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可这话里的滋味,不到一定年纪,真的品不明白。前几天和几位老姐妹喝茶,不知谁起了头,聊起了家里那口子。张姐叹口气,半是玩笑半是无...
2025-10-27 0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XY
这片曾经是230万人的家园,如今,如今空气中充斥着广岛原子弹13倍威力的混凝土粉尘!
空气里飘的也不再是地中海甜甜的水汽,而是呛人刺鼻的混凝土粉尘!
外界给这里起了一个冰冷的绰号:“全球最大露天坟场”。这个称呼,正在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方式,成为字面意义上的现实。
“家”是什么?是庇护!但在加沙,这个概念正在被一点点的抹除。随着超过20万吨炸药的倾泻——这相当于广岛原子弹威力的十三倍,近29万个家庭的住所被夷为平地,90%的建筑变成无法辨认的废墟。联合国卫星图像证实,加沙北部已经找不到一个完整的街区!
在以色列军方反复发布的“撤离令”下,近190万民众被迫踏上流离失所的旅程。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搬迁,有时多达十几次,却发现无论逃到哪里,都可能遭遇轰炸,最终陷入“无处可去”的绝望。这片土地上,曾属于家的痕迹,只剩下钢筋裸露的骨架,和废墟中偶尔翻出的儿童尸体。
当有形的家园不复存在,幸存者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一个容身之所。一个名叫泰西尔·奥贝德的流离失所者,在帐篷里向下挖了一个深坑。他并非在寻找什么,而是在为家人建造一个新的“家”。坑里有台阶方便进出,中央甚至为最小的孩子挂了一个小小的秋千。
这个深坑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冬夜的严寒,也为了躲避随时可能降临的空袭。这恰恰是“家”最原始的功能。然而,奥贝德自己却苦涩地形容,这个坑“像一座坟墓”。他夜夜无法安睡,因为他担心,如果附近遭到袭击,这个为了求生而挖的“家”,会瞬间变成埋葬他们全家的真实坟墓。
这种“家”与“坟墓”的恐怖的融合在一起,外部的庇护所失效,私人空间的最后边界。供水系统完全瘫痪,母亲们只能用受污染的水为孩子煮麦糊。电网的变压器早已爆炸,汗尤尼斯的糖尿病患者阿迪勒,眼睁睁看着救命的胰岛素因为冰箱断电而失效。
当所有可以站立的地方,甚至人行道都挤满了流离失所的人们,当租一块地搭帐篷的费用都堪称天价时,生者还能去向何方?
答案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开始涌入死者的领地。
在代尔拜拉赫,一个名叫拉米的男子在墓地里搭起了帐篷,紧挨着冰冷的墓碑。他的全部家当,不过是一台风扇、几条毯子和一个破旧的床垫。他并非个例。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人,正被迫在汗尤尼斯等地的墓地里居住。
墓地,这个在任何文明中都用以区隔生死、寄托哀思、保持敬畏的神圣空间,如今功能被彻底倒置。半岛电视台的记者辛德·胡达里在汗尤尼斯报道时指出,住进墓地是人们走投无路的选择,因为这片土地上,已经没有其他可用的空地了。
这里的场景荒诞而心碎。孩子们在墓碑之间追逐嬉戏,把这片沉寂之地当成了新的“乐园”。一个有12个孩子的父亲,拉米·穆斯莱,痛苦地表示,在坟墓之间抚养孩子,这种日复一日的心理折磨,甚至比战争本身更可怕。他彻夜难眠,不是因为炮火,而是担心野狗和黄鼠狼会伤害睡在身边的孩子。
居民萨巴赫·穆罕默德感叹,墓地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神圣与尊严。这里没有水电,没有隐私,到处是污水横流、饥饿的哭喊和绝望的呻吟。她用一句沉痛的话为这一切做了总结:“在加沙,连死者的土地也成了生者最后的避难所。”
尽管物理空间被毁灭殆尽,家园和圣地被颠倒,但加沙人依然在废墟之上,顽强地守护和重建着一种看不见的“象征空间”。他们用知识、记忆和艺术,在精神世界里重新确立“家园”的坐标,以此对抗存在的虚无。
