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唐僧的宝贝袈裟几乎没有穿过,为什么还一直带着?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15日 23:37 1 admin
唐僧的宝贝袈裟几乎没有穿过,为什么还一直带着?

本 文 约 4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分 钟


在《西游记》的取经故事里,唐僧有一件极具传奇色彩的宝物,那就是锦襕袈裟。读过原著或看过影视剧的人或许会有疑问,纵观全程,唐僧极少真正穿上这件袈裟,多数时候只是将其妥善收藏,可即便如此,他却始终将其带在身边,从未丢弃,让人疑问:这是为什么呢?


唐僧的宝贝袈裟几乎没有穿过,为什么还一直带着?

国历君自制唐僧表情包。来源/影视剧《西游记》截图


压箱礼服:袈裟是啥?啥时候才能穿?


按佛教老规矩,袈裟本是印度僧人随身的“三衣”总称,也就是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这三件衣服,各自有不同用途。安陀会是五条布缝的“内衣”,干活、睡觉时穿;郁多罗僧是七条布的“上衣”,日常礼拜、听经时穿;最讲究的是僧伽梨,九条到二十五条布缝的“大衣”,相当于现在的“正装”,只有托钵化缘、见国王或者重大佛事才会穿。玄奘那身锦襕袈裟,就是观世音菩萨说“闲时折叠,遇圣才穿”的僧伽梨,难怪平时舍不得拿出来。


唐僧的宝贝袈裟几乎没有穿过,为什么还一直带着?

影视作品中玄奘所穿的普通僧衣。来源/纪录片《玄奘之路》


袈裟传到中国后,没有一直保持印度原样,早早就跟着汉地的风俗“入乡随俗”了。先说颜色,印度原版袈裟讲究“坏色”,就是不用青、黄、赤、白、黑这五种“正色”,专门染成浑浊的杂色,比如用树叶、果浆调的木兰色,为的是“毁其形好,僧俗有别”,让僧人断了对服饰的贪念。但到了汉传佛教这里,颜色慢慢有了讲究,现在咱们看到的僧伽梨多是赤色,七条衣、五条衣常用黄色,既保留了“坏色”传统,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形制上变化更大。印度的袈裟要“绕身三匝”,可中国气候与印度不同,冬天冷不说,传统礼仪也不兴露胳膊露肩。隋唐开始,袈裟的长度就悄悄变短了,不再追求“绕三匝”,更注重象征性。毕竟僧人里面要穿袍服,袈裟更多是披在外面当“法服”,尺寸小一点反而方便。还有袈裟上的“田相”纹路,也是汉地慢慢定型的,五条衣是一长一短拼布,七条衣二长一短,大衣三长一短,像一块块整齐的稻田,所以也叫“福田衣”,寓意僧人能为众生种“善因”,这可是印度早期“缦衣”(没田相的袈裟)没有的讲究。


材质上也跟随物产差异发生变化。佛教刚传入时,中国僧人用麻布做袈裟,到了宋朝,棉花普及后就改成棉布;要是遇到信徒布施丝绸,也会做成更精致的袈裟。不过不管用啥料,“朴素”的原则没丢,早期还有“粪扫衣”的传统,就是捡别人丢弃的破布缝补成衣,提醒僧人安于清贫。


唐僧的宝贝袈裟几乎没有穿过,为什么还一直带着?

佛陀弟子身穿袈裟。来源/易县三彩罗汉像,大英博物馆藏


因此,“讲究”的袈裟,只有正式场合才会拿出来“亮相”。比如唐代僧人,要是被皇帝召见或参加大型法会,肯定要穿最正式的僧伽梨;平时在寺里干活、念经,穿七条衣或五条衣就够了。最风光的要数“赐紫袈裟”,唐代官制里,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紫衣服,因此皇帝也会把紫色袈裟赐给高僧。唐诗里说“满朝朱紫贵”,能穿上皇帝赐的紫袈裟,在当时的僧人里堪称“顶流”,既显佛法威严,也透着朝廷对佛教的重视。


玄奘带着锦襕袈裟西天取经,不常穿正是因为它太正式。赶路时风餐露宿,穿朴素僧袍更方便;可一旦遇到国王、高僧,或者到了灵山见佛祖,这件“僧伽梨”就成了必备的礼仪服饰。难怪玄奘再累也会好好带着,毕竟这可不是普通的“行李”,而是他取经路上最庄重的“精神徽章”。


唐僧的宝贝袈裟几乎没有穿过,为什么还一直带着?

