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比退休金先报警,才是50+跑圈真正的热搜。 上周,北京协和医院运动医学科把3年5万名中老年跑者的数据甩出来:每周跑5次以上的人,关节损伤率直接飙...
2025-10-13 0
1904年,法国数学家庞加莱随手在论文里留下一个问题:“一个封闭的三维空间,如果所有封闭曲线都能收缩到一点,它是不是三维球面?”
庞加莱
谁也没料到,这个看似简单的猜想,成了数学界的“莫比・迪克”
就像《白鲸》里那头让亚哈船长痴迷的巨鲸,百年间引无数天才前赴后继,有人耗尽一生未得真谛,有人中途转向终获救赎,只留下满纸遗憾与执着。
20世纪50年代的普林斯顿,是拓扑学的圣地。
怀特黑德、莱夫谢茨这些大拿云集,但有个希腊人却活得像个“异类”——赫里斯托斯・帕帕基里亚科普洛斯,圈内人都叫他“帕帕”,因为名字实在太长。
赫里斯托斯・帕帕基里亚科普洛斯
1948年,34岁的帕帕带着一肚子学问和破解庞加莱猜想的野心,从战乱的希腊逃到美国。那时候的他眼里只有一件事:拿下这个困扰数学界半个世纪的难题。
没过几年,他就干成了件大事——证明了“德恩引理”等三个关键定理,其中“德恩引理”的证明精妙到让同行拍案,
连数学家米尔诺都写打油诗夸他:“无情无义的迪恩引理,每一个拓扑学家的天敌,直到帕帕奇拉克普罗斯,居然证明得毫不费力。”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第一个摘下庞加莱猜想的肯定是帕帕。但没人知道,他为这份“接近”付出了多少。
普林斯顿的学生卡佩尔后来回忆,每天早上八点,帕帕准会背着棕色公文包沿小路走向数学系,时间准得能当手表用。他边走边自言自语,手舞足蹈,像是在跟脑子里的数学公式吵架。
这份规律到刻板的生活,帕帕维持了十几年。
早上八点吃早餐,八点半开工,十一点半午餐,下午三点准时喝下午茶——但下午茶也只是读《纽约时报》,从不聊自己的研究,连报纸哪一版都不愿让人知道。
普林斯顿曾破格请他当教授,每周只上三小时课,他却一口回绝:“我只想专心搞猜想。”
拒绝教职后,帕帕彻底成了“孤家寡人”。他在研究院附近租了间公寓,除了必要的饮食,几乎不出门,连休息日都闷在屋里跟草稿纸较劲。
同事们渐渐叫他“苦行僧”:上午从不跟人说话,午餐永远独来独往,有学生想凑过去搭话,他扒两口饭就往研究室跑。
卡佩尔说,帕帕把论文原稿锁在抽屉里,有次好不容易打开一条缝让他看一眼,立马又合上了——对他来说,研究成果比生命还私密。
没人知道帕帕的内心有多煎熬。
他曾跟卡佩尔透露,年轻时在希腊有个恋人,因父母反对分手,来美国后就把猜想当成了精神寄托:“要是能解开它,我就回希腊找个伴过日子。”
可这份念想终究没能实现。庞加莱猜想就像个无底洞,他闯过了“德恩引理”的关,却卡在了“宇宙绳结”上——收回环绕宇宙的绳子时,那些复杂的结扣怎么解,始终找不到答案。
后来医生劝他别太拼命,得找点消遣。
帕帕听话地每周去一次电影院,却不管放什么片子,儿童片、喜剧片甚至色情片都照单全收,坐在最后一排,心思早飞回了草稿纸。
1976年,这位把人生献给猜想的希腊数学家,最终倒在了胃癌面前。人们在他的公寓里发现了160页遗稿,其中一章标题写着“庞加莱猜想的证明”,但后面全是空白。
帕帕不是唯一被庞加莱猜想缠住的人。在普林斯顿的下午茶会上,曾有个年轻人大胆挑战他的地位——来自德国的沃尔夫冈・哈肯。
沃尔夫冈・哈肯
后来哈肯因证明“四色定理”闻名,但当时的他,只是个追着帕帕跑的拓扑学研究者。
哈肯第一次见庞加莱猜想时,还以为是道简单题:“不就是证明空间是球形吗?”可一钻进去就懵了,这题比想象中难一百倍。
