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张捷财经观察 | 农业政策保险千元投入只赔9元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02日 00:35 7 cc

近日,一则种粮大户高额投入却遭遇极低理赔的新闻引发社会对农业保险政策落地效果的广泛关注。记者结合相关报道深入调查发现,当前农业对接金融过程中,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县域落地环节存在理赔缩水、强制搭售、顶名投保、平均理赔失真等多重问题,国家补贴资金流向引发质疑,三农政策的精准落地面临挑战。

此次引发争议的案例中,某种粮大户承包 2000 亩土地,每亩投入超千元,其中仅租地费用就达 650 元,全年租地成本超 130 万元。然而,在遭遇灾情后,该大户每亩仅获得 9 元理赔款。记者进一步核实得知,该大户每亩缴纳十几元农业保险费,实际理赔二十余元,扣除相关费用后到手仅 9 元。按照国家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个人缴费比例为 20%,国家补贴 80%,这意味着每亩保险的国家补贴资金达四十至五十元,在受灾近乎绝收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仍实现盈利,政策保障初衷未能充分体现。​

张捷财经观察 | 农业政策保险千元投入只赔9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保险领域还存在强制搭售现象。该大户反映,保险公司在办理政策性农业保险时,强制捆绑销售其他非必要保险产品,变相增加农户负担,而这些搭售的保险并非农户实际需求。同时,政策规定国家补贴农业保险以每户 50 亩为上限,该 2000 亩地的种粮大户无法以个人名义全额投保,只能通过 “顶名” 方式使用其他农户身份办理保险,导致国家补贴资金实际流向农业资本,而非政策瞄准的普通农户。​

理赔环节的 “平均理赔” 模式进一步加剧了不公。调查显示,即便村集体统一投保,理赔本应按户单独核算,但实际操作中却采用平均理赔方式。由于村内土地地势、作物品种存在差异,灾情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低洼地可能绝收,高地反而增产,平均理赔不仅掩盖了真实灾情,更让部分受灾严重农户无法获得足额赔偿,而乡贤掌控的优质地块却能 “搭便车” 获利,存在明显的利益输送空间。​

针对这些问题,农业保险政策的核心是保障农户利益、稳定农业生产,但当前县域层面的执行漏洞导致政策走样。国家补贴资金通过 “顶名投保” 流入种粮大户,通过 “平均理赔” 被截留,保险公司则借助补贴和搭售实现盈利,普通农户难以真正受益。此外,种粮大户大规模租地经营的模式,虽被部分三农专家支持,但其高额租地成本已超出普通农户承受范围,且存在土地兼并的潜在风险,与国家补贴普通农民的政策导向存在偏差。​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灾情,传统农户本可通过改种抗涝作物降低损失。例如,玉米受灾后可改种抗涝耐旱的高粱,其亩产虽低于玉米,但市场价格可达每斤 3.5 至 4 元,远超玉米的 1 元左右,而当前一刀切的补贴政策和保险机制,限制了农户的自主调整空间。农业政策应更注重灵活性,充分尊重农户的生产自主权,同时强化监管力度。​

张捷财经观察 | 农业政策保险千元投入只赔9元

建立农民纳税登记制度或许能有效规范资金流向,通过纳税账户实现粮食销售与补贴发放的精准对接,借助金税工程实现全流程监管,杜绝资金截留。但这一建议却遭到所谓 “三农黑嘴” 的造谣抹黑,质疑本人 “盘剥农民”,背后利益纠葛引人深思。​

当前,国家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重要支撑手段,其落地效果直接关系到农民利益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此次调查暴露的系列问题表明,县域层面的政策执行、金融监管和利益分配机制亟待完善。如何让国家补贴真正直达农户,如何规范保险公司经营行为,如何平衡种粮大户与普通农户的政策支持,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有关部门需加强监管,堵塞漏洞,确保三农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民,实现政策的精准落地。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