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越南溃坝殃及中国,水利设施告急,广西18条河预警,洪峰直抵南宁

热点资讯 2025年10月10日 17:35 1 admin

2025 年 10 月 7 日,越南谅山省北溪 1 号水电站因台风 “麦德姆” 引发的溃坝事件,迅速将中越边境的水文安全问题推至公众视野。这座小型水电站的决口不仅冲毁了自身设施,更让下游中国广西地区在一周内遭遇第二次洪水冲击。事件背后,极端天气的叠加效应与水利设施的先天不足相互交织,既暴露了跨境灾害联动的风险,也为边境防洪体系建设敲响了警钟。目前,广西多地已启动应急抢险,洪峰过境的紧张态势仍在持续。

一、跨境通报:溃坝消息引发双线关注

10 月 7 日傍晚,越南谅山省自然资源与环境厅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紧急通报,确认北溪 1 号水电站于当日下午 1 点 30 分发生溃坝。通报内容经央视网编译转发后,迅速在中国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越南溃坝影响广西 #的话题在两小时内登上热搜,阅读量突破 400 万次。

这份措辞简洁的通报披露了关键信息:水电站位于谅山省新进乡,溃坝发生在 “麦德姆” 台风过境期间,决口集中在进水口区域,深约 4 米,长约 5 米。通报特别提及 “无人员伤亡”,但承认中央控制室已被洪水冲毁,所有发电与监测设备完全瘫痪,现场只剩断裂的钢筋与浸泡在水中的仪表盘。

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很快回应此事,称已密切关注上游水情变化,正与越南相关部门保持信息沟通。广西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当晚 8 点召开紧急会议,部署下游沿岸的人员转移与险情排查工作。截至 10 月 8 日清晨,中越双方已建立每两小时一次的水情通报机制,跨境联动应对这场突发灾害。

越南溃坝殃及中国,水利设施告急,广西18条河预警,洪峰直抵南宁

二、溃坝时刻:暴雨中的水流失控轨迹

北溪 1 号水电站的溃坝并非瞬间发生,而是经历了数小时的水流冲击与坝体承压过程。10 月 7 日清晨,“麦德姆” 台风的外围云系已笼罩谅山省,持续的强降雨让水电站库区水位快速攀升。当地时间上午 9 点,水电站开启泄洪闸,当时的泄洪量已攀升至每秒 1181 立方米,湍急的水流冲击着坝体,发出沉闷的轰鸣。

新进乡水利站工作人员潘文胜(化名)全程参与了泄洪监测。他在接受越南媒体采访时回忆,上午 10 点过后,雨量突然增大,库区水位以每小时 30 厘米的速度上涨,“仪表盘上的数字一直在跳,我们每隔十分钟就向省水利厅汇报一次,心里特别慌”。中午 12 点,泄洪量突破每秒 1562 立方米,远超水电站设计的每秒 1200 立方米最大承受范围,坝体开始出现细微裂缝,值守人员立即拉响警报。

下午 1 点 20 分,进水口附近的坝体出现明显坍塌迹象,石块与水泥块顺着水流滚落。现场值守的 5 名工作人员来不及转移设备,只能沿着应急通道撤离。15 分钟后,伴随着刺耳的断裂声,长约 5 米的坝体彻底垮塌,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树枝、石块奔涌而下,瞬间淹没了下游的低洼地带。潘文胜站在远处的山坡上看着这一幕,“水流太急了,控制室很快就被冲平,还好我们撤得及时”。

事后勘察显示,溃坝处的冲刷深度达到 4 米,原本用于拦截杂物的格栅被冲得粉碎,周边的输电线路断裂后浸泡在水中,形成大片停电区域。幸运的是,水电站下游 1 公里内没有村庄,这才避免了人员伤亡的悲剧。

越南溃坝殃及中国,水利设施告急,广西18条河预警,洪峰直抵南宁

三、隐患伏笔:一周前的放水避险与设施局限

这座装机容量仅 2.4 兆瓦、库容量 300 万立方米的小型水电站,其抵御灾害的能力本就十分有限。公开资料显示,北溪 1 号水电站建成于 2010 年,主要为周边 3 个乡镇提供生产生活用电,设计时仅考虑了常规降雨天气,未针对强台风等极端气候预留安全冗余。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溃坝发生前一周,这座水电站已因台风 “博罗依” 经历过一次险情。10 月 1 日,“博罗依” 台风过境越南北部,导致库区水位逼近警戒上限。为避免坝体受损,水电站在未提前充分通报的情况下,向下游奇穷河开闸放水,大量洪水涌入中国广西边境河段,当时已造成部分农田被淹。

越南水利专家阮明哲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北溪 1 号水电站的老化问题同样突出。“建成 15 年来,只进行过 3 次小规模维修,坝体防渗层出现多处破损,泄洪闸的启闭设备也常有故障。” 这种先天不足与后天维护缺失的叠加,使得水电站在短时间内遭遇两次台风冲击时,完全丧失了抵御能力。

对比中越共建的小中河水电站,这种设施差距更为明显。位于越南老街省的小中河水电站由中国南方电网参与建设,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台风与暴雨影响,配备了自动化监测系统与应急泄洪通道,自 2012 年投运以来从未发生过险情,年平均发电量达到 1.18 亿千瓦时,是北溪 1 号水电站的十余倍。

