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中国还会不会出现第2个毛泽东?外国专家:天才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排行榜 2025年09月03日 17:31 4 cc


中国还会不会出现第2个毛泽东?外国专家是这么说的:“伟人就像夜空里最亮的那颗流星,你能看见它划过,却很难预测下一颗何时出现。”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中国有机会再出现一个毛泽东吗?


中国还会不会出现第2个毛泽东?外国专家:天才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18岁那年,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大山去长沙读书,还是个地道的“土包子”。


然而,仅仅过了5年,毛泽东就完成了一场惊人的蜕变,从一个“土包子”变成了见识不凡的“奇男子”。


毛泽东的成长速度为什么能这么快?关键在于他独特的“三读”修炼法——“读哲、读史、读报”。


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在哲学上下了大功夫。他把老师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工工整整地抄了一遍,还写了厚厚的十几本课堂笔记,叫《讲堂录》。


这种哲学训练,让他形成了系统思考的能力,看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对”或“错”,避免了普通人常犯的片面性错误。


19岁那年,毛泽东写了一篇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他的国文老师读后,大为惊叹,写下这样的评语:“看了你写的文章,自成一家风格,将来必成大器!”


这位老师还送给他一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这成了毛泽东学习历史的启蒙书。


毛泽东读历史可不是随便翻翻。他带着问题去钻研,读到不熟悉的地名,就对照着地图和《读史方舆纪要》这类地理书,把当地的山川地形、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事都整理出来。


中国还会不会出现第2个毛泽东?外国专家:天才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这种训练,让他脑子里慢慢构建起一个立体的中国地理和历史模型。


读报,更是被他搞成了“情报分析”。当兵时,军饷大部分买报纸;上学时,开销最大的也是报纸。


毛泽东读报的方法,简直像一套完整的情报分析系统。他读报分四步走:先浏览信息,再汇总整理,接着挖掘有价值的情报,最后进行分析预测。


这本事关键时刻救了红军。1935年长征最艰难时,他就是从一张破旧的《山西日报》上,“挖”出了陕北有红军根据地的消息,这才带领红军找到了落脚点。


毛泽东的横空出世,需要三方面的历史条件配合:


第一是巨大的人口基数。当时的中国大约有4亿人口,世界第一,这大大增加了诞生非凡人物的可能性。


第二是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滋养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伟人成长的根基。


中国还会不会出现第2个毛泽东?外国专家:天才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第三是人民具备特殊的素质。中国人民有追求“大一统”的心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以及集体主义精神,这样的人民能够理解伟人的理想,并愿意一起为之奋斗。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了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打破旧世界的革命家,而是需要建设新时代的领路人。


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每个时代都会诞生属于自己时代的英雄人物。但是,想要在完全不同的土壤里,重新长出和过去一模一样的参天大树,这不符合历史的逻辑。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