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能走进新闻,有些人能让一项运动不一样。北京夏天,跳水池边总有她的身影,没有她,领奖台上少了一种笃定。在国家队,选择意味着责任。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
2025-10-20 0
十月的北京,秋意渐浓,丰富胡同里一处不起眼的院落,却成了 2025 年北京 “追秋” 的顶流之地 —— 这就是老舍纪念馆,人们更愿称它为 “丹柿小院”。宽仅 3 米的胡同口,刚拐进去,两棵挂满橙红果实的柿子树便撞入眼帘,果实像无数盏小灯笼,沉甸甸地压弯枝桠,垂到灰瓦屋顶之上。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柿叶,在青石板地上洒下斑驳光影,每一缕光影里,都透着老北京秋日独有的温柔与诗意。
每天清晨,这里便排起长队,举着相机的游客、带着孩子的家长、喜爱文学的读者,都想走进小院,亲眼看看这满树柿红。“早上 8 点就来排队,就为拍一张柿子配灰墙的画面,这可是北京秋天最有味道的景色!” 来自江苏的游客李姑娘说,她特意提前查了攻略,知道上午 10 点的阳光最适合拍照,为此特意调整了行程。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小院每天限流 400 人,高峰期时,游客得等上半小时才能入院,即便如此,也挡不住人们 “追秋” 的热情。
一、丹柿小院的秋日盛景:光影里的 “柿子盛宴”
丹柿小院的秋日,美在 “光影”。上午 10 点,阳光斜斜地照进小院,穿过柿树的枝叶,落在橙红的果实上。此时的柿子,红得透亮,像被染上了一层蜜色,轻轻一碰仿佛就能滴出甜汁;灰瓦白墙作为背景,衬得柿子愈发鲜艳,随手一拍都是能刷爆朋友圈的 “大片”。有摄影爱好者扛着长焦镜头,在院角蹲守,只为捕捉阳光穿过果实的瞬间 —— 那一瞬间,柿子仿佛成了透明的,能看清果肉里的纹路,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逆光拍摄时,柿子又换了一副模样。橙红的果实被镀上一层金边,边缘泛着柔和的光晕,连带着柿叶也成了金色,整个小院仿佛被笼罩在温暖的光里。“最近我的朋友圈被自家柿子刷屏了,游客拍的照片比我们工作人员拍的还好看!” 纪念馆的王老师笑着说,每到这个季节,她都会收到很多游客发来的照片,大家用不同角度记录着小院的秋,每一张都有独特的韵味。
运气好的游客,还能尝到 “树熟儿” 柿子。纪念馆工作人员会在果实熟透时,小心翼翼地摘下几颗,分给幸运的游客。“皮薄得一捏就破,咬一口,甜汁直往嘴里流,还没核,吃完嘴里满是柿子的清香。” 上海游客张先生说,他还是第一次吃到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柿子,这味道让他想起了小时候外婆家的果园,“这不仅是味道,更是一种情怀。”
二、老舍的 “选树哲学”:不种石榴偏种柿的深意
这两棵柿子树,并非小院原本就有,而是老舍先生特意栽种的。1953 年,老舍从西山林场移植来两棵河南 “火晶柿子” 苗,彼时的树苗才拇指粗细,瘦弱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老舍却格外上心,每天都会去院子里看看,给树苗浇水、松土,像照顾孩子一样照料它们。不到十年时间,两棵树苗就长到了海碗粗,枝繁叶茂,开始挂果,从此,“丹柿小院” 的名字便流传开来。
老北京四合院种树,有诸多讲究,“桑松柏梨槐” 是绝对碰不得的 ——“桑” 谐音 “丧”,“松”“柏” 多用于墓地,“梨” 谐音 “离”,“槐” 则被认为 “招鬼”,这些树都被视作不吉利。而石榴树因 “多子多福” 的寓意,成了四合院的 “常客”,几乎家家户户都爱种。可老舍却偏不随俗,选择了柿子树,这背后藏着他务实又浪漫的生活哲学。
从实用角度讲,柿子树树干高大,枝叶都生长在屋顶之上,不会占据小院太多空间。老舍喜爱侍弄花草,小院里还种着月季、菊花,柿子树不遮挡阳光,正好给这些花草留出了生长的地方。“先生写作累了,就会到院子里浇浇花、看看柿子树,院子虽小,却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每一处都透着生活的气息。” 老舍的女儿舒济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父亲对这两棵柿子树格外偏爱,连出差时都会叮嘱家人帮忙照料。
从寓意来讲,“柿” 谐音 “事事如意”,这比石榴 “多子多福” 的寓意,更合老舍 “求平安、盼顺遂” 的心思。他曾在文章中写道:“我只求家人平安,日子安稳,能安安静静地写点东西,就够了。” 在那个动荡过后的年代,老舍渴望的是简单而安稳的生活,柿子树的寓意,正是他对生活的期许。
不仅如此,老舍还曾跟编辑细数柿子树的 “七绝”:长寿(柿子树寿命长,可活百年)、多荫(枝叶茂密,夏天能遮阴)、无鸟巢(柿子树汁液有特殊气味,鸟儿不爱筑巢,省去了打扫鸟粪的麻烦)、少虫蛀(柿子树抗虫性强,不用频繁打药)、霜叶可玩(秋天霜后,柿叶变红,好看又能做书签)、果实可吃(柿子香甜可口,能当水果也能做柿饼)、落叶能写字(柿叶晒干后,背面光滑,可用来写字)。连农民用柿皮做干粮的细节,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足见他对柿子树的喜爱之深。
三、红柿子里的文学魂:小院藏着半部老舍传
这满院柿红,见证了老舍创作生涯中最高产的 16 年。1950 年,老舍用一百匹白布(折合当时的稿费)买下了这处小院,从此在这里扎根。《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经典作品,全是在柿树旁的书房里写就的。