师徒四人取经成功时,唐僧身着“宝贝袈裟”。来源/影视剧《西游记》1986年版


日常穿着:从汉服演变而来的“听衣”


另一个问题来了,既然玄奘不轻易穿锦襕袈裟,那他赶路、念经时裹的素色宽袍是啥?其实这正是唐代僧人最常穿的“听衣”。与袈裟这类“正装”不同,听衣是僧人“随俗改穿”的日常服,照着汉服的样子改,舒服又实用。


唐僧的宝贝袈裟几乎没有穿过,为什么还一直带着?

纯金单轮十二环锡杖。来源/法门寺博物馆


要聊听衣,得先搞懂它和“制衣”(袈裟)的区别。制衣是佛陀定的“三衣”,是必须遵守的规矩;听衣则是“灵活选项”,只要符合戒律,能顺着当地风俗改。唐代僧人日常穿的基本都是听衣,毕竟袈裟要“遇圣才穿”,平时扫地、念经、化缘,穿听衣才方便。当时的听衣主要有三类:海青、直裰(duō)、偏衫,每一种都带着浓浓的汉服影子,藏着不少贴心设计。


最常见的“海青”简直是汉服的“僧版改良款”,腰宽袖阔,圆领方襟,跟汉代袍服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它比普通汉服多了不少佛教细节,袖口是缝死的,不像俗家袍子那样敞着,刮风时不灌风,干活时也不会勾到东西;衣领叫“三宝领”,用三层布叠着缝,暗合“佛、法、僧”三宝,既结实耐穿,又有象征意义;衣领前面还绣着五十三道蓝线,叫“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讲的是善财童子拜访五十三位名师求道的故事,既添了佛法味,又让衣领不容易磨破。


海青的适用场景特别广,堪称唐代僧人的万能常服。在寺里日常走动,比如去斋堂吃饭、跟同门聊佛法;或做些轻活,像整理经卷、给佛像擦灰;就算出门化缘,穿件青黑色海青走在路上,既显僧人身份,又不会像穿袈裟那样惹眼。而且穿海青还有规矩,在家居士只能穿青黑色,只有庙里的长老才能穿黄褐色,颜色一看,就能分清身份高低,既守了礼仪,又不张扬。


唐僧的宝贝袈裟几乎没有穿过,为什么还一直带着?

菱地飞鸟纹绫海青衣。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再说说“直裰”,这衣服是听衣里的“实用派代表”,是把汉服的“偏衫”和“裙”拼起来改的。最早印度僧人穿“僧祇支”,只盖左肩,露着右肩,可中国不兴露胳膊,北魏时宫人就给僧祇支加了右袖,变成两袖齐全的“偏衫”;后来僧人觉得光穿偏衫没下装不方便,又把偏衫和裙子缝在一起,就成了直裰。它既有上衣的袖子,又有下装的裙身,弯腰干活不卡裆,走路时裙摆也不会绊腿,简直是为日常劳作量身定做的。


直裰在唐代僧人的生活里,出场率比海青还高。在田里种菜、在院里扫地,穿直裰不怕弄脏;去山下挑水、帮村民做点杂活,穿直裰行动利索;就算在禅房里打坐,宽松的直裰也比紧绷的衣服舒服。从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能看到,不少弟子像穿的就是直裰,有的是半袖,露出里面偏衫的窄袖;有的是长袖,胳膊上还搭块帔帛,既实用又好看。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更常见,画中僧人要么穿直裰挑水,要么穿直裰讲经,透着一股烟火气,完全没有穿袈裟时的庄重感。


唐僧的宝贝袈裟几乎没有穿过,为什么还一直带着?

莫高窟第323窟主室北壁(局部)。来源/“数字敦煌”资源库


还有“偏衫”,算是听衣里的“轻便款”,是直裰的“前身”,也是从汉服改来的。它交领右衽,袖子窄窄的,比海青轻便,比直裰简洁,特别适合做细活。比如在藏经阁整理经书,翻页时窄袖子不会勾到纸张;在禅房里抄经,胳膊动起来也灵活;就算夏天天热,穿件薄布偏衫,也比穿厚海青凉快。偏衫还常跟其他听衣搭配穿,里面穿件贴身布衫,外面套偏衫,再系条腰带,既整齐又保暖,从炳灵寺石窟的唐代弟子像上能看到,不少僧人都这么穿,里面的偏衫露出交领,外面再披件薄薄的上衣,清爽又利落。


再看《西游记》里的玄奘,赶路时穿的其实就是听衣,素色的圆领袍,宽袖子,跟唐代僧人日常穿的海青、直裰一模一样。要是他天天披袈裟赶路,不仅扛不住风吹日晒,还容易招来妖怪抢宝;穿听衣既低调又舒服,正好符合“日常便服”的规矩。这也难怪唐代诗人写僧人,总提“方袍”“衲衣”(听衣的别称),却很少写袈裟,毕竟诗人看到的僧人,大多是在田里劳作、在庙里念经的日常模样,穿的都是这些带着汉服影子的听衣,透着一股平和朴素的生活气。


唐僧的宝贝袈裟几乎没有穿过,为什么还一直带着?

