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培养人才还是考试机器?别再拿高中的方式,“圈养”大学生了!

排行榜 2025年10月20日 23:35 4 cc

当全国大学生沉浸在国庆假期的轻松氛围中时,贵州某高校的一则悲剧却让无数人揪心——一名大二学生选择在校内跳湖轻生,留下的遗书里,字里行间满是对大学生活的压抑与绝望。

培养人才还是考试机器?别再拿高中的方式,“圈养”大学生了!

这封遗书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大学生群体的舆论池,激起千层浪,无数学生纷纷吐槽自家学校的“高压制度”,让“大学高中化”这一现象再次被推到公众视野的聚光灯下。

培养人才还是考试机器?别再拿高中的方式,“圈养”大学生了!

这位轻生的大二学生,在遗书中讲述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大一时期,每天晚上都被要求上晚自习,听闻考取计算机证就能豁免,他便拼尽全力学习备考。可当证书到手,却被告知“必须上满一学年晚自习”,希望瞬间化为泡影。

好不容易熬到大二,本以为能喘口气,却迎来了更多更难的专业课,唯一的“安慰”仅是不用再上晚自习。

培养人才还是考试机器?别再拿高中的方式,“圈养”大学生了!

这份看似平常的学业压力,最终压垮了这个年轻的生命,也揭开了许多高校“高压管理”的冰山一角。

在网络上,大学生们的吐槽令人窒息:“早上七点晨读晨练,晚上九点晚自习结束,一周七天连轴转”,这被学生们戏称为“797制度”,对比打工人的“996”,强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培养人才还是考试机器?别再拿高中的方式,“圈养”大学生了!

更严苛的是,学校的监管手段堪称“无孔不入”:晨跑要拍照上传小程序打卡,上课需用手机连蓝牙在专属APP上完成人脸识别,一旦缺席,立刻登记扣学分,直接影响毕业;周末课程排得满满当当,想翘课或逃避晨读晚自习根本不可能,因为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会轮流值班监督;平时还会不定期检查寝室卫生,上课时禁止使用任何电子设备,一旦发现当场没收。这样的管理严格程度,连不少高中都望尘莫及。

培养人才还是考试机器?别再拿高中的方式,“圈养”大学生了!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只是个别学校的情况?但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一份调查数据,给出了令人警醒的答案:国内大学生平均每周学习时间总量高达39.6小时。

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大学“高中化”并非个例,而是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高校纷纷走上“高中化”的道路?

培养人才还是考试机器?别再拿高中的方式,“圈养”大学生了!

根源在于高校面临的“硬指标压力”——就业率和考研成功率。为了让这些数据更“好看”,提升学校的排名和声誉,不少高校选择了最直接的办法:复制高中阶段被验证过的“高压管理模式”,让大学生在严苛的考核制度下陷入“内卷”,将所有精力都捆绑在书本和考试上。

然而,这种看似“有效”的模式,实则是在扼杀年轻人的未来,甚至会拖垮国家的科技进步。

培养人才还是考试机器?别再拿高中的方式,“圈养”大学生了!

早在2023年,教育部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就明确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核心要点。

这意味着,我国当前迫切需要的不是只会刷题考试的“书呆子”,而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

高中阶段,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学生不得不将大量时间投入刷题备考,这是现实环境下的无奈选择。但大学作为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缓冲带”,核心任务本应是引导学生探索自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如今高校照搬高中管理模式,无疑是本末倒置。

培养人才还是考试机器?别再拿高中的方式,“圈养”大学生了!

从国家层面来看,在中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我们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突破西方技术封锁,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这些人才需要具备原创性思维,敢于尝试别人从未做过的事,敢于冒险探索未知领域。但大学“高中化”的模式,却在系统性地扼杀这类人才。

在高压管理下,学生们被迫遵从学校制度,将所有时间用于应付课程和考试,根本没有精力去探索兴趣领域、参与实践项目,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被逐渐磨灭。

培养人才还是考试机器?别再拿高中的方式,“圈养”大学生了!

长此以往,社会上可能会出现大量只会“按指令做事”的“机器型人才”,而缺乏在各技术领域引领发展的领军人才,这对国家长远发展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损失,甚至会掏空国家发展的根基。

培养人才还是考试机器?别再拿高中的方式,“圈养”大学生了!

再聚焦到大学生个人的就业问题上,如今的企业早已不再青睐“死读书”的求职者。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创造力的人才:技术岗要求员工持续主动学习,紧跟最新技术发展;营销岗需要不断产出创意内容,适应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化;管理岗则需要强大的统筹规划能力和领导力。

这些能力,没有一个能从书本上直接学到,而是需要大学生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项目研发中慢慢积累和培养。

培养人才还是考试机器?别再拿高中的方式,“圈养”大学生了!

但大学“高中化”的模式,却将学生困在课堂和书本里,剥夺了他们积累这些关键能力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推行“高中化”管理,不是在帮助学生就业,而是在摧毁他们的职业未来。

贵州高校的悲剧不是个例,它是大学“高中化”现象下的一个缩影。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高压管理压得喘不过气,当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被逐渐磨灭,无论是对个人成长,还是对国家发展,都将是一场难以挽回的悲剧。

高校管理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教育不是“圈养式”的高压管理,而是“引导式”的赋能培养。只有还给大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探索、尝试、犯错,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才能让年轻人真正拥有光明的未来,也才能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社会##上头条 聊热点#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