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部分年轻人对“玄学”是迷之热衷去寺庙刮彩票、线上转发助好运!或者佩戴点东西除了本身饰品很漂亮外,也图保健康、保平安、保暴富、保姻缘.........
2025-10-30 2
文|沈言论
文章由沈言论头条原创首发,请勿抄袭转
10月24日上午,八宝山殡仪馆,为杨振宁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
数百名清华师生、科研人员、社会各界人士,还有不少普通市民,排着长队前去送行。
一位跨越百年的科学家,走完了自己的最后一程。
但就在葬礼刚结束不久,网络上却迅速冒出三股声音,不但显得不合时宜,而且让人感到不舒服,这些声音虽然不是主流,但它们传得很快,甚至还被一些自媒体拿去当话题炒作。
本来一个国家级科学家的身后事,本该是庄重平和的,可这么一搅,话题方向就变了味。
网络上开始有人质疑杨振宁晚年恢复中国国籍,是否就能“享有身披国旗”的待遇,还有人拿他和邓稼先、钱学森比,认为他留在国外太久,贡献不够“硬核”,不算真正回报国家的人。
更有人揪着央视的报道节奏,说他葬礼没上电视,是不是没有官方认可,这三种声音,虽然角度不同,但背后其实都指向一个核心,质疑杨振宁的“资格”。
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些真真正正了解过杨振宁先生的生平,就不会这么质疑了。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自小在清华园长大,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1945年赴美深造,194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普林斯顿做研究。
他的学术生涯主要在美国发展,1957年因为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华人科学家第一次获此殊荣,1954年他与米尔斯一起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个理论后来成为现代粒子物理的核心基础之一。
他在美国学术界的地位非常高,长期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教,建立了理论物理研究所,他还推动了中美科学交流,最早在1971年就回国访问,那时候中美刚刚开始接触,他是第一个回国的华裔美国科学家。
后来,他多次往返中美之间,推动中国高校发展,邀请国际顶尖科学家来中国访问,参与创办清华高等研究中心,还提出设立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发现和培养了不少科研苗子。
2003年,杨振宁回国定居清华,2015年,他正式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晚年继续参与科学研究、整理资料,还向清华捐赠了2000多件科研手稿和信件。
一直到90多岁,他几乎每天都去清华科学馆看资料,和年轻学者讨论问题,他的最后十几年,是完全扎根在中国的。
这么一个人,到了骨灰安放、遗体告别的时候,有国家出面安排,有国旗盖棺,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偏偏就有人跳出来说话了。
第一个声音是质疑他“曾入美国国籍”,这个问题其实在公开报道中早就讲清楚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下令限制中国留学生回国,尤其是像杨振宁这样有博士后背景的学者,直接被列入“高风险”名单,连签证都不给。
他曾经尝试回国未果,后来被迫加入美国国籍,根据他自己在晚年多次公开发言,他当年入籍时内心是非常不情愿的,父亲杨武之直到1973年去世前,都因这事感到遗憾。
杨振宁不是那种一走了之、就此断根的人,从1971年起他就开始推动中美之间的科研合作,帮助中国引进设备、邀请人才、组织交流。
他没有在美国做“独善其身”的科学家,而是一直把中国的科研发展放在心上,等到条件成熟,他选择了回国安家,放弃美国国籍,这一系列动作绝不是临时起意。
第二种声音,是拿他和邓稼先、钱学森对比,说他“没像人家那样立刻回国做贡献”,这种对比其实很常见,但也很不公平。
钱学森、邓稼先是搞国防科技的,他们的工作属于国家战略层面,回国是国家安全需要,而杨振宁是做基础物理的,那个年代中国科研基础薄弱,没有实验条件、没有科研团队,他回来了也没办法开展工作。
在国外,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规范场理论后来被国际物理界广泛应用,也为中国的后续科研打下理论基础,他通过培养留学生、捐赠资源、搭建平台,把国外的科研资源引入中国。
这种贡献方式和钱学森他们确实不一样,但不能说就低一等,科学有不同的路,不能只看谁在国内时间长、谁搞的项目更“硬”。
再说,邓稼先和杨振宁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关系特别深,邓稼先在信里写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意思就是两人虽然走了不同的路,但目标是一样的,真正懂科研、懂国际局势的人,从来不会用“谁更爱国”这种标签,来评判科学家的价值。
第三种声音,说“央视没有报道葬礼”,是最不靠谱的一种,实际上,从10月18日他去世的消息确认开始,新华社第一时间发了通稿,人民日报随后发布长篇纪念文章,对他的一生做了详细回顾。
央视网也有专门的悼念专题,清华大学也发布了讣告,设立了缅怀室,八宝山的葬礼规格非常高,现场盖国旗、清华领导致辞、社会公众吊唁,整个流程公开透明。
所谓“央视没报道”这个说法,是因为当天下午的电视台新闻联播没有播出现场画面,但这类非突发、非政治性事件,本来也不一定会在新闻联播中播出。
况且央视网已经发布了图文专题,代表了官方媒体的态度,这种“没上电视就不认可”的逻辑,实在太狭隘。
这几年,网络上的舆论环境越来越复杂,一些声音不是为了讨论事实,而是为了刷存在感、制造争议。
对杨振宁这样的一位科学家,晚年捐出手稿、放弃美国籍、全身心投入中国科研事业,如果连这样的科学家都要被拉出来反复审查动机,那真正愿意回来的人,还怎么安心做事?
那些质疑声音,虽然吵得凶,但经不起推敲,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的科学家都不能安稳地下葬,老百姓怎么还能相信科研是条值得走的路?
我们得时刻清楚,科学是靠时间说话的,而不是靠键盘决定的。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参考资料:
杨振宁先生生平
2025-10-18 12:36·人民日报
相关文章
如今,有部分年轻人对“玄学”是迷之热衷去寺庙刮彩票、线上转发助好运!或者佩戴点东西除了本身饰品很漂亮外,也图保健康、保平安、保暴富、保姻缘.........
2025-10-30 2
我姓王,今年62岁,退休金4500。退休那天,我老伴拉着我的手,愁眉苦脸:“老王,这点钱,往后日子可怎么过?别生个病,就把家底掏空了。”我当时心里也咯...
2025-10-30 2
辞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职位的宗馥莉,现在是宏胜集团的总裁。据宏胜集团公众号,10月29日,宏胜集团片区工作会议在杭州举行,集团总裁宗馥莉出席会议并作工作...
2025-10-30 2
文|沈言论文章由沈言论头条原创首发,请勿抄袭转10月24日上午,八宝山殡仪馆,为杨振宁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数百名清华师生、科研人员、社会各界人士,还有...
2025-10-30 1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0月29日援引路透社消息报道,美国参议院28日通过一项法案,旨在推翻美国政府针对巴西实施的关税措施。报道称,该法案以52票赞成...
2025-10-30 0
在国际关系的棋盘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在菲总统小马科斯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菲律宾接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在日前举行的第47届东盟峰会...
2025-10-30 4
“妈,您膝盖怎么又肿了?” 周末回家,女儿一句话把刘阿姨问得哑口。她上周才在小区瑜伽队里拿下“最佳树式”奖,结果第二天膝盖像塞了团棉花,蹲厕所都扶墙。...
2025-10-30 4
跑鞋统治销量榜,赤兔 8PRO 半年狂销 230 万双北京半程马拉松终点线前,跑者张力冲线后习惯性看了眼跑鞋 —— 这双李宁赤兔 8PRO 陪他从 4...
2025-10-30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