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1928年,慈禧尸体被孙殿英的士兵侮辱后,尸体上为何长满白毛?

排行榜 2025年08月27日 06:38 4 cc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1928年夏天,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大门被炸开,厚重的棺木被掀翻。

军阀孙殿英的部队打着军事演习的旗号,将慈禧的陵寝洗劫一空。

等到清室后裔赶到地宫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慈禧遗体上竟然爬满白毛。

1928年,慈禧尸体被孙殿英的士兵侮辱后,尸体上为何长满白毛?

东陵被炸

1928年7月初,遵化马兰峪的山谷里传来爆破声。

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带兵驻扎在陵区外围,声称要进行军事演习。

几声巨响过后,清东陵菩陀峪的地宫被撬开,石门倒塌,厚重的棺椁暴露在空气中。

清东陵埋葬着清代几位帝后,其中慈禧太后的定东陵最为奢华。

陪葬的金银珠宝、翡翠玉器堆积成山。

孙殿英动用士兵有计划地搬运,每一件器物都装箱,运送出陵区。

陵区外的道路被严格封锁,外人根本无法靠近。

1928年,慈禧尸体被孙殿英的士兵侮辱后,尸体上为何长满白毛?

传闻慈禧口中衔着一颗巨大的夜明珠。

孙殿英的士兵毫不顾忌,将尸体翻动,取走珠宝首饰。

乾隆裕陵与慈禧定东陵都被掘开,随葬的珍品被洗劫。

宫廷旧臣闻讯赶来,已经为时已晚。

慈禧去世二十多年,本应在地宫安息。

如今棺木被炸开,遗体暴露在闷热的七月天气里。

陵内积水,空气潮湿,士兵的粗暴翻动让遗体直接暴露在水汽与热浪之中。

尸体开始腐败,味道弥漫在整个陵室。

1928年,慈禧尸体被孙殿英的士兵侮辱后,尸体上为何长满白毛?

事发消息传出,清室后裔强烈抗议。

时任摄政溥仪已经被逐出紫禁城,仍旧遣人前往善后。

载泽、耆龄、宝熙等人被派往东陵处理残局。

他们到达陵区时,守军已经撤走,现场一片狼藉。

石板碎裂,棺椁破损,随葬品散落。

眼前最刺眼的,是慈禧的遗体。

宝熙后来在记述中提到,慈禧的尸体依旧完整,脸部轮廓依稀可辨,但因为暴露多日,又逢酷暑,皮肉已经开始发酵,遍体竟然爬满白毛。

1928年,慈禧尸体被孙殿英的士兵侮辱后,尸体上为何长满白毛?

棺木再封

清室后裔进入地宫后,第一步就是抽水,陵内积水没过大腿,石室阴暗,湿气浓重。

工人先用木桶和布袋将水舀出,再点起油灯照明。

四周的壁画已经被水汽熏黑,石壁渗出湿痕,慈禧的尸体横倒在棺椁旁,衣物被翻得凌乱。

龙袍沾满泥水,金丝线条失去光泽。

随身的饰物大多被掠走,剩下几件碎片散落在角落。

尸体表面覆着一层白色的毛状物,看上去像是绒布,仔细一看,是一片片细密的白毛。

1928年,慈禧尸体被孙殿英的士兵侮辱后,尸体上为何长满白毛?

宝熙写道,天气炎热,遗体出棺多日,皮肉因发酵而遍体生毛。

这并非单纯的毛发,而是一种因高温、潮湿、腐败条件下滋生的白色绒毛。

地宫密闭,空气不流通,棺木被炸裂后,环境变成了细菌与霉菌的温床。

清室后裔只能先用黄绸覆盖遗体,防止进一步暴露。

随后几人合力将尸体翻正,再放回棺内。

随葬遗物能找到的尽量归位,实在缺失的只能记入清单。

整个过程沉重而仓促,地宫里的空气令人作呕,众人不得不掩鼻继续。

复殓完成后,棺木重新封合,石门重新砌上,但陵寝的完整已无法恢复。

被盗的珍宝流散无踪,有的被卖出,有的被用来行贿,还有的下落至今不明。

1928年,慈禧尸体被孙殿英的士兵侮辱后,尸体上为何长满白毛?

慈禧的遗体虽被重新入棺,但那一层白毛的记述,永远留在史料中。

这一事件在当时的社会引起巨大震动。

媒体刊登清室后裔的抗议,民间议论纷纷。

许多人将目光集中在“白毛”现象上,觉得匪夷所思。

有人说是尸体自发生长毛发,有人认为是阴气作用。

但清室后裔的记述已给出解释:夏季暴露、皮肉发酵、白毛滋生。

这段描述,不仅记录了慈禧陵寝被掘的屈辱,也留下了一个至今仍被反复追问的细节:慈禧尸体上的白毛究竟代表什么。

1928年,慈禧尸体被孙殿英的士兵侮辱后,尸体上为何长满白毛?