他和帕帕卡在了同一个坎上:那个该死的“宇宙绳结”。哈肯后来形容这种感觉:“98%的证明都顺风顺水,就差最后一步,可每次都栽在这儿。
新点子冒出来又破灭,希望变绝望,最后气得想砸东西。”
1950年代末的一天,哈肯突然宣布“证明了庞加莱猜想”,整个数学界都炸了。顶级杂志找上门,说可以跳过审查直接发表。
哈肯还算谨慎:“先让同行看看吧。”结果两天后,他自己发现了致命错误,赶紧撤回论文。
这事没让哈肯太丢脸,却把帕帕逼到了崩溃边缘——卡佩尔说,帕帕连续三晚没睡着,气得骂哈肯“急于求成”。
这次失败彻底打垮了哈肯的自信。他患上了暴食症,跟人说话三句就吵架,最后干脆换了个思路:“说不定这猜想本身就是错的?”那时候计算机还不普及,哈肯想靠机器找“反例”——比如找一个“非球形空间,绳子却能收缩到一点”的情况。
可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帕帕时,帕帕的脸瞬间白了。对帕帕来说,猜想是“宗教信仰”,要是错了,他的人生就失去了意义。
后来哈肯开讲座讲“用计算机解数学题”,帕帕坐在台下脸涨得通红,会后跟卡佩尔叨叨:“他们想骗所有人!
下周说不定就说计算机证明了猜想,到时候我们怎么反驳?”一周后卡佩尔再问他,帕帕却平静了:“我想通了,数学有自我防御能力。”
可惜帕帕没能等到“数学显灵”。1976年他去世时,哈肯正在跟四色定理死磕——德国数学家黑施邀请他合作,说他之前提的计算机优化建议,让运算效率提升了20倍。
哈肯突然觉得“柳暗花明”:“在庞加莱猜想上耗一年不如在四色问题上干一下午。”
就在帕帕去世一个月后,哈肯和阿佩尔用计算机证明了四色定理。
虽然这一成果引发争议(有人质疑“计算机证明不算数”),但哈肯总算从“庞加莱病”里爬了出来。
他后来庆幸:“幸好没在猜想上一条道走到黑,家人也帮了我——他们都叫我‘庞加莱病患者’,孩子们还说‘爸爸病犯了,别理他’,是这些玩笑把我拉回了现实。”
在伯克利的一间钢琴练习室里,约翰・斯托林斯的手指在琴键上跳动,勃拉姆斯《Op.10》的旋律悲壮又柔和。
约翰・斯托林斯
这位与庞加莱猜想缠斗大半生的数学家,晚年只愿谈音乐,不愿提数学——直到琴声突然停下。
“庞加莱自己都没想到,他的猜想坑了这么多人。”斯托林斯低声说,然后念了句法语:“Maiscettequestionnousentraîneraittroploin(这个问题必将引领我们到达那遥远的世界)。”
这是庞加莱在论文末尾留下的话,也是斯托林斯记了一辈子的句子。
斯托林斯年轻时,也曾是个狂热的“追鲸人”。他像帕帕和哈肯一样,以为能轻松拿下猜想,结果一次次碰壁。
直到晚年,他对“佩雷尔曼证明猜想”的消息仍持怀疑态度:“哪有那么容易?”有人找他采访,他总说“忘了”,却悄悄准备了一本论文集,翻到其中一篇——《证明庞加莱猜想的失败之路》。
这篇1930年代的论文,写尽了数学家的噩梦:“他们看不到证明里的漏洞,要么是太兴奋,要么是怕失败。
希望年轻人别犯同样的错。”斯托林斯读这段时,声音都在抖。
他就像《白鲸》里幸存的叙述者伊什梅尔,见过太多“亚哈船长”的悲剧——普林斯顿教授蒙哥马利曾说,一个周末就有三个数学家找他保密:“我解出猜想了,别告诉别人。”结果全是错的。
斯托林斯最终选择与猜想和解。
他不再跟草稿纸较劲,转而在钢琴里找慰藉,但指尖的旋律里,仍藏着对那个“遥远世界”的执念。
他知道,自己没能抓住“莫比・迪克”,但见过它掀起的浪花——那些为猜想发展出的拓扑学理论,那些在失败中积累的智慧,比猜想本身更珍贵。