加沙95%的学校已沦为瓦砾,40万学童因此失学。但知识的传承,并未因此中断。在临时帐篷里,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15岁少年,正用一块炭块,在捡来的水泥板上演算着数学公式。他平静地说出了一句足以载入史册的话:“炸弹炸不毁π等于3.14159...”。这让人想起二战时在伦敦地铁站里坚持读书的学生,知识,在此刻成为一种超越物质、无法被炮火摧毁的精神空间。
记忆,同样成为锚定空间的坐标。在拜特拉希亚镇,渔民侯赛因用被炸弯的钢筋和塑料布,搭建了一个临时的住所。这片土地非同寻常,他的祖父曾在1948年于完全相同的位置搭起过帐篷。这种跨越代际的重合,不仅是一种巧合,更是一种无声的宣示。正如人类学家苏海尔所指出的,对巴勒斯坦人而言,离开即是永久的失去。守住这片土地的记忆,就是守住家。
在绝望的叙事中,总有一些创造在闪光。侯赛因用一枚炮弹壳改造成花盆,在里面种下了一株天竺葵。救援队在一块半吨重的水泥楼板下,发现了一本摊开的《一千零一夜》,书页旁,有用孩子笔迹写下的一行字:“我要去看大海”。在一面残存的墙壁上,还留有儿童画,描绘着一个被橄榄树环绕的美丽家园。这些微小的希望,在废墟之上构建了一个炸弹无法摧毁的精神家园。
战争以废墟和鲜血为基础,雨果的这句话在今天的加沙得到了最残酷的印证。当和平的橄榄树被烧成焦炭,当每平方公里承受的爆炸物密度超过德累斯顿轰炸的三倍,当西方政客试图将这一切模糊为“附带损伤”时,《日内瓦公约》禁止无差别轰炸居民区的条款显得无比苍白。
空间的坍缩与倒转,或许是文明倒退最危险的信号。爱因斯坦曾预言,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将用石头和木棍战斗。当家园的定义已从砖石的堆砌,演变为烙印在血脉里的坐标和代代相传的记忆,当生者被迫与死者争夺最后的栖身之地,我们距离那个预言中的场景,或许只差一步之遥。
然而,即便在坟墓之上,生命依然在寻找活下去的意义。
正如巴勒斯坦诗人达尔维什所写:“在这片土地上,有值得我们为之而活的东西。”
相关文章
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可这话里的滋味,不到一定年纪,真的品不明白。前几天和几位老姐妹喝茶,不知谁起了头,聊起了家里那口子。张姐叹口气,半是玩笑半是无...
2025-10-27 0
一场资产配置的潜在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黄金或取代债券成为对冲组合中的新宠。据追风交易台消息,摩根大通的10月22日一份最新报告显示,黄金可能正作为一种结...
2025-10-27 0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XY这片曾经是230万人的家园,如今,...
2025-10-27 3
这个世界上,人类的科技日新月异,科技可以预测到很多东西,但是唯独预测不了生命的终点。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我们虽然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活在当下,过好...
2025-10-27 2
每天暴走两万步,体检报告甘油三酯反而飙升,这种反常识的惨案正在小区楼下反复上演。 很多人以为出汗就能降血脂,结果把膝盖走废了,血管里的油一点没少。北京...
2025-10-27 3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 题:在宽广的亚太铺设发展通途——推动区域共同繁荣的中国实践新华社记者宿亮 乔继红 曹筱凡 浩瀚的太平洋,一朵朵浪花汇聚成奔涌...
2025-10-27 2
从手工业走向工业化,西方国家花费了近200年。即便是快速发展的中国,也经历了70余年的时间。而在AI领域,从“手工作坊”走向工业化,仅花费了不到3年。...
2025-10-27 5
记忆里的那棵柿子树,是站在老家院坝边的守护神,撑开一把巨大的绿伞。夏天,它是我们这群孩子的天堂。毒辣的日头被密不透风的叶子筛过,落到地上就只剩下温柔的...
2025-10-27 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