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谈了4次还是没谈拢?美议员给特朗普献策:若中方不卖给美国稀土,就不准中国做一件事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2日 19:35 3 cc

据澎湃新闻报道,华盛顿的谈判桌上,稀土成了最难咽下的一口。特朗普上台后与中方的沟通已经进行了四轮,焦点始终落在稀土供应问题上。对美国来说,这些掌握在中国手里的战略资源是军事工业、芯片制造、能源转型的命脉。一旦缺货,F-35战机、爱国者导弹、甚至电动车电池都会被卡脖子。美国议员眼看谈不拢,干脆抛出一条狠招:如果中国不卖,就直接限制中国的航空公司在美国领空的运营权。

这番提议一出,舆论一片哗然。表面上看,航权与稀土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是矿产,一个是民航,但在华盛顿政客眼中,手里能用来做筹码的,全都能摆上台面。问题在于,这类“挂钩式威胁”真能奏效吗?从中美博弈的逻辑看,这更像是饮鸩止渴。

谈了4次还是没谈拢?美议员给特朗普献策:若中方不卖给美国稀土,就不准中国做一件事

稀土被称作“工业维生素”。在战机雷达、核潜艇声呐、导弹制导系统里,都离不开这些元素。美国早年放弃了本土大部分稀土开采,以为全球化供应链足够稳固。如今七成以上的稀土精炼掌握在中国手里,美国要想临时翻牌,根本没有替代品。正因如此,特朗普把稀土问题看成国防安全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贸易纠纷。

议员的建议乍听有几分气势:用航权来威胁,既能制造外交压力,又能打击中国航空业的国际收益。但冷静分析,操作性极低。中国航企在美国市场确实依赖度不小,但美方航空公司在中国的份额同样可观,一旦报复措施落地,受伤的只会是双边乘客和两国航空公司。美议员把稀土绑上航权,等于点燃了一根引线,两头都会烧。

谈了4次还是没谈拢?美议员给特朗普献策:若中方不卖给美国稀土,就不准中国做一件事

更关键的是,稀土和航权的逻辑链条并不对等。稀土是战略物资,涉及国防工业体系,是典型的不可替代品;而航权是一种商业权利,双方本质上是互惠安排。把前者的安全属性和后者的市场属性强行挂钩,既缺乏技术合理性,也暴露了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底气不足。这不是筹码,而是虚张声势。

从外交角度看,美方此举也暴露了其谈判风格的惯性——习惯以施压代替合作。四轮谈判没有结果,美国不去思考自身产业链依赖的问题,而是继续在政治牌桌上加码。这种思维方式,短期或许能制造声势,但长期只会逼迫对手加速去风险化。换句话说,美方越是用威胁手段逼迫,中国越会强化稀土的“战略武器化”。

值得注意的是,稀土不仅是中美之间的博弈,更是全球产业格局的风向标。日本、欧盟早已在推动稀土替代和回收,美国自己也在重启本土矿区。但无论怎么追赶,短期内都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这里的矛盾就在于:美国想要独立,但技术、环境和成本都不允许,便只能诉诸政治施压。这是一种“输不起”的焦虑表现。

从历史经验看,美国曾多次用航权作为外交筹码。上世纪冷战期间,美苏航权谈判一度成为两国外交僵局的缩影。但那时双方在航空领域尚有对等竞争。而现在,美方拿航权威胁中国稀土,显然缺乏同等的对抗基础。中国完全可以选择报复,甚至利用“一带一路”航空枢纽转移客源,把美国市场边缘化。

站在更高的层面观察,稀土问题揭示了一个趋势:战略资源的控制力正在重新定义国际关系。能源曾经是博弈的核心,如今稀土正在取代石油,成为新的地缘政治杠杆。中美在这一领域的摩擦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产业链重塑的必然结果。未来这种摩擦可能延伸到更多新兴技术,如氢能源、电池回收、甚至量子材料。

谈了4次还是没谈拢?美议员给特朗普献策:若中方不卖给美国稀土,就不准中国做一件事

特朗普政府想用硬手段来换软资源,但结局多半是两败俱伤。因为在全球化体系下,资源和市场高度耦合,任何单边施压都会被对方通过产业链反制。稀土不是大豆,也不是普通矿产,它的战略意义决定了谈判更像是一场长期拉锯,而不是一次性交易。

总结来看,美国议员的“航权威胁论”更多是国内政治表演,意在向选民展示强硬姿态。真正懂行的人都清楚,这样的提议既不现实,也难以持续。如果美国真想破解稀土困局,就得回到产业链建设本身,而不是靠外交威胁去解决结构性依赖。中美之间的竞争不会因为一次威胁而改写,反而会因为这种短视操作加深裂痕。

这场谈判还会继续,稀土之争也不会轻易落幕。只要美国不面对自己的供应链短板,就会不断寻找新的筹码施压,而中国则会在反制与布局中强化战略主动。航权只是个小插曲,但它折射出的,是一个大国在资源焦虑下的无力与躁动。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