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航运圈的目光都聚焦在伦敦,国际海事组织开了一场关键会议,核心就是要定下来要不要给全球航运业搞个“碳税”框架。简单说,就是以后大船排放超标了,得...
2025-10-21 0
前几天刷短视频,刷到山东河南的农民大哥趟着半米深的水收玉米,裤腿全湿了还在往车上搬玉米棒,看着都揪心。
这不是啥夸张画面,就是10月中旬寒潮来后,咱们秋收秋种遇上的真问题。
从10月中旬开始,强冷空气从北往南推,北京最低温一下跌到个位数,东北、黄淮海这些种粮主产区,先降温、再刮风,后来又转晴,刚好赶在“秋粮抢收、冬小麦抢种”的关键时候。
这轮降温看着猛,但持续时间不长,对秋收秋种来说,既有短期的麻烦,也有转机。
关键是得搞清楚,不同地方受影响不一样,该怎么应对才不耽误事。
先说说东北,这里种的玉米、大豆、水稻多,万幸的是,大部分秋粮已经收完了。
我查了农业农村部的调度数据,东北现在的收获进度到了92%,比去年还快3个百分点。
虽然局部下了点小雪,但量不大,对收成影响有限。
不过夜间低温和早霜有点麻烦,容易让玉米倒伏,籽粒里的水分也散得慢,晚上用机器收割还容易卡机。
所以东北现在最要紧的不是收,是烘干和存粮。
以前东北收完粮全靠晒,遇上连阴天就愁得慌,今年不一样了,已经启用了2.3万台粮食烘干设备,一天能烘干80万吨粮,比去年多了15%。
我认识个黑龙江的种粮大户,他说现在是“白天收、晚上烘”,两班倒连轴转,玉米从地里拉回来直接进烘干塔,2天就能把水分降到安全值,霉变的风险比往年小多了。
要是没这些烘干设备,今年这低温天气,收下来的玉米估计得烂不少。
再看黄淮海地区,这里可是玉米、花生、棉花的主产区,这次受影响最严重。
连着下了好几天雨,土壤里的水太多,机器根本进不了地。
河南商丘有个老乡跟我说,10月15号那几天,他地里的玉米熟得都要掉粒了,可收割机陷在泥里开不动,只能靠人工掰,一天才收半亩地。
山东菏泽更夸张,土壤含水量超了40%,比适宜机收的湿度高了一大截,最开始机收率才30%,比往年低了一半。
好在20号前后转晴回暖了,各地赶紧想办法。
河南民权县调了1200台抽水泵排涝,把地里的水抽出去;山东曹县找了300台履带式收割机,这种机器能在泥地里走,不会陷进去。
到20号的时候,两地的机收率总算回升到75%。
不过冬小麦播种又出了问题,河北衡水那边,播种时间比往年晚了7到10天,播期窗口一下就窄了。
不管是东北还是黄淮海,现在最核心的就是抓住“转晴窗口”抢收。
东北那边,很多粮库都用了“连续式烘干塔”,24小时不停转,以前烘干一批玉米要5天,现在2天就能搞定。
辽宁锦州有个粮库,最近每天能烘干1.2万吨玉米,到22号的时候,当地收上来的玉米烘干率已经到了88%,霉变率控制在1%以内,这效率比往年高太多了。
黄淮海这边更灵活,直接在村头设了“田间小烘干点”。
农民把玉米从地里拉回来,不用运到县城的大粮库,在村头就能烘干。
河南周口已经设了200多个这样的烘干点,一天能处理5万吨湿粮。
有个周口的农民跟我说,以前拉粮去县城烘干,来回得半天,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弄,还省了油钱,太方便了。
这种“前置烘干”的思路真不错,把麻烦解决在最前面。
冬小麦播种虽然晚了,但也不是没救。
农业专家给了个“三补一促”的法子:多撒点种子、多加点底肥、播种后及时镇压,再喷点促根剂。
河北邢台有个种植大户,按这个法子做了,把小麦播量从每亩25斤加到32斤,底肥里还加了10公斤有机肥,10月21号种下去,赶上降温后的回温天气,5天就出苗了,出苗率到了85%,跟往年正常播种差不多。
