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从顽劣少年到史学巨匠:寒门之子万斯同,苦读改写命运的励志传奇

热点资讯 2025年09月26日 00:36 3 cc

提起中国史学界的 “大佬”,多数人会脱口而出司马迁、班固的名字。但在历史的缝隙里,藏着一位更让人热血的逆袭者 —— 他出身寒门,小时候在街坊邻居眼里是 “扶不起的混小子”,却靠着一股不服输的狠劲,把 “烂牌” 打成了王炸,最终成了《二十四史》中《明史》编修的 “定海神针”。他就是万斯同,一个用读书改写命运的普通人。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他的逆袭故事,看看平凡人如何在困窘里活出光芒。

从顽劣少年到史学巨匠:寒门之子万斯同,苦读改写命运的励志传奇

少年顽劣:寒门里的 “野小子”,一场家宴丢尽父亲脸面

万斯同的童年,没沾过半点 “学霸” 的边。他出生在明末清初的浙江鄞县,父亲万泰曾是明朝官员,王朝更迭后便躲回家乡做学问。虽说家里有书香气,可家道中落的窘迫,让日子过得紧巴巴。而年少的万斯同,满心都是 “玩”:爬树掏鸟窝,能在树上待一下午;下河摸鱼虾,溅得满身泥也不在乎;和小伙伴打闹时,嗓门比谁都大,唯独对书桌前的书本,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

真正让父亲 “爆发” 的,是一场普通的家宴。那天,父亲请了几位文人好友来家里聊天,酒过三巡,朋友们聊起诗词典故,说得眉飞色舞。父亲想起儿子,心里存着几分期待,想让万斯同出来 “露个脸”,哪怕学几句文雅话也好。可喊了半天,万斯同才从外面疯玩回来,一身汗味,还带着泥点。

宾客们见状,也没为难孩子,随口问了句 “读过《论语》吗?”“知道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吗?” 可万斯同挠着头,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最后还蹦出一句 “读书有啥用?不如掏鸟窝有意思”。这话一出口,席间瞬间安静下来,宾客们尴尬地互相使眼色,父亲的脸更是从红涨到铁青。

送走客人后,父亲把万斯同拽到跟前,声音都在发抖:“我这辈子没求过富贵,就想让你们多读书、有骨气,可你呢?整天游手好闲,将来只能当街混子!” 骂完,父亲没打也没骂,直接把他锁进了家里的书屋,还撂下话:“啥时候想明白读书的意义,啥时候再出来,没人给你送吃的!”

被锁在屋里的万斯同,一开始气得直踹门:“不就是没答上几句话吗?至于这么折腾我!” 他在屋里哭哭闹闹,喊得嗓子哑了,门外也没动静。直到肚子饿得咕咕叫,他才慢慢安静下来,开始打量这个从未正眼看过的书屋。

从顽劣少年到史学巨匠:寒门之子万斯同,苦读改写命运的励志传奇

书屋觉醒:一本《茶经》点醒他,浪子回头要当 “读书人”

书屋里的书架堆得满满当当,从《论语》《孟子》到《史记》《汉书》,纸张泛黄,却透着一股厚重的气息。万斯同饿得发昏,随手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 —— 是陆羽的《茶经》。他本来只想翻几页打发时间,可看着看着,眼睛却亮了。

书里写着,陆羽是个孤儿,小时候被和尚收养,却偏偏爱读书,被和尚打骂也不放弃;后来流落江湖,一边采茶一边研究茶艺,最后写出了这本让 “茶” 成为文化的书。万斯同越看越羞愧:陆羽无父无母,连书都要偷偷读,自己有父亲疼、有书读,却把好日子都浪费在了疯玩上。“我难道要一辈子当没文化的混子吗?” 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

等到父亲开门时,看到的不再是那个顽劣的孩子 —— 万斯同捧着《茶经》,红着眼眶说:“爹,我错了,我想读书,想当陆羽那样有用的人。” 父亲看着他手里被翻得卷边的书,眼眶也湿了,只说了一句:“想读,就好好读,别再让人失望。”

