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强取豪夺,300亿中国资产,在海外被明抢了!?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8日 00:35 4 cc
强取豪夺,300亿中国资产,在海外被明抢了!?


没想到都2025年了,竟然还能有这种无底线的强盗行径。


10月9日,商务部对外发布《关于调整稀土出口管理措施的公告》宣布自11月1日起全面升级稀土出口管控体系,消息一出引起了各界哗然,不太关注国际商界动态的朋友可能会有点疑惑:为什么我们会在这个节点突然宣布加强稀土管控?


商务部的这个动作,实际上是对我国企业近期在国际领域所遭遇的歧视性对待的回应。


10月12日晚间,闻泰科技对外发布公告表示,旗下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在9月30日收到荷兰经济事务部下发的通知,要求即日起闻泰不得对安世公司旗下所有子公司的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进行任何调整。


次日,安世半导体的荷兰籍高管请求法庭启动公司调查,并采取了以下几项紧急措施:1、暂停了母公司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在公司的CEO职位;2、将闻泰所持有的99%安世股份以管理权形式托管给独立的第三方荷兰公司。


强取豪夺,300亿中国资产,在海外被明抢了!?


当天,荷兰法院在没有任何证据、没有开庭审理的基础上认可了安世申请的紧急措施,至此,闻泰科技在短短48小时内,丧失了这家由其100%控股的半导体企业的控制权。


事情发生后,中国半导体协会发函谴责,称中国闻泰科技在荷兰的分支机构安世半导体,遭遇了当地政府的选择性和歧视性待遇,官媒的定性则要更为恶劣点,观察者网在相关事件的报道中,直接用上了明抢一词。


闻泰科技为何会突然遭遇这种打击?这家中国公司又为何会被荷兰法院夺权?


--


安世半导体原本是恩智浦旗下的半导体业务部,2016年为了推进与高通的合并,恩智浦成立安世并将其出售给了贝恩、凯雷等私募资本,由于经营业绩不太理想,2018年时,安世的私募机构寻求退出。


而另一边的闻泰科技,彼时正深陷消费电子增长见顶的困境叙事之中,亟需要一条新的路径来拯救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安世的出现意味着其能够跳过5-8年的技术研发周期,直接切入到汽车电子赛道,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闻泰最终以300亿元人民币的投入,实现了对安世的100%控股,彼时荷兰媒体还积极的评价了这场交易,认为闻泰的入场能够帮安世快速成长。


结果也确实如此,闻泰的入主为安世敲开了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的大门,其营收在短短两年内增长至23.6亿欧元的历史峰值,毛利润也从闻泰入场前的25%提升至42.4%。


然而看似喜人的局势背后,其实早已暗雷密布。


强取豪夺,300亿中国资产,在海外被明抢了!?


闻泰对安世的收购与所有的中资并购案一样,充满着层层限制,如技术出口管制、安全审查条款。


而在安世的这场并购中,最致命的就是治理结构限制条款,即为了通过所谓的审查限制,中资企业在并购时,往往会被要求保留原有管理团队,保持董事会本地化,具体在安世的案例中,即使创始人张学政出任了安世的CEO和董事长,但公司的具体运营依旧由三位欧洲高管负责。


而他们与闻泰管理层的矛盾,早在2022年就已爆发。


当时,闻泰希望安世加快在国内晶圆厂的产能建设,试图解决汽车芯片短缺的供应风险,而原管理层则更倾向于与保持与欧洲晶圆厂的合作,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对闻泰发起了逼宫。


2022年6月,安世原管理层联合贝恩的私募机构,以闻泰产能调整导致顾客流失为由提出股权重组案,要求闻泰出让20%股权给管理层持股平台,并通过煽动员工罢工的形式威胁闻泰退让,试图稀释闻泰对安世的控制权。


尽管这轮交锋最终不了了之,但双方的矛盾并未化解,直到2024年12月再次爆发。


2024年12月,闻泰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这激起了欧洲管理层的恐慌,他们开始试图剥离与闻泰之间的绑定。


强取豪夺,300亿中国资产,在海外被明抢了!?


而美国商务部在9月29日出台的50%新规,为他们的行动提供了助力。


所谓50%新规,是指当非美国实体被列入实体清单后,该外国实体直接或间接持有50%以上的实体公司也将适用各种管制政策。


这意味着被闻泰100%持股的安世,在新规下也将被列入实体清单,于是就有了9月30日安世高管的48小时夺权行动,他们以闻泰涉嫌转移安世半导体技术为由,要求闻泰将持股比例降低至50%以下,并解除了张学政在公司的一切职务。夸张的是,这种没有证据、未经法院开庭审理的夺权措施,竟然还得到了当地的支持。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9号的稀土管制令,它和闻泰事件的同时发生,本质上就是一场世界范围内,针对半导体产业的话语权博弈。


你可以通过实体清单和50%新规来谋求行业的一票否定权,那我也可以通过90%的稀土产量来发布生产许可证。


闻泰的这次事件,也为国内的企业们敲响了警钟。


在过去自主创新在中国市场一度被认为是原罪,比起耗时长、投入大还不一定有成果产出的技术自研,从国外买现成的技术公司明显更为划算,但今天,在新的博弈环境下,中国企业们需要明白一件事: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路径,在当前环境下已经不可持续了!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