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小米坠海事故,警惕“凡事怪车企”的误区

抖音推荐 2025年10月12日 01:38 2 admin

文/喻妙泽

当福建平潭小米SU7坠海事故的悲剧传来,舆论场未等调查结论便掀起对车企的声讨浪潮。尽管有多方信息指向“车主喝醉”这一关键背景 ,仍有网友执着于“刹车失灵”的猜测,将矛头径直对准小米汽车。这种事故发生后先找车企问责的思维惯性,不仅让个体责任在舆论中隐身,更折射出网络生态中“责任转嫁”的畸形倾向。

小米坠海事故,警惕“凡事怪车企”的误区


从心理层面看,这种思维固化源于双重认知偏差。一方面是对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与误解,车企对智驾系统的宣传常模糊L2与更高阶自动驾驶的边界,让部分用户产生“系统能兜底”的错觉,事故后便自然通过“责任转移”缓解道德压力 。另一方面,“幸存者偏差”让大众对智驾系统的风险认知失衡——日常看到的多是系统成功运行的演示,却忽视极端场景下的技术局限,一旦出事便默认是车企的技术缺陷。

更值得警惕的是流量逻辑对理性判断的侵蚀。部分网友与自媒体将事故当作蹭热度的“流量密码”,无视“车主醉酒”的核心事实,编造“车辆失控”等无据猜测,上演着对逝者的“人血馒头”式消费。这种行为与车圈渐生的“饭圈化”乱象一脉相承,将技术讨论异化为情绪攻击,既干扰了正常调查进程,也加重了“凡事怪车企”的认知误区。

事实上,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本应建立在严谨调查之上。根据法律与常识,若最终证实是醉酒驾驶导致事故,驾驶员需承担全部责任;即便涉及车辆问题,也需要第三方鉴定机构通过数据核验与技术检测给出结论,而非仅凭主观臆断追责车企。将所有事故都归咎于车企,本质上是对驾驶责任的逃避,更是对“安全驾驶”这一基本准则的消解。

小米坠海事故的舆论喧嚣,应为所有人敲响警钟。智能汽车的发展需要理性的技术审视,更需要清晰的责任边界。当“找车企”成为不加思考的条件反射,不仅会让车企陷入“动辄得咎”的困境,更会让个体逐渐丧失对驾驶行为的敬畏之心。唯有回归“事实优先”的理性轨道,明确人与车的责任边界,才能在技术进步与安全出行之间找到平衡。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