从那天起,万斯同像变了个人。天不亮,他就坐在书桌前背书;太阳落山了,点上油灯继续啃典籍。以前觉得枯燥的文字,现在越读越有滋味;以前看不懂的典故,他就记在小本子上,追着父亲问到底。书屋不再是 “牢笼”,成了他逆袭的 “战场”。

从顽劣少年到史学巨匠:寒门之子万斯同,苦读改写命运的励志传奇

苦读治学:寒门书生的 “笨功夫”,在史学里找到人生方向

万斯同的读书路,比别人难十倍。因为小时候没打下基础,很多字不认识,他就对着字典一个一个查;遇到看不懂的古文,他就把句子拆成单个字,反复琢磨意思。家里穷,买不起太多书,他就厚着脸皮去邻居家借,借回来的书,他连一个墨点都舍不得弄脏,还书时总要附上自己的读书笔记,一来二去,邻居们都愿意把书借给他。

夏天的书屋像个蒸笼,蚊子嗡嗡地围着他转,他就往身上抹点艾草汁,再用凉水擦把脸,接着读;冬天的窗户漏风,手冻得握不住笔,他就把双手拢在嘴边哈气,搓热了再写。有人劝他:“你一个寒门子弟,再怎么读也成不了气候,不如早点找个营生。” 可万斯同不听:“我读书不是为了当官发财,就是想把学问搞明白。”

读的书多了,万斯同渐渐迷上了历史。他发现,史书里藏着无数人的故事:有英雄的热血,有文人的风骨,也有普通人的挣扎。他读《史记》,为司马迁忍辱著书的毅力感动;读《汉书》,为班固严谨治学的态度折服。慢慢的,他开始尝试对比不同史书的记载,比如同一桩历史事件,《史记》和《汉书》写得有啥不一样?背后是不是有没说透的细节?这些思考,让他在史学领域慢慢露出了锋芒。

后来,清朝要编修《明史》,大学士徐元文听说了万斯同的才华,特意派人来请他。万斯同却提了个特别的要求:“我不做官,也不要俸禄,就以平民的身份编书。” 在他眼里,编修《明史》是为了给历史一个交代,不是为了谋求名利。

史学巨匠:用一生写一部 “真史书”,寒门之光照亮后世

进了《明史》编修馆,万斯同成了最 “较真” 的人。为了核实一个细节,他能翻遍数十本史料:官方档案、私人日记、地方县志,甚至连民间流传的手抄本,他都要找来比对。有人劝他:“差不多就行了,这么较真累不累?” 可万斯同却说:“史书是给后人看的,一个字都不能错,不然就是骗了后人。”

有一次,为了弄清楚明朝末年一场战役的具体地点,他特意带着干粮出发,一路风餐露宿,走了半个多月才到当年的战场。他走访当地的老人,听他们讲祖辈流传的故事;又去看战场遗迹,在荒草丛里找当年的箭头、瓦片。回来后,他结合史料,一点点还原战役的过程,光是修改的草稿,就堆了半人高。

在万斯同的带动下,《明史》编修馆的风气变了 —— 大家不再敷衍了事,而是像他一样,抱着 “对历史负责” 的态度做事。他不仅自己写了《明史》里的很多重要篇章,还帮同事修改文稿,指出哪里记载有误,哪里需要补充史料。很多人都说:“没有万斯同,就没有这么详实的《明史》。”

除了编修《明史》,万斯同还写了《历代史表》《纪元汇考》等著作,每一本都倾注了他的心血。直到晚年,他还在书屋里读书、写作,眼睛花了,就用放大镜看;手抖了,就慢慢写。他这一生,没当过官,没发过财,却用学问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如今,我们翻开《明史》,读到那些详实、严谨的记载时,不该忘了背后那个曾经的 “顽劣少年”。万斯同的故事告诉我们:出身寒门不可怕,起点低也没关系,只要你肯低头读书、抬头追梦,就一定能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就像他一样,从书屋的一盏油灯下起步,最终活成了照亮后世的光。欢迎大家评论区讨论,下期我们接着分享。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