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中国不买了,美派代表团来中国后,巴西记者忍不住对华试探:中国会不会买美国大豆?

热点资讯 2025年10月04日 22:40 1 admin

据报道,美国中西部的政商代表团悄然抵达中国,围绕中美经贸关系和省州之间的合作展开了高层对话。这场低调而极具象征意义的访问,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博弈——美国大豆的“困局”正是其中的核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一直是中国大豆的主要供应国,尤其是来自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大豆,占据了中国市场的重要份额。然而,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加剧,美国大豆的销售渠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朗普政府自2018年起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而中国则立即采取了反制措施,征收了对美大豆的高额关税,使得美国大豆的价格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

中国不买了,美派代表团来中国后,巴西记者忍不住对华试探:中国会不会买美国大豆?

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到目前为止,2025年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订单“清零”。过去的每年,这个时间段美国对中国的订单量至少有200万吨,而今年的数字却是一个“零”。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空缺”,不仅让美国农业团体焦虑不安,也让美国中西部的农民陷入了困境。尤其是现在正值美国的大豆收获季,农民们正眼睁睁看着自己收割的大豆堆积如山,却迟迟没有得到中国买家的询价和订单。

中国市场的空缺迅速被巴西等南美国家的大豆填补,尤其是巴西。这并非偶然。自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就开始加速推进大豆进口的多元化战略。巴西大豆的供应能力逐年增强,且巴西在生产成本、供应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巴西的大豆不仅填补了中国市场的空缺,也为中国的食品和饲料行业提供了更有竞争力的选择。

中国通过多元化供应链的策略,不仅降低了对单一国家的依赖,还确保了供应链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巴西的合作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稳固,双方的互利共赢已经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基础。

中国不买了,美派代表团来中国后,巴西记者忍不住对华试探:中国会不会买美国大豆?

面对困境,美国中西部的政商领袖们急忙派遣代表团来到中国,希望能够通过政治渠道恢复两国农业贸易的正常秩序。这场外交访问的背景深刻,美国中西部正是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的核心产区,而大豆的订单几乎清零使得中西部的选民和农民们感到了切肤之痛。代表团的访问意图显而易见:他们希望通过直接对话,寻求中国市场的“回归”,恢复大豆出口。

然而,面对美国的急切请求,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给出了明确的答复:“打关税战、搞贸易对抗,对谁都没有好处。双方应该在平等、尊重和互利的基础上坐下来谈。”中方的回应无疑是对美国代表团“求合作”的一个冷静回应。郭发言人并没有立即回应是否会增加进口美国大豆,而是巧妙地回避了直接承诺,指出贸易问题应当通过对话来解决,但这绝不是一方施压、另一方做出让步的简单交易。

有趣的是,巴西记者在记者会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显然不无深意:“中国是否会考虑增加进口美国大豆?”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巴西与中国日益深化的大豆贸易关系所带来的微妙局势。巴西记者的试探,表面上看似对中国采购计划的关注,但实际上暗藏着对中美贸易变化可能带来的市场份额变动的焦虑。

如果中国恢复大量采购美国大豆,巴西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势必会受到影响。巴西的大豆生产商们并不愿意放弃这个庞大的市场,而中国则在市场选择中始终坚持“价格、质量和供应链稳定性”是最重要的标准。中美之间的大豆贸易恢复,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妥协,而是市场行为,价格和竞争力才是最根本的因素。

中国不买了,美派代表团来中国后,巴西记者忍不住对华试探:中国会不会买美国大豆?

在这一背景下,中方的态度无疑是清晰的:任何形式的合作都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中国并不依赖美国大豆,也不会因为代表团的“外交努力”就轻易做出妥协。贸易战的后果,双方已经付出了足够的代价,未来如何走出这场恶性循环,关键在于双方如何回到基于市场规则的合作轨道,而不是靠政治施压和单方面利益来做交易。

如果美国希望重启对华大豆贸易,那么它首先需要做的是降低关税壁垒,使美国大豆重新具备价格竞争力。毕竟,贸易的本质是市场行为,而市场的竞争是建立在平等和规则之上的。

从长远来看,美国若想重夺中国市场的份额,必须从自身出发,改进产品竞争力,而非依赖政治手段。美国大豆的价格失去竞争力,根本原因在于贸易战导致的关税提升和供应链的不稳定。中方的态度明确:中国不缺大豆,只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