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倍速打球,能把人逼疯。 ” 上周,北京业余圈出了件怪事:一个平时被虐的程序员,靠每天对墙慢挥20分钟,两周后把俱乐部高手打到换边。 视频...
2025-10-12 0
编辑:香瓜
最近,翻开外媒的网站,一股“中国能源威胁论”的火药味简直要冲出屏幕了。
《纽约时报》整版整版地分析,说中美正在为未来的能源霸权掰手腕;《外交事务》更是直白,标题就差写着“干翻中国,赢得21世纪能源战争”。
美国政府正式取消了内华达州的一个大型太阳能项目,该项目原本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光伏发电厂之一。美股光伏概念股应声大跌:Ascent Solar Technologies跌近10%,SolarEdge Technologies跌超9%,似乎预示着行业寒冬。然而,在这表象之下,一场深层次的产业革命正悄然加速。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新旧能源霸权更替的关键转折点
席卷全球的中国绿色产业革命,究竟是引领世界走向可持续未来的引擎,还是地缘政治棋盘上一枚威力惊人的新筹码?
很多人以为中国的优势就是便宜,就是规模大。这个看法,只说对了一半。
事实是,中国的领先早已不是简单的产能堆砌,而是一个集成本、技术、规模和整合度于一体,几乎水泼不进的闭环生态系统。想象一下这个链条:从最上游的硅料开始,中国控制着全球超过87%的产能。往下走到硅片制造,这个数字飙升到惊人的98%。
这意味着,全世界几乎所有光伏板最核心的“饼胚”,都出自中国之手。
再到电池片制造环节,中国的占比仍然高达九成。这还没算上风电设备,全球70%的产能也在中国。最终,全球每生产10块光伏组件,就有8块以上来自这里。国际能源署甚至预测,到2025年,中国在这些关键环节的份额可能会攀升至95%。
这是一种从矿石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统治力。
这种深度整合,直接催生了最致命的武器,成本。过去十年,中国通过疯狂的规模化生产,硬生生将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打下来90%,风电成本也随之下降了70%。通威股份甚至通过16英寸大硅片技术,将组件成本再度压低15%。
绿色能源,就这样从一种需要补贴的“奢侈品”,变成了在全世界八成地区都比化石燃料更便宜的“日用品”。
如果说成本是锋利的矛,那技术就是坚固的盾。
那种认为中国只是“低端制造”的刻板印象,早该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就在2023年,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光伏技术专利申请,都来自中国企业。在TOPCon、HJT乃至被视为终极解决方案的钙钛矿等下一代电池技术上,中国也已占据领先地位。
前不久,隆基绿能公司实验室里的一块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到了33.9%,这个数字,刷新了世界纪录。
在另一个赛道上,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故事同样在上演。比亚迪在某年上半年就卖出了超过200万辆车,其海外销量同比增长率更是达到惊人的132%。而提供“心脏”的宁德时代,一家就占据了全球近四成的动力电池市场份额。
中国不仅拥有全球约80%的锂离子电池产能,更完全掌握了成本更低、更安全的磷酸铁锂(LFP)电池技术。这个生态,正在从制造端,悄然向创新端迁移。
那么,手握如此巨大的市场份额,是否就意味着中国拥有了一件可以随意挥舞的地缘政治武器?答案可能比想象中复杂。
一件东西要成为终极武器,必须像SWIFT清算系统那样,是全球经济无法绕过的“神经中枢”,一旦切断,世界将瞬间停摆。清洁能源产品显然还没到这个级别。它的供应中断会造成巨大的“阵痛”,但并非无法弥补的“瘫痪”。
历史的教训也颇具讽刺意味。2010年,中国曾尝试限制稀土出口,结果呢?反而刺激了澳大利亚等国拼命开发新矿源,最终打破了中国的垄断。另一个“回旋镖”效应则发生在美国自己身上。特朗普政府早期对中国光伏产品加征关税,本想保护本国产业,结果却倒逼中国企业掌握了多晶硅核心技术,并一举做到了世界第一。
单边限制,在开放的全球市场里,往往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昏招。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优势在于强大的产业化和应用创新能力,而非那种别人无法复制的源头“黑科技”。一份《全球清洁技术创新指数》报告就显示,百强创新企业里,美国占了41家,而中国只有2家。这恰恰说明,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和资源投入,其他国家实现技术追赶并非不可能。
尽管如此,西方国家对能源供应链的焦虑却是真实存在的。
美国政府的政策,在政治周期的影响下反复摇摆。一边是特朗普总统推行“美国优先”能源政策,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斥之为“绿色骗局”。另一边则是大规模取消清洁能源项目。这种摇摆背后,是其薄弱的制造基础:本土硅料产能不足全球5%,硅片产能更是几乎为零。
在美国本土生产光伏组件,成本要比中国高出30%到50%,这仗怎么打?
