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蚂蚁吞大象?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用意耐人寻味

热点资讯 2025年08月31日 08:36 5 cc

这事儿一出来,就让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一家市值才60来亿的中航电测,怎么就敢张嘴吞下成飞集团这么个年营收超600亿的军工大块头?

成飞集团作为歼20的出生地,本来就背着光环,但日子过得也紧巴巴的,这次收购等于给它换了个玩法,让它从国家拨款的单一轨道跳到市场融资的宽路上。

说到底,这笔交易不是谁吃亏谁占便宜,而是为了让军工企业更有劲头搞创新,少点资金掣肘。

蚂蚁吞大象?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用意耐人寻味

收购的起因得从2023年说起,那时候中航电测突然抛出公告,要用发行股份的方式买下成飞集团全部股权。成飞集团的总资产当时超过1200亿,年收入672亿,净利润13亿左右,利润率不到2%。

这数字看着光鲜,实际运营起来压力山大。军品采购价格被卡得死死的,企业想多投钱研发新东西,总觉得手头紧。中航电测呢,本来是做传感器和测控设备的,市值60亿出头,规模小得多,但它有个上市壳子,这就成了关键。

交易价定在174.39亿,不是现金付,而是定向发行20.86亿股给航空工业集团,每股8.36元。航空工业集团是两家的共同大老板,持股从中航电测的0.62%直接飙到78.07%,牢牢把控大局。

这本质上是集团内部左手倒右手,目的是让成飞借壳上市,打通融资渠道,以后可以通过增发、发债从社会上吸钱,缓解研发资金短缺的问题。

蚂蚁吞大象?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用意耐人寻味

过程也没那么顺风顺水,从2023年1月11日公告开始,到股票停牌,再到2023年7月26日出重组草案,基准日是1月31日。深交所审核来审核去,2024年2月6日回复问询,解释了些细节,比如成飞旗下贵飞股权的负值怎么处理。

一直拖到2024年6月26日恢复审核,7月5日发通知,7月11日并购重组委开会通过。这中间两年时间,各种评估报告出来,成飞净资产评估240.27亿,但扣了65.85亿的国有独享资本公积,才定到174亿。

为什么这么扣?因为这是国企改革的一部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争议,同时让交易更灵活。整个事儿不是市场上的野蛮并购,而是有规划的资产注入,帮成飞从“国家包办”模式转向市场赋能。

蚂蚁吞大象?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用意耐人寻味

成飞集团的实力与困境并存

成飞集团成立于1958年10月18日,1964年建成投产,早年就在成都扎根,是中国航空武器装备的主要研制基地。起步时生产歼5甲,1966年5月歼教5首飞,后来搞出歼7系列、歼10、枭龙、歼20这些明星产品。

尤其是歼20,2011年首飞,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装备隐身战斗机的国家,这事儿在国际上也刷了不少存在感。成飞不光做有人机,还有翼龙系列无人机、靶机系列,民机方面参与C919机头和ARJ21部件研制,民机业务占比后来升到15%。

工厂有脉动生产线,年产量刚破百架,每分钟推进机身3厘米,效率不算低,但受资金限制,总觉得步子迈不开。

蚂蚁吞大象?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用意耐人寻味

问题出在哪儿?军工企业的日子不像外面想的那么滋润。2022年成飞净利润才13亿,利润率不足2%,因为军品价格管控严,企业像戴着镣铐干活。

枭龙项目早年资金断裂,差点黄了,后来靠外部注资才续上命。类似沈飞推进歼35舰载机,也得自筹资金冒险。相比美国洛克希德马丁,那边靠资本市场大胆搞X系列验证机,就算失败也积累技术,为F22、F35铺路。中国军工最缺的就是这种“试错”空间。

国家拨款有限,创新总被资金卡脖子。成飞作为国企,技术牛,但融资渠道单一,研发想上新台阶,就得找新出路。这次收购正好解决这痛点,通过上市平台,成飞能更方便从市场拿钱,搞军民融合,提升技术转化效率。