2003年,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在网上贴出三篇论文,用“Ricci流”方法解决了庞加莱猜想的核心难题。
佩雷尔曼
这位“神隐”的天才后来拒绝了菲尔兹奖和百万美元奖金,成了数学界的传奇。但佩雷尔曼的成功,就像一座灯塔,照亮的是前人踏过的荆棘路。
帕帕的遗稿空白页,哈肯的撤回论文,斯托林斯的钢琴声,还有那些没留下名字的数学家的错误证明——这些“失败”从来不是无用功。
帕帕证明的“德恩引理”,成了拓扑学的基础工具;哈肯用计算机证四色定理,开辟了数学研究的新路径;甚至那些被推翻的错误思路,也帮后人避开了陷阱。
卡佩尔说过一句话,或许能概括这些“追鲸人”的心境:“数学家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吃饭睡觉的现实,一个是有永恒真理的数学世界。帕帕把大部分时间留在了后者,他见过那里的水晶迷宫,只是没能走出来。”
对帕帕们来说,追逐“莫比・迪克”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就像庞加莱说的,这个问题或许终将引领人类,到达那个遥远的、满是真理的世界。
如今,庞加莱猜想的百年追猎已落幕,但“追鲸精神”还在延续。
总有年轻数学家会翻开那些布满批注的旧论文,看着帕帕的作息表、哈肯的计算机手稿、斯托林斯的乐谱,然后握紧笔,朝着下一个“未知世界”出发。
毕竟在数学里,重要的从来不是抓住巨鲸,而是敢于出海的勇气。
相关文章
膝盖比退休金先报警,才是50+跑圈真正的热搜。 上周,北京协和医院运动医学科把3年5万名中老年跑者的数据甩出来:每周跑5次以上的人,关节损伤率直接飙...
2025-10-13 0
“每天半小时,不跑不跳,裤子先松一圈。 ” 这话不是健身房销售挂在嘴边的糖衣炮弹,是去年冬天北京朝阳公园那群穿撞色羽绒服的大爷大妈亲口验证的。 他...
2025-10-13 0
男子鱼某经人介绍,支付300元后欲和卖淫女子柴某发生关系,遇敲门检查后,柴某在从12层向11层转移的过程中坠楼身亡。随后鱼某和介绍人刘某被坠亡者家人告...
2025-10-13 0
从济南来三亚前,以为这座热带滨海城市会是物价高昂的旅游陷阱。没想到在临春河畔住满30天后,我们这对北方夫妻竟爱上了清晨在白鹭公园听鸟鸣,傍晚在三亚湾看...
2025-10-13 0
1904年,法国数学家庞加莱随手在论文里留下一个问题:“一个封闭的三维空间,如果所有封闭曲线都能收缩到一点,它是不是三维球面?”庞加莱谁也没料到,这个...
2025-10-13 3
文 | 人文社编辑 | 人文社«——【引言】——»2001年4月1日,南海的天空划过一道伤痕。中国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王伟,驾驶着编号81192的歼—8I...
2025-10-13 1
新榜讯 Business Insider 消息,在近期举办的 DevDay 大会上,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公布了一组令人瞩目...
2025-10-13 4
新华社日内瓦10月12日电(记者石松)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北京世妇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
2025-10-13 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