欧洲也在努力。欧盟发布《净零工业法案》,雄心勃勃地设定了到2030年实现40%清洁技术自给自足的目标。德国图林根州等地也开始建设新的光伏工厂,试图建立独立的产业链。
但经济现实冰冷刺骨。欧洲制造的光伏板,成本比中国货高出60%,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库存。想要在短期内与中国“脱钩”,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更有趣的是中国企业的应对。面对贸易壁垒,它们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开启了全球化布局的新篇章。通过在马来西亚、沙特等地投资建厂,不仅巧妙规避了关税,还开创了“技术本地化”的新模式。产品出口,正在升级为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的输出。这让西方单纯的贸易壁垒,效果大打折扣。
要真正理解这场绿色革命,视线必须从国际博弈拉回中国国内。
中国清洁能源的迅猛发展,最根本的驱动力,其实是解决自身庞大能源需求的内部战略。这盘棋的核心,是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稳步实现脱碳转型。
打开中国的能源地图,你会看到一幅奇特的景象:“左手光伏,右手煤炭”。
2023年,中国一年新增的光伏装机容量就高达216吉瓦,这个数字是美国有史以来累计总装机量的2.5倍。然而,煤炭依然支撑着中国能源消耗的半壁江山。在2022年欧洲因俄乌冲突爆发能源危机后,中国非但没有加速淘汰煤电,反而批准了更多新的煤电项目。
这不是在“开倒车”,而是吸取了欧洲的教训。
新建煤电厂的定位,是“替补队员”。当风光发电因天气原因变得不稳定时,它们随时顶上,保障电网的安全。这种“增量替代”策略,旨在平衡绿色转型与能源安全这两个同样重要的目标。
毕竟,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已经从政策补贴,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性。当光伏成为最廉价的电力来源时,没人会拒绝它。
为了配合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中国正在疯狂建设储能设施。在宁夏,一座全球规模最大的分布式储能电站已经落成,年储电能力高达1亿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风光总装机量将达到惊人的36亿千瓦。
正如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所说:“中国的能源故事,就是全球的能源故事。”
世界面临的挑战,或许并非如何遏制一个所谓的“绿色霸主”,而是如何与这个既是“增长引擎”又是最大“试验场”的变量共存。中国每年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额高达6250亿美元,占了全球总投资的三分之一,折算下来,相当于每分钟砸进去120万美元。
这股力量的最终走向,将定义全球能源的未来。
相关文章
“0.25倍速打球,能把人逼疯。 ” 上周,北京业余圈出了件怪事:一个平时被虐的程序员,靠每天对墙慢挥20分钟,两周后把俱乐部高手打到换边。 视频...
2025-10-12 0
《蔷薇风暴》去年底一开播,里头的于时就把观众看得服服帖帖,西装革履的时候高冷禁欲,放下工作了能击剑能撸串,这种反差感简直杀疯了,演于时的这位,叫林雨申...
2025-10-12 0
“瑜伽练不出大块头? ”——先别急着下结论。 上周北京CrossFit圈子里疯传一张对比照:同一个人,六周前手臂线条平平,六周后肩中束鼓得像塞了两...
2025-10-12 1
“跳个绳就能让骨密度飙22%? 别急着下单,膝盖先投票。 ” 2023年10月,北京白领王小姐跟风打卡“智能跳绳30天挑战”,第5天髌骨软化进医院...
2025-10-12 2
昨晚11点,我刷到一条热搜:北京一位56岁的大姐,空腹晨跑半年,体检报告直接变“脂肪肝预警”。 评论区全在问,运动不是保肝吗,怎么还把肝跑废了?...
2025-10-12 1
膝盖一弯就咔咔响,体检报告上“骨质疏松”三个字红得刺眼,这才是50+最怕的——不是年纪,是突然发现自己连楼梯都征服不了。 昨晚刷手机,北京协和医院悄...
2025-10-12 1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香瓜最近,翻开外媒的网站,一股“中国能...
2025-10-12 2
1945年1月,广东新会摇铃山的风里裹着寒气,也裹着血腥气,26岁的黄美英被日军绑在木桩上,衣服被撕得破烂,浑身是没愈合的伤口,可她的背一直挺得笔直。...
2025-10-12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