师徒四人西行途中用饭,唐僧着听衣。来源/影视剧《西游记》1986年版


西行便服:平民日常藏着的烟火气


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西行时,穿的不仅有“听衣”,还有平民衣服。在风沙漫天的路上,平民服饰有时比僧袍更实用。


唐僧的宝贝袈裟几乎没有穿过,为什么还一直带着?

玄奘像,南宋。来源/《玄奘三藏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隋唐西北平民的衣装,最讲究“因地制宜”。就拿头上所戴来说,男子日常最常戴的是能遮风挡沙的笠子和幞头。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的船夫、纤夫,头上都顶着圆圆的笠子,这种用竹篾或芦苇编成的帽子,既能挡住西北毒辣的太阳,又能在起风沙时护着头发,简直是劳作必备。要是赶上稍微正式点的场合,比如去集市赶集,男人们就会裹上幞头,一块布往头上一缠,前面扎紧、后面垂着,既利落又显精神,就连戍边的兵士,朝廷发放的衣物里也少不了“幞头”这一项,可见它有多普及。


西北平民只选舒服耐穿的衣服。男子最常穿的是“衫”,尤其是短衫,长度到膝盖上下,两侧还开着衩,不管是在田里耕作,还是在作坊里织布,抬手抬腿都方便。莫高窟壁画上耕作的农民、修房子的泥匠,穿的都是这种短衫,有的还在外面套一件“半臂”。这是一种短袖外套,长不过腰,两袖只到肘部,干活时套着能挡点寒风,热了随手一脱也省事,连戍边的兵士,军装里都少不了半臂。


唐僧的宝贝袈裟几乎没有穿过,为什么还一直带着?

莫高窟第116窟主室北壁(局部),白袍内暗红带碧斓的半臂衣。来源/《因时而衣中国服饰的搭配》 ,故宫博物院


下身的裤子更有讲究,平民穿的“袴(kù)”分单袴和复袴(夹裤),裤管都做得比较窄,这样走路、骑马才利索。要是家里条件差点,买不起完整的袴子,就穿“裈(kūn)”,也就是有裆的短裤,直接贴身穿,虽然看着朴素,却比没裆的“胫衣”方便多了。


唐僧的宝贝袈裟几乎没有穿过,为什么还一直带着?

唐,白花绫裈。来源/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隋唐时期,最能体现“西北特色”的还要数脚上穿的。这里的平民可不像中原人常穿丝履,而是以皮靴、麻鞋、草鞋为主。皮靴大多是没靴筒的“皮鞋”,用牛皮简单缝制,耐穿还防水,不管是走在戈壁滩的碎石路上,还是踩在田间的泥地里,都不怕磨坏。敦煌雇工契里就常把“皮鞋壹量”当作雇工的工钱之一,可见它在平民生活里的重要性。要是平时在家干活,大家就穿麻鞋或草鞋,麻鞋用麻线编织,透气又便宜;草鞋则是用麦秆或芨芨草编的,下雨下雪天穿还能防滑,虽然朴素,却比任何华丽的鞋子都接地气。


回望《西游记》里玄奘的锦襕袈裟,再看看隋唐西北平民的日常衣装,忽然明白,袈裟是一种精神符号,而听衣、平民服饰才是日常选择。从玄奘的袈裟配法会、听衣适日常,到平民的笠子挡风沙、皮鞋耐奔波,服饰的选择始终围绕不同的场景展开。这种对礼仪的尊重、对生活的适配,也是唐僧历经万难也要西行取经的精神动力。


唐僧的宝贝袈裟几乎没有穿过,为什么还一直带着?

玄奘穿越沙漠。来源/纪录片《玄奘之路》


参考文献:

①叶娇:《唐五代西北平民服饰浅谈》,《求索》2010年8月。

②宋东:《佛教中国化视域下的僧衣演变研究——以济南灵岩寺彩塑罗汉群像僧衣为中心》,《中国宗教》2023年12月。

③孙茂霞:《汉传佛教僧衣漫谈》,《中国宗教》2016年8月。

④陈悦新:《龙门石窟唐代佛像着衣类型》,《文物》2020年第7期。

⑤张含悦:《唐代弟子像法服的横披式上衣——以佛教石窟造像及壁画为例》,《敦煌研究》2023年第2期。

⑥李宁:《3-7世纪高昌服饰文化研究》,西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⑦刘烨:《基于<全唐诗>的唐代服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博士学位论文。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