是过敏反应。特别是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处暑时节容易出现鼻痒、眼痒、咳嗽等症状。

建议这类人群减少外出时间,尤其是早晚花粉浓度高峰期,回家后及时洗脸洗鼻,减少过敏原附着。

饮食方面,处暑之后人体“阳消阴长”,适合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百合、莲子、银耳、鸭肉等,帮助身体从“火热”状态过渡到“平衡”。但很多人误以为这些都是“清凉”食物,大量食用反而寒凉过度,损伤脾胃。

建议适量搭配,注重饮食平衡,切忌“猛吃猛补”。

今日处暑:俗话说“处暑有三怕”,怕什么?处暑后还要热多久?


运动也得讲究时机和强度。

处暑后虽然天气开始转凉,但白天气温依旧不低,不少人中午去锻炼,结果中暑反倒伤身。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中低强度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慢跑等,避免剧烈运动引发大汗淋漓、体液流失。

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循序渐进,保持规律,不图一时之快。

最后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健康点,是情绪管理。

处暑之后,随着白天变短、日照减少,一些人情绪容易低落、烦躁,尤其是独居老人,容易出现“秋季情绪低落”。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季节性情绪波动”,并非心理问题。

今日处暑:俗话说“处暑有三怕”,怕什么?处暑后还要热多久?


建议多晒太阳,适当社交,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独处。

处暑虽是秋的起点,但“秋意”不足,“暑气”未尽。

面对“秋老虎”、冷热交替和贪凉诱惑,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耐心等待天凉,更是主动调节生活方式,从穿衣、饮食到作息、情绪,全方位适应季节变化,才能真正“健康过渡”。

参考资料:

1.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监测公报(2024年)》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4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情况报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