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退休了,科研还能怎么做?这对挚友的航磁技术比加拿大早10年

排行榜 2025年10月02日 02:39 2 cc

有俩清华退休老头,退休后没去公园遛弯跳广场舞,反倒凑一块儿搞起了航磁物探,就是帮地球找矿产资源的技术。

这一搞,足足三十多年,还真搞出了不少让专业机构都佩服的东西。

退休了,科研还能怎么做?这对挚友的航磁技术比加拿大早10年

这俩人,一个叫寿宝奎,一个叫陈耀松,早就是老伙计了。

中学时就一起琢磨矿石机,后来一个考进清华物理系,一个进了清华力学系,妥妥的学霸组合。

1951年毕业后,老寿被分到二机部物探组,天天骑着马往大西北跑,找铀矿;老陈则跟着周培源先生去北大建力学专业,后来还研究起了力学实验计算机化,甚至在实验室阁楼整个“自留地”,搭了个互联网服务器,学生们都爱去那儿加班蹭网。

俩人这专业背景,一个懂物探方法,一个懂数据处理,后来能合作,简直是天作之合。

退休了,科研还能怎么做?这对挚友的航磁技术比加拿大早10年

改革开放初,老寿到了退休年龄。

按说该歇着了,可二机部成立了开发公司,找他去做德兴铜矿的资源探测。

那会儿航磁勘探可不是谁都能碰的,全是国家事业单位用专业飞机干,成本高得吓人。

老寿偏不按常理出牌,琢磨出个省钱的法子:用小型动力滑翔机当载体,再配上核磁共振探头。

本来想靠GPS定位,可那会儿没这条件,无奈之下,他就用录像机记录,根据地标按“时距”推算位置。

退休了,科研还能怎么做?这对挚友的航磁技术比加拿大早10年

飞机小得很,除了驾驶员,连个人都坐不下,满机舱全是仪器。

滑翔机+录像机,俩老头把航磁勘探“平民化”了

1987年,老寿跑完了野外测量,带着一盒数据磁带就找老陈来了,想让他帮忙处理数据。

老陈虽说懂计算机,可对“核磁共振”一窍不通。

老寿先给他补了堂物理课,再讲清楚要做的事。

他俩用的设备,除了探头,全是普通家电凑的,接口问题倒不难解决。

退休了,科研还能怎么做?这对挚友的航磁技术比加拿大早10年

难的是数据补全,高度靠简易雷达测,信号常被植被吸收弄丢,只能用前后数据差补。

工作量大得离谱,老陈就找学生设计了个辅助程序,把数据显在屏幕上,缺了就点下键盘,计算机自动补上。

数据处理完,还得画图找“矿异常”。

找专业公司画得花大价钱,俩人没这预算,就用伪彩色把数据显在屏幕上,拿相机拍下来。

那会儿的“高分辨率彩显”才400线,还是跟外商借的展品,图像糙得很,但好歹能看出“成矿带”,就是图上左上角和右下角的白色边缘,地质上叫“挤压成矿带”。

德兴铜矿从宋朝就开始挖,外露的矿早没了,靠着这图,不仅找着了新铜区,还意外发现了沙金矿。

退休了,科研还能怎么做?这对挚友的航磁技术比加拿大早10年

本来想把数据里的“麻点”滤掉,看着干净点,结果老寿一看急了,大喊“这是沙金矿,要保留”,赶紧又给恢复回来。

你看这科研严谨性,一点不含糊。

以前航磁是“庙堂专属”,他俩倒好,用民用设备硬生生把门槛拉低了,这才叫真正的普惠科研。

讲完德兴铜矿的事,你以为他俩就停了?

没成想,1989年,老寿又琢磨上了更难的,“差分式”多探头航磁技术。

退休了,科研还能怎么做?这对挚友的航磁技术比加拿大早10年

这种技术抗干扰强、精度高,可难题也在这儿:怎么消去飞机自身的磁干扰?这在业内可是国际难题。

以前靠在探头外装三组线圈,通电产生磁场补偿,可现在要同时调三个探头,根本没法弄。

老陈虽说对航磁是外行,可架不住敢琢磨。

他没走线圈的老路,反倒想了个新法子:设计数学模型,用计算的方式补偿。

退休了,科研还能怎么做?这对挚友的航磁技术比加拿大早10年

简单说,就是把飞机姿态、航速这些干扰因素算成变量,再通过飞行采集数据,算出系数,最后抵消干扰。

为了采数据,他们还得让飞机“飞八字”,其实就是包含各种姿态和速度的飞行,实时记录干扰和变量数据,再用算法求系数。

老寿也没闲着,他退休前搞过核光泵,就找老关系买了些当年剩下的物资,在老陈的阁楼里折腾了三年,做出了高标准的核磁共振磁探仪,还用小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改进电路,把实测分辨率提了近一个量级。

1994年,俩人借了“运五”飞机去勘测胜利油田草桥矿区,效果特别好。

退休了,科研还能怎么做?这对挚友的航磁技术比加拿大早10年

后来老陈1996届的学生龙翔,还把这涡流补偿的原理写进了硕士论文里,这技术算是实打实得到了学术认可。

那会儿国际上的公司都没解决涡流补偿问题,他俩能靠自己琢磨突破,这脑子是真够用。

无人机救场+技术领先,却栽在“体制壁垒”上

解决了技术难题,安全问题又成了新麻烦。

以前航磁得用有人飞机,风险特别大,事故频发。

俩人又开始琢磨怎么改进,后来就改用了无人机。

退休了,科研还能怎么做?这对挚友的航磁技术比加拿大早10年

这下好了,人员不用上天,风险全没了,还实现了“无人化”“智能化”,勘探起来也更灵活。

如此看来,他俩搞科研,不光敢想,还特别务实,啥问题都能想到前头。

本来技术越来越成熟,该派上大用场了吧?可2004年出了档子遗憾事。

那年他们给一个用户做飞行实测,验收合格还立了项,眼看要签合同,北大却意外出局了,这技术也就没法产业化了。

用户没掌握这技术,无奈之下,只能买进口产品。

退休了,科研还能怎么做?这对挚友的航磁技术比加拿大早10年

直到2015年,用户方的领导亲自来北大,说起当年的事,说那进口设备“飞机一加速,目标就丢失”。

巧的是,那会儿老陈刚拿到一份加拿大著名物探公司PetRos EiKon的论文,是2004年发表的,讲的就是航磁补偿。

一看才知道,人家那技术只有方位补偿,根本没有涡流补偿,飞机加速产生的涡流干扰,数字探头根本没法识别。

很显然,他俩的技术早十年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却没能用上,你说可惜不可惜?

退休了,科研还能怎么做?这对挚友的航磁技术比加拿大早10年

现在俩人的技术还在更新,硬件能装在小型无人机上,软件也用上了“盲信号处理”,手里还有亲自飞出来的大数据,随时能在实验室实测。

这套系统是真真正正的“技术科学”成果,就等着为国家建设出力。

这俩退休老头的故事,真挺让人感慨的。

他们没靠大团队、大经费,就凭挚友情谊和专业互补,三十年磨一剑,把航磁技术从“高不可攀”做到“平民可用”,还突破了国际难题。

退休了,科研还能怎么做?这对挚友的航磁技术比加拿大早10年

虽说没产业化,可他们证明了,创新未必在庙堂,民间智慧加家国情怀,照样能搞出硬核技术。

要是以后能多给这种退休科研人员搭点平台,少点体制壁垒,说不定还能出更多“国之重器”。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