越南溃坝殃及中国,水利设施告急,广西18条河预警,洪峰直抵南宁

四、广西承压:一周内的第二次洪水考验

北溪 1 号水电站的溃坝洪水,顺着奇穷河一路南下,与 “麦德姆” 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在广西境内形成叠加效应。这已是广西在一周内第二次面临上游来水的冲击,防汛压力陡然剧增。

10 月 8 日清晨,新华社从广西水文中心获取的数据显示,左江流域已全线启动洪水预警,包括左江、右江在内的 18 条河流上,25 个水文站监测到的水位均超出警戒水位,其中崇左市龙州段的超警幅度达到 4 米左右。浑浊的洪水漫过岸边的滩涂,将成片的甘蔗田淹没,只露出顶端的绿叶在水中摇晃。自治区主席韦韬当天赶赴崇左市龙州镇自清村,踩着没过脚踝的积水察看灾情,叮嘱工作人员尽快组织排水,减少农户损失。

南宁市的险情同样不容忽视。当天上午 9 点,南宁市北大桥右侧堤外停车场的二坑泵站区域,巡查人员发现地面出现一个直径约 2 米的陷坑,坑内不断有积水渗出,距离泵站机房仅 5 米距离。应急抢险队伍立即携带沙袋、抽水泵赶赴现场,设置警示围挡后开始填充作业,两名工人穿着救生衣站在坑边,用铁锹将沙袋精准填入塌陷处。

“预计未来两天洪峰将抵达邕江南宁段。” 南宁应急指挥部在下午的通报中明确了风险时序。市区内,环卫工人已将排水井盖全部打开,用警示桩围起防护区域;沿江的商铺业主忙着将货物搬至高处,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通知居民做好应急准备。在崇左市江州区教场防洪堤,值守人员每隔半小时就用望远镜观察水情,堤上的防汛物资仓库已打开,编织袋、救生衣等物资整齐码放,随时准备投入使用。

五、设施之困:跨境水利安全的深层挑战

北溪 1 号水电站的溃坝,看似是极端天气引发的偶然事件,实则折射出越南北部小型水利设施普遍存在的建设短板。越南水利部 2024 年发布的报告显示,该国北部边境地区有超过 60% 的小型水电站建成时间超过 15 年,其中 40% 未达到现行防洪标准,且普遍缺乏自动化监测设备,依赖人工巡查预警。

这种设施短板带来的风险具有明显的跨境传导性。奇穷河发源于越南谅山省,下游流经中国广西凭祥、崇左等地,最终汇入左江,流域覆盖中越两国数百万人口。2023 年,越南另一座小型水电站因暴雨发生渗漏,导致广西凭祥市 5 个村庄被淹,当时就有专家提出加强跨境水利设施协同治理的建议,但进展缓慢。

中国水利专家王浩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广西自身的防洪设施已具备较强基础,崇左教场防洪堤等工程在此次洪水中有效保护了沿岸区域。但面对上游突发溃坝这类 “非常规” 风险,现有体系仍存在应对盲区。“边境地区缺乏专门的缓冲型水利设施,上游洪水下来后只能被动防御,风险防控的主动性不足。”

社交平台上,网友的讨论聚焦于跨境灾害的应对机制。有广西网友分享了一周内两次转移的经历,呼吁 “建立更及时的上游水情通报制度”;也有从事水利工作的网友建议,借鉴中越共建水电站的合作模式,推动边境水利设施的升级改造。这些声音从不同角度指向了跨境水利安全的核心症结。

越南溃坝殃及中国,水利设施告急,广西18条河预警,洪峰直抵南宁

六、现场余音:两岸的抢险与等待

10 月 10 日上午,越南谅山省新进乡的北溪 1 号水电站遗址旁,几台挖掘机正在清理溃坝处的淤泥。穿着橙色救生衣的工人踩着泥泞的道路往返作业,试图封堵那道 4 米深的决口,浑浊的河水仍在决口处翻滚,溅起细密的水花。不远处,被冲毁的控制室残骸已被围起,技术人员正在拆卸尚能辨认的设备零件,地面上散落着破碎的仪表盘与电缆。

水电站下游的奇穷河河道里,越南水文部门的监测船正在缓慢航行,工作人员将探测设备放入水中,实时记录水流速度与水位变化。岸边的公告栏上贴着手写的水情通知,用越南语和中文两种文字标注着 “上游泄洪请注意”,过往的村民驻足观看后,纷纷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同一天的广西崇左市龙州县,洪水已开始缓慢退去,露出的甘蔗田满是淤泥。农户们穿着胶鞋走进田里,小心翼翼地扶起倒伏的蔗株,脸上带着疲惫。江州区教场防洪堤上,值守人员换了第三班岗,他们的裤脚沾满泥水,手里的望远镜始终对着江面。远处的邕江水面平静得有些反常,岸边的树木被淹过的痕迹清晰可见,防汛沙袋堆成的防护墙沿着河岸延伸,在阳光下泛着土黄色的光。

南宁市北大桥旁的陷坑已被填充完毕,工作人员正在拆除警示围挡,地面新铺的水泥还带着湿润的光泽。几名市民站在桥边眺望江面,讨论着即将到来的洪峰,桥下的江水裹挟着杂物缓缓流动,朝着下游的方向奔去。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