山东聊城还改了播种方式,用“浅播浅盖”的办法,不让种子埋太深。
那边的农技员说,土壤太湿的时候,种子埋深了容易烂芽,浅播之后,烂芽率控制在了3%以内。
本来我还担心晚播会影响明年收成,现在看,只要技术调整到位,晚个十天八天的,问题不大。
其实这次降温也给咱们提了个醒,极端气候越来越多,光靠“临时应对”不行,得有长期的打算。
2021年河南秋汛的时候,烘干设备不够,30%的秋粮都霉了;今年提前准备了设备,霉变率就降到了5%,进步很明显。
但还有短板,黑龙江一些偏远县城,烘干设备得从外地调,路上要走2、3天,还是会错过最佳烘干时间;山东菏泽有些乡镇,没地方存烘干好的粮食,只能露天堆着,遇上小雨又得受潮。
现在国家也在想办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说要建县域烘干中心,到2025年让主产区每个县都有。
河南、山东已经开始建了,每个县规划5到8个,还配套建应急粮仓。
另外,还在推“抗寒早熟”的小麦品种,就算播期晚,也能按时成熟;东北也在种“籽粒直收”的玉米,收下来不用晒,直接就能进烘干设备。
有些地方还给种粮大户发了“智能气象预警终端”,能收到精准到村的天气信息,啥时候适合收、啥时候适合种,心里都有数。
总的来说,这次降温就是个“紧铃”,催着大家赶紧抢收抢种,也逼着咱们补上烘干、仓储这些短板。
只要抓住转晴的机会,用对技术,再把长期的短板一点点补上,今年的秋收能稳住,明年的收成也有底。农民靠天吃饭的日子,慢慢也能靠技术和准备,过得踏实点。
相关文章
最近全球航运圈的目光都聚焦在伦敦,国际海事组织开了一场关键会议,核心就是要定下来要不要给全球航运业搞个“碳税”框架。简单说,就是以后大船排放超标了,得...
2025-10-21 0
文 | 人文社编辑 | 人文社«——【引言】——»1955年10月8日那天,广州白云机场的风有点咸湿。钱学森从一艘破旧轮船上下来,行李就那么几件,怀里...
2025-10-21 0
前言,23日霜降,“上午霜降冻死牛,下午霜降暖烘烘”,今年霜降在哪儿?时光总在不经意间溜走,转眼间,已经来到了10月下旬了。感受着外面吹过的风里寒意一...
2025-10-21 0
刷朋友圈看到别人晒“半马145”的配速图,再低头看看自己2小时20分才喘成狗冲线,心里咯噔一下:原来三分之二的人都被甩在2小时外,破2根本不是“随便练...
2025-10-21 0
那天的北京街口,黄叶被风卷得满天都是,手机屏幕突然弹出一行字:杨振宁走了。消息很短,却像闷雷,不少人下意识想到另一个名字——翁帆。 有人说这段缘分早就...
2025-10-21 0
我是湖北人,第一次去曲靖,多少有点懵,火车票还是抢的,抢完才发现自己像捡到宝了,心里暗自窃喜,曲靖这名字,小时候听过,真没想到这辈子会专门跑一趟。一路...
2025-10-21 0
近期,国际财经领域风云变幻,中国工厂断供这一情况,让美欧汽车产业瞬间陷入了供应链危机的泥沼。而原本妄图将中国半导体企业视作待割“韭菜”的荷兰,此刻却发...
2025-10-21 0
台积电,这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代工厂,近期的股市表现和未来发展潜力让全球投资者惊叹不已。高盛发布的最新目标价以及相关数据模型显示,台积电已经不再仅仅是一...
2025-10-21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