蚂蚁吞大象?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用意耐人寻味

再说中航电测,它本来专注飞机测控设备,收购后能和成飞的技术对接,比如智能传感器跟飞机制造融合。珠海航展上,歼20外贸版航电系统就带上了重组的痕迹。

成飞的困境不是技术不行,而是资金链短,收购等于给它输血,让它从单纯靠国家养,转向市场自力更生。这步棋下得巧妙,避免了直接上市的麻烦,用借壳方式快速上岸。

蚂蚁吞大象?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用意耐人寻味

重组后的新变化与挑战

2025年1月6日,资产交割完成,成飞成了中航电测的全资子公司。1月22日,公司正式更名中航成飞股份有限公司,2月17日证券简称变中航成飞,代码还是302132。

重组后,总资产从39.7亿跳到1256亿,净利润从0.98亿涨到25.2亿,营收766亿,同比增长10.7%。业务从配套件转向整机集成,涵盖歼击机、无人机、民机部件。传感器技术跟成飞制造对接,产能也提了,年产量目标冲击120架,空军换装隐身机速度加快。

蚂蚁吞大象?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用意耐人寻味

海外订单半年增38%,翼龙无人机在中东巡航,枭龙在东南亚飞。成飞开始探索无人僚机、隐身预警机这些前瞻项目,资金活水注入后,创新更有底气。

2025年上半年,还投入资金援助乡村,捐款超百万,显示出社会责任感。但挑战也没少,业绩对赌承诺2024到2026年累计营收不低于2109亿,净利润超100亿,2023年成飞净利才24.23亿,压力大。

收购包里有负债率145%的中航贵飞,得先解决亏损。技术保密是另一个坎,军工上市得平衡信息披露和国防安全,成飞建了涉密业务隔离机制,确保机密不漏。

蚂蚁吞大象?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用意耐人寻味

重组化学反应超出预期,中航成飞市值破千亿,成了航空帝国。军民融合加速,民机业务占比升,C919和ARJ21部件研制更顺。

产能端,脉动生产线优化后,歼20年产或达120架,中国空军实力提升。资本市场投信任票,股价起伏,但整体看好。

这事儿也给行业带路,中国重工和中国船舶合并成全球最大造船集团,兵装集团剥离汽车业务,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加速证券化。成飞模式是新路径,在78%国资控股下引入社会资本,既防争议,又活血脉。

蚂蚁吞大象?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用意耐人寻味

这笔交易不是孤例,今年国企改革深化收官,国家要求军工高端制造市场化、专业化。在台海局势紧张,美国推亚太军售背景下,中国军工得解决核心矛盾:保障国家安全,又激活创新活力。

资本运作成破局关键,更多巨头可能跟进,像沈飞的歼35、航天科技的高超音速导弹。成飞重组给启示,军工从国家包办转向市场赋能,能打开创新天花板。

蚂蚁吞大象?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用意耐人寻味

技术雄心遇上资本,中国军工体系更强韧,不再只靠扶持,在资本市场大海里自己造航母。歼20生产线运转中,新规则重构,当美国智库争歼20数量时,中国已悄然变局。

174亿撬动千亿市值,是转型决心。更多企业挣脱单一束缚,战略试错成可能,那些资金扼杀的技术火种,将重燃。军工崛起,不只是交易,是对技术自主的承诺。

蚂蚁吞大象?生产歼20的成飞集团仅174亿就被收购,用意耐人寻味

话说回来,这事儿耐人寻味,就在于它表面蚂蚁吞象,实际是大象借蚂蚁的腿跑得更快。军工企业想长久,得会玩资本,不然光有技术也憋屈。

成飞从中受益,未来看它怎么用好这笔钱,搞出更多好东西。总的来说,这步走对了,军工行业会更接地气,少点神秘,多点活力。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