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个作家曾经那么惶恐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19日 15:36 1 cc
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个作家曾经那么惶恐

以人物为经纬

编织中国社会变迁图谱


“是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走向,而不是具体一个选择。”在南风窗的专访里,刘同笃定地下了这个判断。


对面的刘同,穿着时髦,善谈不怯场,他是光线影业副总裁,作为制片人,推出了《同桌的你》《大鱼海棠》《我在未来等你》等高口碑影视作品;作为畅销书作家,其《谁的青春不迷茫》《等一切风平浪静》等作品,陪伴了大量“80后”“90后”度过了求学、求职乃至成家立业的人生阶段。


曾经的刘同,会因为自己湖南小城的出身而自卑,会因自己在全讲方言的生活环境里说普通话而被同学说“有病”,会因自己钱袋窘迫导致恋情匆匆告终而生憾,还有作为南方孩子北漂时因空气干燥而不停流鼻血的狼狈……十几年来的人生困窘,被他一一记在日记里,而后被出版社看中,精选编辑后出版,刘同的命运,迎来了转机。


从小镇青年到知名作家、上市公司副总裁,刘同的蜕变并非一场轻松的逆袭,而是一场漫长而痛苦的自我革新:他日夜不息地自省,竭力剔除原生人格中的劣根性。


采访里,他坦言,自己作为INFJ,拥有很多面具,或热情或幽默,又喜欢孤独。这些面具,如同他在成长的沙滩上拾掇的贝壳,各色各样,在保护他柔软的内核,也折射了他如贝壳般多彩的性格光谱。而他改造性格的方式,就是不停地记录,将自己面对的困厄、尴尬、羞赧、狼狈,倾注在书写之中,告诉自己“以后碰到这样的事情,不能再有这样的反应”。


“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人生坐标”,是近来刘同书展演讲的主题,也是他借“成长三部曲(《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向着光亮那方》)”重版的契机,现下想传递给年轻人的是——直面自己的脆弱、孤独和自卑,生出成为更好自己的能力。


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个作家曾经那么惶恐

刘同的“成长三部曲(《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向着光亮那方》)”



真实的人生

十多年之后重版三部曲,刘同并不担心当年的文字会过时。因为他敏锐洞察到一种需求的延续。如果说,当年刘同在千禧年的小城成长时所面临的困境,是信息闭塞和资源匮乏,那么当下年轻人的处境,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信息太多,但真相太少。


在刘同看来,网红、博主、营销号等自媒体,已经被流量工业异化为知识的“二道贩子”。“他们只是把一些看似正确的观点拿出来,告诉你都是对的,但你并不能分清楚这些观点对于他自己的人生是不是真适用。”


在一场读者见面会上,刘同告诉台下那批年轻的面孔:“最重要的点就是,如何去把自己和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隔开。”当自媒体都在告诉年轻人要“如何成为一个强者”时,刘同反其道而行,提醒人要善待各自的敏感、脆弱、无助和自卑。


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个作家曾经那么惶恐

刘同在读者见面会上


他以自身经历写道:“20岁出头时,我做梦都希望被人肯定,于是小说一本又一本地写,文章一篇又一篇地投……从外界得不到肯定,于是把所有的心情一字一字写在日记里,十年过去……重新阅读过去,才发现那是青春。”


他觉得自己“无疑是一个靠理想生活的人,同时又不是一个有安全感的人,每天生活在危机周围,诚惶诚恐。对于1980年代出生的孩子,尤其对于远离父母的我更是如此,只能靠文字承载一些想法,用来消遣和打发时间”。


最初,刘同执笔的动力,只是想诚实地面对自己。1999年,这个曾被以为考不上大学的孩子,没有选择父母期待的医学专业,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启了叛逆又想出人头地的“冒险”。


大一开始,他就记录自己的心境,哪怕只有一句话,他都要记下自己当时的想法。


但其实,文字是有欺骗性的,哪怕是日记,都能矫饰美化。刘同意识到这点,“所以当时我给自己一个课题:我要如何120%真实地完全面对自己”。


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个作家曾经那么惶恐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撕碎、咀嚼、吞咽那些不会当众承认,甚至自己都会不愿意直视的阴暗面。“把自己内心里最难以启齿、最一闪而过、羞于去面对的那些东西,我得用文字写下来,因为我只有非常清楚地抓到自己任何的小的细节和碎片,我才能比别人更加了解刘同这个人。”


只有120%地了解自己,才能在别人的奚落与唾弃面前云淡风轻,“因为我比别人更了解自己的不堪,所以我觉得在人生的这些路上,我没有那么容易被人打击到、伤害到”。


曾经有人问刘同:“你将自己写得那么不堪、脆弱,不怕别人瞧不起你吗?”刘同想都没想就说:“不怕啊,我连自己的不堪都能接受,别人对我的贬低更是无关紧要。”



