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36岁才明白的事

抖音推荐 2025年10月28日 15:37 3 cc

又到了我的生日,近几年生日的时候有个惯例,总结新的一岁才明白的道理,也算是给岁月做一个礼物登记。

30岁的时候写过一篇《 三十岁才明白的事 》。

去年这一天,写过一篇35岁才明白的事,是这样的:

35岁才明白的事

36岁才明白的事

首先,可能性的缩减是件好事。

人们总赞美“跨界”,我也曾经觉得自己能做很多事,在社交网络上看到别人风生水起时心想“我也行我也上”。但任何选择都意味着牺牲其他可能性,看似无限的选择变成一种负担。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逐渐了解自己,发觉无穷多的线路是种幻觉,因为能力、天赋、兴趣等等限制,一个人能够擅长且热爱的事情并不多,于我,可能只有日复一日地坐在书桌前这一件事。

意识到人生的有限,反而带来一种久违的自由。

不必为了错误的选择和忽略的可能性感到恐惧,我面对的是一个毋需心猿意马的世界。选择变成一种积极的承诺。剩下的,只需要一种每天持续不断的,不可思议的努力。

昨天,我在旅途中重读了昆德拉的《不朽》(他后期作品里我最最最喜欢的),里面讲到有两种找到自我独特性的方式,一种是靠“增加”(我是天蝎座infj淡人比起狗更爱猫……);另一种是靠“删除”,逐渐删除掉所有表面和外来的东西,接近自己的本质。

36岁才明白的事

如果说30岁之前希望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那35岁的我,好像更享受所有其他可能性都被删除的笃定。

35岁才明白的第二件事,就是不再设想和追寻一种理想生活了。

生活很多时候不仅难以控制,甚至难以理解。在他人身上寻找一种理想生活带来的往往是嫉妒,以及随之而来的痛苦。人对生活所能做的唯一确定性的尝试,只有感受,感受生活如何作用于自己,再以感受为泥砂,搭建内心的码头。

和船不一样的是,码头是不会沉没的。就像野心和欲望会被消磨被打击,但是你用感受搭建起的那个有伤痕的自我只会一直生长。

现在,我对于远航寻找美好生活的彼岸已经没有兴趣。

我只想做一个不会沉没的人。

36岁才明白的事

过了非常充实、稳定和自知的36岁,过于充实,乃至于没有什么时间去回溯自己这一年的成长。

直到前段时间,我在做我播客“一寸”的张爱玲系列案头工作时,读到张爱玲给朋友的信,形容《小团圆 》的女主角九莉(就是爱玲)自己的性格:

高度的压力、极度的孤独和自我中心(self- centered)。

——我心里一震:这不就是我吗?

36岁才明白的事

这三个特点在我前三十五年的人生里,一直是我以为需要克服的缺陷,需要扭转的性格。到了今年,我发现它们没有消失,却变成变成了足以让我自傲的特点,

高度的压力

我从六岁多、七岁开始工作,从那时候开始,记忆里我就没有一天是完全轻松,彻底无忧无虑的,总显得比其他孩子更忧心忡忡。

如此生活三十年,总是背负着写作任务,大学时候因为巨大的压力暴饮暴食,二十多岁经常觉得喘不过气,在拖延和自厌中摇摆。

直到三十岁之后,尤其是今年,不仅战胜了拖延症,而且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几乎保持了全年不知疲惫的工作。

多年以来的高度压力终于变成了一种内驱力、一种生机勃勃的表达欲。

就像海明威形容他心目中的勇气,是“ 在重压之下依然保持优雅”

36岁才明白的事

极度的孤独

我很小的时候,就对人和人的关系有一种悲观的预设:任何人的陪伴都只有一段,走散了才是常态。

所以我对任何需要维系的关系都看得很淡:察觉到对方的冷淡,我首先拒人千里;对方要离开也绝不挽留。

它把我从人际关系的负担中解脱,但带来的孤独感也是巨大的,贯穿我整个青春。

到今年,我改变了自己的个性,克制过剩的自我意识,一旦看到好的创作者、有意思的人,就立刻表示欣赏,无论是公开表达还是私下想办法认识。

表达喜欢就是向宇宙下单。

今年,我开始做播客,就像是从开间搬进了一个带客厅的屋子,可以邀请自己欣赏的学者和创作者来聊天,进行一场认真地、专注地、没有片儿汤话和虚伪寒暄的交流,而我是客厅的主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每个人都比我想象中更孤独,更渴望交流,渴望建立连接。

虽然我依然坚持我小时候的看法——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但我不会再仅仅因为孤独,就去依附任何稍微对我有关注、回应和认可的人。

孤独造成的真空,能够填补的,我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填补;不能填补的,我需要自己承受。

自我中心

对我来说, “自我中心self-centered” 首先意味着不接受被安排、被决定、被推送的生活。

生活中所有事情必须是我选择 且喜欢的,从每天工作时间、工作用的纸笔、香氛的味道,到每天听的歌、看的电影,再到每天看的信息。

——我厌恶算法,认为那是强硬地往我大脑里塞不是我选择的信息,所以几乎不再刷手机了。

今年开始,我开始练习着这样的生活,一个完全由个人审美、喜好和价值判断构建起来的生活,哪怕一天什么都没干,也完全没有浪费时间的自厌。

自我中心还意味着不在于别人的看法。

“不在乎他人的评价”,这话我说了很多遍,但直到今年,我才感觉自己真的做到了。

前段时间,一个记者问我:大家认为你名不副实写得不好,你怎么看?

我很仔细地拷问了一下内心,发现没有任何看法。因为我对自己比他人对我更苛刻,痛苦和自我怀疑,不能是别人带来的,只能是我自己施加的。

他人对你的看法永远是片面又矛盾的,充满了他人的自我投射,这些碎片无法丈量你鲜活的自我,不值得浪费一秒钟。所以我已经不去关注任何外界的评价,无论是批评还是赞美。

“self-centered”对我来说还有另一层含义。

今年年初有人问我,人生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我想了半天,说我人生一直以来的挑战是一样的,那就是: 我能否完全相信我自己?

从小到大,为我提建议指方向的人太多,大多都是充满了善意和保护欲,所以我也自然而然地让渡了一部分判断。毕竟, 让他人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是轻松的。

但是这几年,我内心有个越来越强烈的渴望,想要完全相信我自己,不去寻求他人的建议,完全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怎么做,要达成什么目标。

所以今年我做了很多别人看起来“性价比不高”的工作,比如每篇播客都写一万多字的逐字稿,需要花一周时间准备,但我自己非常坚定地知道只能这样工作。

当我试图完全相信我自己的时候,我发现眼前没有迷雾,没有岔路口,而是一条笔直的大道。陪你走完那段路的是一个金光灿灿的自己——

“那个人爱你,想要你赢、蓬勃、快乐。”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