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75年,老蒋去世,临终前说出为何不放张学良,张学良听了泪如雨下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06日 19:00 3 cc
75年,老蒋去世,临终前说出为何不放张学良,张学良听了泪如雨下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75年,老蒋去世,临终前说出为何不放张学良,张学良听了泪如雨下


《——【·前言·】——》

半个世纪的囚禁,只因一次逼迫抗日。

蒋介石与张学良,曾是义结金兰的兄弟,却因“西安事变”成了囚徒与监禁者的关系。

1975年,卧病在床的蒋介石临终前,终于道出了对张学良50年软禁不放的真正原因。

当这番话传到张学良耳中时,这位曾经威风八面的“东北王”竟泪如雨下。那蒋介石软禁张学良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75年,老蒋去世,临终前说出为何不放张学良,张学良听了泪如雨下

张学良的政治抉择

1928年6月4日,东北王张作霖乘坐专列返回沈阳时,在皇姑屯遭遇日军精心策划的爆炸,死于非命。

当时年仅27岁的张学良不得不接过父亲的衣钵,统领20余万东北军,成为东北地区新的实际掌权者。

面对复杂的局势,年轻的张学良需要做出一个关键抉择:是继续保持东北的独立态势,还是支持南方的蒋介石,促进国家统一?

那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北伐战争刚刚结束,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正积极谋求全国统一。张学良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择了后者。

75年,老蒋去世,临终前说出为何不放张学良,张学良听了泪如雨下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地区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了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史称"东北易帜"。

这一举动为蒋介石统一中国扫除了最后一个重要障碍。

张学良的这一选择并非轻率之举。

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统一意识,认为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抵抗日益猖獗的日本侵略。

75年,老蒋去世,临终前说出为何不放张学良,张学良听了泪如雨下


而蒋介石也深知张学良的价值,不仅给予其"委员长"的高规格礼遇,还与其结为义兄弟,拉近彼此关系。

张学良称蒋介石为"委座大哥",蒋介石则亲切地称张学良为"汉卿贤弟"。

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支持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政治上公开表态,还在军事上给予实际援助。

当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与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激战正酣时,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南下驰援,成为蒋介石获胜的关键因素。

75年,老蒋去世,临终前说出为何不放张学良,张学良听了泪如雨下

西安事变的爆发与平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日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悍然发动对沈阳的进攻,短短几个月内便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

这对张学良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不仅失去了自己的根据地,更眼睁睁地看着父亲的死敌占领了祖国的土地。

面对日军侵略,张学良期待蒋介石领导全国军队奋起抵抗。

75年,老蒋去世,临终前说出为何不放张学良,张学良听了泪如雨下


而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将主要精力放在剿灭共产党上,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则采取了隐忍态度。

他命令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入关,围剿陕甘宁边区的红军,而非北上收复失地。

张学良虽然不满,但作为蒋介石的义弟和下属,仍然执行了命令。

可在与红军的接触中,张学良逐渐被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所打动。

同时,东北军将士对于不能回家乡抗击日寇,而要去打内战的命令也越来越不满。矛盾日益积累,终于在1936年12月爆发。

75年,老蒋去世,临终前说出为何不放张学良,张学良听了泪如雨下


12月12日,张学良与陕西军阀杨虎城联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前来视察的蒋介石,逼迫其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事变期间,蒋介石的处境一度十分危险,张学良却派人严密保护,并允许蒋夫人宋美龄前来探视。

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的调停下,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12月25日,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乘飞机返回南京,显示了他对义兄的信任和尊重。可这一信任却换来了残酷的背叛。

75年,老蒋去世,临终前说出为何不放张学良,张学良听了泪如雨下


张学良一抵达南京,便被蒋介石下令逮捕,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生涯。

张学良的行为表明他将民族大义置于个人安危之上。

他明知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可能会遭遇不测,却仍然这样做了,因为他相信蒋介石会信守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承诺。

事实上,西安事变确实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民族抗战的形成。

75年,老蒋去世,临终前说出为何不放张学良,张学良听了泪如雨下

老蒋不放人的执念

张学良被捕后,先是在南京受审,后被软禁于各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多次请求前往前线参战,均被蒋介石拒绝。即便在国家存亡之际,蒋介石也没有放下个人恩怨,始终将张学良囚禁。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再起。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张学良也被带到了台湾继续软禁。同时,他的妻子于凤至则留在了大陆,夫妻从此天各一方。

在台湾的日子里,张学良虽然享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人身自由完全被剥夺,只能在军人的监视下生活。

75年,老蒋去世,临终前说出为何不放张学良,张学良听了泪如雨下


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囚禁之严,令许多人不解。即便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也曾私下表示不理解父亲的做法。

张学良本人则保持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他不抱怨、不恨蒋,甚至在狱中自学英语、研究历史,保持着积极的心态。

1975年4月,蒋介石在台北病逝,享年88岁。临终前,他向儿子蒋经国交代了一件事:继续囚禁张学良,永不释放。

更令人震惊的是,蒋介石还道出了长期囚禁张学良的真正原因:他认为“西安事变”使他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最佳机会,不得不退守台湾。

75年,老蒋去世,临终前说出为何不放张学良,张学良听了泪如雨下

在蒋介石看来,如果没有西安事变,他就能够继续"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彻底消灭共产党,然后再集中力量对付日本,最终统一中国。

这番话传到张学良耳中时,这位已经年近七旬的老人泪如雨下。

他没想到,蒋介石对他的怨恨竟如此之深。

更令人心酸的是,张学良从未后悔发动西安事变,他始终认为,面对国家民族存亡之际,促成抗日统一战线是正确的选择。

75年,老蒋去世,临终前说出为何不放张学良,张学良听了泪如雨下


张学良重获自由

蒋经国虽然遵从父亲的遗训继续软禁张学良,但他对这一决定始终心存疑虑。

在蒋经国执政期间,张学良的处境有所改善,监管逐渐放松。

1986年,张学良被允许迁居台北郊外的阳明山,生活条件和自由度都有所提高。

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领导人。

李登辉没有蒋家父子对张学良的私人恩怨,因此很快放松了对张学良的限制。

75年,老蒋去世,临终前说出为何不放张学良,张学良听了泪如雨下


1990年,已经93岁高龄的张学良终于重获自由,被允许出国定居。

他先是前往美国夏威夷,后又去了新西兰,与他的伴侣赵四小姐一起度过晚年。

重获自由后的张学良极少谈论政治,更不愿意回忆那段被囚禁的岁月。

当记者问起他对蒋介石的看法时,他只是淡淡地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这种宽容大度,显示了张学良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心胸。

张学良晚年的生活平静而充实。他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锻炼身体,阅读书籍,会见亲友。

75年,老蒋去世,临终前说出为何不放张学良,张学良听了泪如雨下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夏威夷安详离世,享年100岁。

他的一生跨越了整个动荡的20世纪,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堪称传奇。

令人感慨的是,蒋介石囚禁张学良半个世纪,最终却没能如愿统一中国。

而张学良虽然失去了自由,却亲眼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逐渐强大的全过程。

75年,老蒋去世,临终前说出为何不放张学良,张学良听了泪如雨下


《——【·结语·】——》

张学良与蒋介石这对政治兄弟,一个为了民族大义不惜冒险,最终失去自由;一个执着于个人权力与恩怨,最终失去江山。

张学良在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说,他对“西安事变”从不后悔,因为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必然选择。

历史会记住张学良的爱国情怀和宽宏大度,也会记住蒋介石的狭隘与执念!

资料来源:《张学良口述历史》、《蒋介石日记》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