撬开内心的藤壶

其实,如今看似通透坦荡的刘同,几年前也还从自我否认的深渊之中挣扎而起过。


那是三年前,刘同主导参与的影视项目,在市场中失利,直接导致了光线影业几千万的损失,让刘同觉得,自己辜负了与他并肩工作的同事。“我觉得,我没有办法成为他们眼里那个做事雷厉风行、决策果断的刘同……我觉得我被市场淘汰了。”


那段日子,一直有两个声音在刘同脑海里互搏。当刘同把自己困在家里时,一个声音会控制不住地自我打击:“刘同,你就是不行。”


当他不得不出门见人时,他要假装自己很好:“刘同,你很棒,你根本没有垮,你要出去告诉别人,你依然还是以前那个(洞察市场、自信明朗的)你。”


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个作家曾经那么惶恐


自我打压、向外表演的矛盾状态,是那段时间刘同一直在强撑的状态。然而这种不真实的自己,却如黑洞般吸走了他的能量和体力,让刘同无法像过去那样,思考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表演给自己看和表演给别人看,是人生中困扰我们的一件事。”


他开始复盘,自己是从何时开始,学会了假装,学会了迎合,而不再诚实面对自己和外界?


当时42岁的刘同,觉得不如自己二三十岁时那样朝气蓬勃。


年轻时的刘同,从郴州到长沙,而后来到首都北漂,无论是在湖南台,还是在光线传媒,他从来不会,也学不会搞人际关系,从不站队。他一直埋头工作,下班就回家继续写作,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习惯了“高质量独处”,因此也不会内耗。如今回想起来,刘同觉得,那是他人生中最开心、纯粹,又最投入和目标感最强的时候。


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个作家曾经那么惶恐


刚工作时,刘同喜欢去一家港式餐厅,吃一碗30元的西米捞,看到那些成功的老板喝着几千元一两的龙井时,他会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喝上这口茶?


不到十年,刘同在事业上的成功,足以开香槟。在第六届当当作家影响力排行榜上,他居于余华和麦家之后。《谁的青春不迷茫》至今被加印了106次,《我在未来等你》成为2017年亚洲好书榜总冠军,小说在2019年时被光线拍成同名电视剧,获得了豆瓣8.3的高分,有观众评价说,“这是最接近我的17岁生活的连续剧”。


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个作家曾经那么惶恐

电视剧《我在未来等你》豆瓣评分8.3


事业的成功,让他被更多人看到,也收到了“刘同你好棒啊”的吹捧。渐渐地,他迷失在外部的声音里。“既然你们认为我可以做,我就不想辜负你们,我就去做你们觉得我可以做的事情”,他开始去满足别人对自己的期待,而不再是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自己。在和南风窗的对谈里,刘同将之视为迄今为止“人生巨大的威胁”。


直到42岁的失败,他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早早走上了一条偏路。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部关于海龟的纪录片。大海里的海龟,被藤壶吸附,躯体变得沉重,无法在海洋里竞逐,它的结局,可能是慢慢沉没于暗无天日的海底中,等待死神降临。


好在,水手们有一个传统,遇到被藤壶吸附的动物,会帮它们清理掉。


突然间,一个声音从心底响起:“是不是在我看不见的地方,也布满了藤壶?如果我被藤壶寄生了,谁能帮我清理呢?”


只能是自己,自救,“用文字去撬开内心的藤壶”。


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放任负面情绪蚕食自己的能量和时间,于是,他回到光线,跟上司说:“我不行了,我要一个人待着,我要请假。”


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个作家曾经那么惶恐


他简单地收拾了行李,买了张机票,飞到了海南,跑到一个小渔村里,不跟任何人联系。大半年时间,在拍打着沙滩的海浪边,他过着白天写剧本、晚上写书的日子。“当我真的从人际关系里逃离出来之后,我整个人就一下又重建了。”孤独是他的来时路,也是他的舒适区、培养皿。


在这之后,刘同带着他的书《等一切风平浪静》,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2025年,借着成长三部曲重版的机会,刘同有机会以40岁的眼光,打量二三十岁的自己,重新出发,和陪伴他十几年的读者重聚。



命运的破局

宣传重版三部曲时,刘同在直播间设置了一个读信环节,找出这十几年来读者寄给他的信,沿着信纸上留下的电话号码,拾掇起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读者。


有一名女生,读初中时看了刘同的书,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说,自己的梦想是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然而,阴差阳错间她错过了理想学校,却获得了到圣彼得堡继续追寻戏剧理想的机会。电话里,她说,是刘同的书让她知道,“我还是要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如果我一直像普通人(那样)过完自己无聊的人生的话,那样的人生会太没有意义”。