据老舍的家人回忆,他写作时有个习惯:每写几百字,就会起身走到院子里,看看柿子树,浇浇花草,有时会对着柿子树发呆,仿佛在与树交流。这两棵柿子树,成了他的 “灵感搭档”。写《龙须沟》时,他曾对着柿子树念叨:“老百姓的日子,就该像这柿子一样,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写《茶馆》时,他看着满树柿子,感叹道:“人生就像这柿子,有青涩的时候,也有成熟的时候,甜酸都得尝一尝。”
每到秋天柿子成熟时,老舍还有个老规矩 ——“送树熟儿”。他会挑选最红、最甜的柿子,装在竹篮里,挨家送给胡同里的街坊邻居,还有臧克家、曹禺等好友。有一次,臧克家收到老舍送来的柿子,舍不得吃,摆在书房的盘子里当工艺品,每天看着都觉得开心。后来,臧克家在文章中写道:“老舍的柿子,甜的不仅是嘴,更是心。他的为人,就像这柿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觉得温暖。”
如今,柿子树依旧年年结果,小院却多了一层特殊的意义。游客们走进小院,会在柿树下轻声朗读《想北平》里的句子:“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会在展柜前驻足,看着老舍先生的手稿 —— 那些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他修改的痕迹,仿佛能看到他伏案写作的身影。红柿子,成了连接文学与生活的纽带,让人们在欣赏秋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老舍先生的文学情怀与生活态度。
四、追秋攻略:走进丹柿小院的 “正确打开方式”
想要好好感受丹柿小院的秋,这些 “攻略” 不能少:
1. 最佳观赏时间
每年 10 月中旬到 11 月初,是柿子成熟的最佳时期,此时的柿子满树通红,光影效果也最好。每天上午 10 点和下午 4 点,是拍摄的黄金时段 —— 上午阳光斜照,柿子红得透亮;下午逆光拍摄,果实镶金边,各有各的美。
2. 入院须知
小院每天限流 400 人,建议提前在 “老舍纪念馆” 官方公众号上预约,避免现场排队等待。开放时间为 9:00-16:30(16:00 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入馆后,需保持安静,尊重馆内规定,不随意触摸展品,不攀爬柿子树。
3. 周边玩法
丹柿小院位于东城区丰富胡同,周边有很多值得一逛的地方。胡同里有不少老北京特色的小店,能买到柿子形状的文创产品、老北京小吃;步行 10 分钟就能到王府井步行街,逛完小院后,还能去感受北京的繁华;喜欢文学的游客,还可以去附近的中国现代文学馆,进一步了解老舍及其他作家的作品。
4. 小贴士
如果想拍到 “无人的小院”,可以选择工作日上午 9 点刚开馆时前往,此时游客较少,能更从容地拍照;携带相机时,建议带长焦镜头,方便捕捉柿子的细节;秋天的北京早晚温差大,建议穿件薄外套,避免着凉。
某个周末的下午,来自西安的大学生小林,在柿树下静静坐着。她刚读完《茶馆》,手里捧着一本老舍散文集,面前放着一杯热茶。阳光透过柿叶,落在书页上,她抬头看着满树柿子,轻声念道:“北平的秋,果然像先生写的那样,是天堂啊。” 不远处,有游客在拍照,有孩子在树下追逐光影,笑声与快门声交织在一起,与满树柿红构成了一幅温暖的画面。夕阳渐渐西沉,胡同里的灯笼渐次亮起,橘黄色的灯光与橙红的柿子相映,整个小院,都浸在老北京秋日的温柔里。
相关文章
有些人能走进新闻,有些人能让一项运动不一样。北京夏天,跳水池边总有她的身影,没有她,领奖台上少了一种笃定。在国家队,选择意味着责任。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
2025-10-20 0
每天蹲五分钟,大脑年轻五岁,膝盖还能再扛十年,这买卖谁不心动? 《运动医学与科学》把五十到七十五岁的人分成两组,一组每天真蹲,一组每天假蹲,六个月后真...
2025-10-20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成都熊猫基地旅游攻略路线,以及成都熊猫基地旅游攻略路线在哪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成都大熊猫基...
2025-10-20 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2022的旅游资讯,以及旅游资讯最新头条”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2022年国内旅游行业现状:旅游...
2025-10-20 0
《创:战神》刚在内地上映,我怀着对科幻IP的一丝期待走进影院,结果全程坐如针毡。这部号称好莱坞大制作的续作,完全复刻了当年《创:战纪》给我的煎熬感,看...
2025-10-20 0
最近“一直没明白为什么微信能取代QQ”的话题炸上热搜,1800多万阅读量,一万多条讨论,年轻人吐槽微信“偏中老年”的声音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刷到那些吐...
2025-10-20 3
提到退休年龄,不少人都以为得等到统一规定的岁数才能办手续。但2025年起,随着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落地,中央明确退休年龄不再“一刀切”,除了弹性选择退休...
2025-10-19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