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26岁走进非洲丛林,与黑猩猩生活几十年,被群嘲的她却活成了传奇

热点资讯 2025年10月05日 16:36 1 cc

前言

她26岁闯入非洲丛林,因给猩猩取名被整个学界群嘲为“科普网红”。

几十年后,这个曾被奚落的姑娘,却用铁一般的事实给了传统科学一记响亮耳光!

当冰冷的科研数据无法触及真相时,竟是这个“不专业”的女人,用共情揭开了黑猩猩社会最惊人的秘密。

而她的选择不仅颠覆了一门学科,更在全世界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26岁走进非洲丛林,与黑猩猩生活几十年,被群嘲的她却活成了传奇

颠覆铁律

在二十世纪中后叶的科学界,尤其是人类学和动物行为学领域,存在一条不容置疑的铁律:绝对的客观

26岁走进非洲丛林,与黑猩猩生活几十年,被群嘲的她却活成了传奇

研究者被要求成为一台冰冷的“人形仪器”,职责就是收集数据、建立模型、得出结论。任何情感的流露,尤其是对研究对象的“共情”,都被视为一种污染数据的“滔天大罪”(cardinal sin)。

而珍·古道尔,恰恰是这个铁律最彻底的颠覆者。

26岁走进非洲丛林,与黑猩猩生活几十年,被群嘲的她却活成了传奇

1960年代,二十出头的古道尔受路易斯·利基指派,前往非洲冈比研究黑猩猩。

她给黑猩猩起了“灰胡子大卫”“弗洛”“戈利亚特”这样充满人情味的名字,还记录下它们的日常:

灰胡子大卫从她手中接香蕉的信任、弗洛保护幼崽弗林特的温柔、迈克用煤油桶“敲”出头领地位的智慧,更颠覆认知的是她发现黑猩猩会用工具钓食白蚁。

26岁走进非洲丛林,与黑猩猩生活几十年,被群嘲的她却活成了传奇

这个发现让利基惊叹:“我们要么重新定义人类,要么重新定义工具,否则就得接受黑猩猩也属于人类。”

可当这些充满温度的观察通过《美国国家地理》传播时,学界的质疑也随之而来,他们认为古道尔的研究“不够科学”,没有复杂的统计模型,没有荷尔蒙监测图,只有“像故事一样的记录”。

26岁走进非洲丛林,与黑猩猩生活几十年,被群嘲的她却活成了传奇

这种质疑在古道尔后来的学术生涯中从未停止,有人赴美国攻读人类学博士,提及古道尔时,同学的反应满是轻蔑:“她做的算科学吗?”“不过是个popularizer(科普网红)”。

26岁走进非洲丛林,与黑猩猩生活几十年,被群嘲的她却活成了传奇

在“正统”人类学课堂上,老师强调要做置身事外的“仪器”,用数据和模型分析行为,像古道尔那样对研究对象“移情”,被视作不专业的表现。

甚至有研究用“水稻与小麦种植”强行关联南北方人性格,用冰冷数据割裂文化,却被视作“严谨”的学术成果。

26岁走进非洲丛林,与黑猩猩生活几十年,被群嘲的她却活成了传奇

让科学的温度改变世界

可古道尔从未被这种“科学傲慢”裹挟,她始终坚信对研究对象的共情,不是科学的阻碍,而是理解的钥匙。

在冈比的岁月里,她曾在月色下俯瞰森林,听着猎豹穿行的沙沙声,却从未感到恐惧。她相信动物能感知到她的善意。

26岁走进非洲丛林,与黑猩猩生活几十年,被群嘲的她却活成了传奇

这种信念让她看到了黑猩猩社会的复杂:它们有亲情、有竞争、有智慧,更有和人类相似的情感。而当她回到西方社会,看到物欲横流与森林世界的反差,又毅然将研究重心从行为学转向生态保护。

26岁走进非洲丛林,与黑猩猩生活几十年,被群嘲的她却活成了传奇

1977年,她创办珍·古道尔研究所;1991年,发起“根与芽”组织,推动全球环保教育;直到2024年,90岁高龄的她还在进行第17次中国“希望之旅”。

她用行动证明,科学家不该只躲在实验室里,更该走进现实,用知识推动改变。而那些曾被学界不屑的“故事”,恰恰成了最有力的科普武器。

26岁走进非洲丛林,与黑猩猩生活几十年,被群嘲的她却活成了传奇

无数人因为她的文字和纪录片,开始关注野生动物保护,甚至投身相关领域。

如今学界的风向正在改变,科罗拉多大学的马克·贝科夫教授为大象写童书绘本,原住民植物学家罗宾·沃尔·金默勒用故事编织植物学知识……

26岁走进非洲丛林,与黑猩猩生活几十年,被群嘲的她却活成了传奇

这些变化的背后,藏着古道尔一生的坚持:科学的终极目的,是理解生命、守护生命,而非用数据割裂世界。

2025年10月,古道尔在洛杉矶巡回演讲途中离世,享年91岁。她没能看到更多改变,但她播下的“根与芽”早已生长——那些被她的故事打动的人,正带着她的理念,继续在保护与研究的道路上前行。

26岁走进非洲丛林,与黑猩猩生活几十年,被群嘲的她却活成了传奇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