南国书香节活动现场,台下坐着很多来自小镇的青年,有一个男读者,面试时因大专学历被淘汰了。为了挣钱,他一度到海外做苦力。但他狠下心来自考专升本。在自考路上,他遇到了很多同行者,也见证了他们一个个因无法忍受自考的重复、枯燥和孤独而陆续放弃,他也想过放弃,但是刘同的文字,陪着他,让他“一个人慢慢坚持考下来”。


听到这段经历后,刘同很欣慰。“对,做任何事其实就是把别人熬‘死’。”


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个作家曾经那么惶恐

刘同在读者分享会上


听到一位位读者的回想,刘同会觉得,自己何其幸运。曾经,刘同想不清楚,自己和自己的文字对于上千万的读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什么驱使他们凌晨赶车到上海,只为参加刘同的读者见面会,也想不通自己能带什么给那些由妈妈带着来见自己的小读者们?


渐渐地,他明白了,是同行者。“他们需要一个可以看见的,也在努力地生活的活生生的人,他用他的方式和他的文字分享他在面对困难时的做法。”


他写给读者一段话:“我很荣幸成为你的人生参照物,其实你在这样举例的时候,你也早已成了自己的灯塔——你会从别人的故事里提炼方法,会用旁观者的清醒视角审视自己,你时刻都在思考如何破局,这样的你本身就很了不起。”


很多人问刘同,命运破局的时刻是什么时候?刘同很难回答,因为他觉得,命运的改变通常不是一个瞬间,而是持之以恒地改造自己。


刘同早年写作的一部小说《我在未来等你》,讲述了大学老师郝回归获得了重返自己17岁那段岁月的机会,成了17岁的自己的班主任。他试图去修正一个男孩荒蛮的青春期,然而兜兜转转却发现……“改变你命运的不是选择,而是你的性格”。


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个作家曾经那么惶恐

《我在未来等你》剧照


这20年来,刘同已经养成了时刻记录自己想法的习惯,哪怕是在睡觉时,半梦半醒间,他也会强行唤醒自己,拿起手机,在备忘录里写下一句话。


受访时,他打开了备忘录展示自己近来记录的内容,最新的一句是“其实我也自身难保”。


年岁渐长,刘同被很多人请教经验和建议,求学的,职场的,情感的,甚至回到郴州和父母外出吃饭时,父亲的朋友也会过来讨教,说给小饭店一些管理经验。


刘同明白,这是一种欢迎与善意,但他也有难为情的时候,因为他不可能为每个人负责,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情绪。“我先把自己过好,我才有精力去照顾你。所以其实我也自身难保。”


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个作家曾经那么惶恐


过了40岁,刘同意识到,没有以前那么容易认识朋友了。他也担心,自己的社会身份会让新的友情没那么纯粹。于是,他立下一个规定,和老友出去玩时认识新友人时,老友不能向对方介绍他的工作和背景,他更希望,对方是因为自己的性格被吸引,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生活的比重,也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变得厚重。40岁之后,他才觉得“慢慢地开始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比如,他每天健身一到两个小时,如此十几年,自律勤勉让他和20多岁时的自己差别不大。比如,如今他到全国各地参加书展或签售会时,不用再向领导请假了。他自称是“高级牛马”,这种出勤自由的背后,是公司和领导对他的能力和工作态度的信任。


这几年,刘同更喜欢回郴州了。那个他在十几二十岁时生厌、想拼命逃离的故乡,变得可爱了。前段时间,刘同受熟人邀请,还为郴州拍摄了一部宣传片。一个曾经不被人重视的孩子,成了这个地方的代言人。


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个作家曾经那么惶恐

《刘同:我的家乡其实是这样的》视频截图


转变背后,其实不是郴州变了,而是人的心态在改变。“我们讨厌的不是故乡,是小时候那个在故乡一事无成的自己。”如今刘同在故乡的存在,也证明这个孩子已经长大。


两年前,他回到郴州时路过一个在湖边新开售的楼盘,这让他想起小时候的愿望,住在湖边,于是走进了售楼部“看一看多少钱”。他最喜欢的最靠近湖边的单元,单价要比其他普通的贵两千多元,这个溢价让他纠结。他打电话问了朋友,朋友说,整个楼盘几个亿,只有这一套是你喜欢的,对比起来,多花的钱也是值得的。


现在的刘同,已经拥有愿意为小时候的愿望溢价埋单的能力,而现在的他只要回郴州,都会住在湖边的房子里,将房子布置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这个就是努力工作给我带来的生活自由。我不会被钱困扰住。表面上看,我似乎多花了冤枉钱,但我认为这不重要,因为我的目的是我想开心,我不在意别人怎么对我的,我只在意我怎么对自己的,我就会变得很开心,这个是我对生活的把控。”


本文首发于《南风窗》杂志2025年第20期

作者 | 黄茗婷

编辑 | 谢奕秋

值班主编 | 张来

排版 | 八斤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