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朋友圈晒旅行照片,可能你只花了1元钱!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2日 00:36 2 cc


朋友圈晒旅行照片,可能你只花了1元钱!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朋友圈晒旅行照片,可能你只花了1元钱!

一个个精致的九宫格,一段段精彩的视频,加上精准的海外定位——这些看似高大上的朋友圈旅行分享,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仅需几元钱的虚假生意。


今年国庆假期,一种名为"假装旅行"的生意在网络上悄然走红。据扬子晚报记者姜天圣《你羡慕的"出国旅游"可能只花了1元!》报道,只需花费0.8元就能购买800张"高质量朋友圈吃喝玩乐实况图片",而代发一条带海外定位的朋友圈,最低仅需9.9元。


朋友圈晒旅行照片,可能你只花了1元钱!

这些服务的卖家声称可以提供从文案、图片到精确定位的"一条龙"服务,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在朋友圈"环游世界"。



低价"环游世界",虚假旅行产业链成熟


"假装旅行"服务在今年国庆假期迎来订单高峰期。记者调查发现,这类服务的定价体系相当完善,从基础定位到高端定制,明码标价,应有尽有。


据大江新闻记者万礼《"假装旅行"的生意还是"收摊"吧》报道,单个定位的收费在8-50元左右,实况照片每张3-20元不等,视频价格则更为昂贵。这些照片大多支持买断,以避免与他人"撞图"。


朋友圈晒旅行照片,可能你只花了1元钱!

部分卖家还推出了假期特惠套餐,有卖家提供60元包天服务,一天内不限定位及照片数量。这种服务因其"高性价比"而备受追捧,有卖家透露,平日一天就能接十几二十单,国庆期间需求更是旺盛。


高端定制服务则面向对"真实性"要求更高的客户,有卖家提供"实景代拍代发"一条龙服务,报价为6张图/100元。购买后卖家会亲自上号,前往买家指定的地点拍摄发布,在24小时内完成。这类服务一般由海外留学生提供。



从素材贩卖到账号代登,灰色产业链条成熟


这门特殊生意的提供者主要分为两类:在当地留学的学生和职业卖家团队。


留学生是这门生意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他们手握大量当地风景的"库存预制照",在当地打卡定位代发朋友圈并不费力。社交平台上,不少留学生会公布自己的常住城市和近期旅游路线,方便提前了解买家需求并酌情加价代拍。


朋友圈晒旅行照片,可能你只花了1元钱!

职业卖家则呈现出更加组织化的运作模式,这些卖家可能由多个层级构成,有人负责对接客户,有人负责收集照片资源。他们一般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可覆盖全球的定位打卡。


有些卖家甚至直接售卖定位软件,用户可以自行选择虚拟定位。还有卖家用AI生成图片、修改器改定位到国外发布,可谓鱼龙混杂。一位体验过虚拟定位软件的记者表示,操作并不复杂,大约三五分钟就可以发布一条兼具定位和实况照片的朋友圈。



消费者心理:社交焦虑与身份认同的博弈


"假装旅行"服务的兴起,背后是现代社会中的身份焦虑与社交压力。


据大江新闻记者万礼《"假装旅行"的生意还是"收摊"吧》分析,在社交平台主导的"展示型生活"中,旅行逐渐从"体验过程"异化为"炫耀资本"。有人因假期加班无法出行,却怕被朋友圈的"旅行浪潮"淹没,选择花钱买定位买照片;有人明知自己经济条件不允许远途旅行,却为了所谓的"面子",硬要营造"说走就走"的假象。


朋友圈晒旅行照片,可能你只花了1元钱!

有分析认为,在快节奏生活中,多数人受时间、经济条件限制无法频繁出游,但社交平台中"他人的旅行分享"形成了隐性的"社交压力"。而"假装旅行"服务恰好填补了这一需求缺口,以低成本满足消费者"拥有旅行符号"的心理诉求。


他们看重的不是旅途中的风土人情、内心感悟,而是他人点赞和评论带来的短暂满足感。可这种建立在谎言之上的"风光"终究是一戳就破的泡沫,一旦被熟人识破,不仅换不来羡慕,反而会落得"打肿脸充胖子"的尴尬境地。



潜在风险:信息安全与社交信任的双重危机


尽管"假装旅行"服务看似"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其背后隐藏着多重风险。


信息安全风险最为突出。由于代发一般通过登录买家账号的方式实现,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盗号、封号、信息泄露等风险。北京安杰世泽(南京)律师事务所康翔律师指出,把自己的微信账号交给他人,这种行为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除了容易泄露自己及亲朋好友隐私信息外,如果代上人利用号主微信进行电诈等违法活动,号主会受到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号主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朋友圈晒旅行照片,可能你只花了1元钱!

版权争议是另一个潜在问题。由于部分照片来源不明,难免涉及版权争议。多位卖家表示不方便透露照片来源,还有一些卖家则坦言是"买的"。记者注意到,部分卖家主页长期挂着收图需求,报价在1-8元/张。


最深远的影响可能在于对社交信任生态的破坏,大量虚假旅行内容充斥网络,会模糊真实与虚假的边界,让社交平台沦为"攀比竞技场",原本用于分享生活、增进情感的空间,逐渐被功利和虚伪侵蚀。



理性思考:打破"精致"迷思,拥抱真实生活


面对日益火爆的"假装旅行"现象,有必要进行一番理性思考。


从消费者角度看,购买这类服务本质上是用金钱换取社交资本,但其回报却是虚幻的。这种建立在谎言之上的"风光"终究是一戳就破的泡沫,一旦被熟人识破,不仅换不来羡慕,反而会落得"打肿脸充胖子"的尴尬境地。为了维持完美的"前台"形象,人们不得不持续投入时间、金钱,甚至冒着账号被盗、信息泄露的风险。


朋友圈晒旅行照片,可能你只花了1元钱!

从社会价值角度看,真正的社交价值从不在于虚假的表演,而在于真实的共鸣。旅行的意义从来不在"远方"的标签,而在当下的体验。未必只有跨越千里才算旅行,城市周边的公园漫步、乡村田野的踏青寻趣、家门口的烟火探访,只要能让人放松身心、感受美好,都是值得珍藏的旅程。


即便因种种原因无法出行,坦然分享自己的日常:加班时的专注、居家时的惬意、陪伴家人的温馨,也远比虚假的旅行定位更显真实可爱。有消费者权益保护人士提醒,对于明显低于正常市场价格的服务,消费者一定要擦亮双眼仔细辨别的建议,选择更安全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生活。


朋友圈晒旅行照片,可能你只花了1元钱!

阿喆锐评:花几元钱"环游世界",看似精明实惠,实则是用真实换虚幻。当我们忙着经营朋友圈里的"诗和远方",却可能错过了身边真实的美好。生活不是演给别人看的戏,而是自己过的日子。那些精心修饰的九宫格,永远比不上一次哪怕狼狈却真实的旅行体验。记住:真正的优越感,从不来自于别人的点赞,而源于内心的丰盈与满足。


你身边有人购买过"假装旅行"服务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

扬子晚报《你羡慕的"出国旅游"可能只花了1元!》 作者:姜天圣

大江新闻《"假装旅行"的生意还是"收摊"吧》 作者:万礼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