第三章 白毛之谜

慈禧遗体的“白毛”现象,成为后世最疑惑的细节。

宝熙留下的文字清楚写道:因遗体暴露于地宫,天气酷热,皮肉发酵,遍身俱长白毛。

有人将其解读为“尸体死后还能生长毛发”。

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极广,甚至被赋予“报应”与“冥兆”的意味。

可如果仔细推敲,便会发现这种说法缺乏逻辑。

人死之后,毛囊停止活动,不可能继续生成新毛发,最多因为皮肤干缩,看上去好像毛发变长,实质是错觉。

1928年,慈禧尸体被孙殿英的士兵侮辱后,尸体上为何长满白毛?

所以,慈禧遗体的白毛不能理解为“身体长出的毛”,而应从环境和微生物角度寻找答案。

当年的地宫条件,正好提供了一个微生物繁殖的天然温床。

棺木被炸裂后,密闭的空间被破坏,潮湿的空气与外界热浪涌入,水汽在石壁间凝结,温度在七月的高温下不断上升。

遗体的皮肉在失去保护的情况下开始分解,散发大量有机物。

蛋白质与脂肪是霉菌最理想的养分。

只要温度和湿度合适,微生物可以在短时间内疯狂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1928年,慈禧尸体被孙殿英的士兵侮辱后,尸体上为何长满白毛?

这种霉菌往往呈白色绒毛状,远看就像是长出的细毛。

现代法医学对遗体霉变有明确研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尸体表面会覆盖一层白色或灰色菌丝膜,尤其是衣物、皮肤交界的地方,最容易布满白色絮状物。

而宝熙提到的“皮肉发酵”,就是微生物活动的直观描述。

皮肤组织分解,肌肉纤维松弛,伴随细菌和真菌的繁殖,看上去就像尸体长满毛发。

除了霉菌,另一种解释是尸蜡。

尸蜡的学名叫“脂肪蜡化”。

当尸体长时间处于潮湿、缺氧、微碱性环境时,脂肪会与水分发生皂化反应,变成坚硬的灰白色物质。

1928年,慈禧尸体被孙殿英的士兵侮辱后,尸体上为何长满白毛?

很多考古现场都发现过尸蜡化现象。它能让遗体保存较久,不至于完全腐烂。

不过,尸蜡化需要较为稳定的环境,比如泥土深埋、水下缺氧。

慈禧遗体当时暴露在空气中,又正值盛夏酷热,这种条件更利于霉菌爆发,而非脂肪皂化。

因此,从科学角度推断,慈禧遗体的“白毛”几乎可以确定是霉菌所致,而不是身体本身长毛。

为什么这个细节引起强烈震动?

因为慈禧生前穷极奢华,死后棺木用料厚重,陪葬珍宝无数。人们以为这样的陵寝能确保她的安宁。

1928年,慈禧尸体被孙殿英的士兵侮辱后,尸体上为何长满白毛?

可当陵寝被炸开,她的遗体和凡人一样,被自然规律支配。

白毛并非超自然现象,却成为一种象征。

它象征着帝王权力的彻底失落。一个曾经指挥江山的太后,死后连遗体都被霉菌侵蚀。

它象征着文明尊严的崩塌。陵寝不再是安息之地,而是战乱中被肆意践踏的废墟。

它象征着时代的警告。科学能解释现象,但无法弥补文化遗产的损失。

白毛的出现,就像历史冷冰冰的注脚,让人无法回避那段屈辱的过去。

1928年,慈禧尸体被孙殿英的士兵侮辱后,尸体上为何长满白毛?

善后、余波与警醒

东陵被盗后,社会震动极大。

报纸刊登消息,民间议论不止,清室后裔奔走呼号,要求政府追责。

可在军阀混战年代,谁能真正追责?孙殿英手握重兵,背后有人庇护,案件很快被搁置。

他甚至利用掠来的宝物大肆行贿,传说那颗传世夜明珠被献给权贵,以换取庇护,珍宝的去向成谜,多数下落不明。

有的流入洋行,有的进入私人收藏,还有的在战乱中彻底消失。

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遗物,本可以成为研究清代历史的无价之宝,却在混乱中被当作交易筹码。

1928年,慈禧尸体被孙殿英的士兵侮辱后,尸体上为何长满白毛?

清室后裔只能在残骸中重建。宝熙、载泽、耆龄等人亲自主持复殓,把能找到的遗物放回棺木。

石门重新砌好,但一切已无法挽回。

随着时间推移,清东陵逐渐被纳入保护范围。

1961年,它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清东陵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可损失已成事实,被盗的文物有的流落海外,有的下落不明,至今仍无法追回。

今天的清东陵,经过多次修缮,已经成为旅游与研究的重要遗址。

1928年,慈禧尸体被孙殿英的士兵侮辱后,尸体上为何长满白毛?

部分遗存纺织品通过科学修复重见天日。

游客走在修复过的陵寝前,很难想象当年爆破的场景。

但每一个熟悉历史的人,都不会忘记:1928年的那个夏天,陵寝大门轰然倒塌,帝王的尊严化为灰烬,慈禧遗体布满白毛。

那不是神秘的灵异,而是时代的冷酷。

参考资料

《清东陵大盗孙殿英的赃物去向》— 人民日报客户端,2021年6月

《慈禧太后地宫被盗后的复殓经过》— 澎湃新闻,2020年10月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