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2200万追捧的模块化手机,谷歌烧钱3年,为何"死"在了规模经济上

排行榜 2025年10月10日 18:35 1 cc

你还记得那种兴冲冲地买了一件新电器,结果没用多久某个小零件坏了,整台机器就报废的糟心体验吗?那种感觉,就像是花了大价钱买了一辆车,轮胎瘪了,却被告知得把整辆车都扔掉。

手机,作为我们当下最离不开的设备,其实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电池不耐用了?屏幕碎了?主板出了毛病?很多时候,修的钱赶上买新的了,于是只好换一台。

2200万追捧的模块化手机,谷歌烧钱3年,为何"死"在了规模经济上

正是在这种“资源浪费”、“不环保”的背景下,一个天才的想法在2013年悄然萌芽。荷兰设计师Dave Hakkens,这哥们儿当时估计也受够了手机坏了就得扔的痛苦,他提出了一个叫“Phone Blocks”的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把手机设计成积木块一样,处理器一个模块、摄像头一个模块、电池一个模块……想换哪个就换哪个,坏哪个修哪个。他拍了一个概念视频,结果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2200万次点击,这在当年可是个天文数字!大家都在想:“哇塞,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未来手机!我的手机,我做主!”

这股热潮有多猛?连谷歌这样的大厂都被吸引了,他们迅速启动了Project Ara项目,卯足了劲儿要将这个“乐高手机”的梦想变成现实。当时谷歌还放出豪言壮语,要推出50美元的基础款手机。想象一下,那会儿智能手机还挺贵的,50美元就能买到一台可以“无限升级”的手机,简直是天方夜谭,但也正因如此,它才显得格外诱人。

2200万追捧的模块化手机,谷歌烧钱3年,为何"死"在了规模经济上

可世事难料,仅仅三年后,也就是2016年,谷歌的Project Ara项目就悄无声息地被砍掉了。怎么回事?技术实现不了吗?

说实话,还真不是技术的问题。要说把各种模块拼起来,技术上真没那么难。核心问题,其实出在了“钱”上,更准确地说,是和整个手机行业的“生存法则”杠上了。

咱们先从一个最直观的例子说起:手机为什么能做得又薄又快又便宜?

你可能平时没注意过,但现在任何一款主流手机,你拆开来看看,里面简直就是一门“艺术”!芯片和内存恨不得是焊死在一起的,为的就是让数据跑得更快,减少延迟。屏幕和触控层是紧紧贴合的,这样才能做到极致的薄。电池恨不得是扁平化地塞进每一个角落,尽可能地扩大容量。

这可不是设计师心血来潮随便搞的,而是无数工程师经过无数次计算和实验后,在性能、体积、散热和成本之间找到的那个“最优解”。这种高度集成的设计,让手机厂商可以通过巨大的出货量来分摊成本。

2200万追捧的模块化手机,谷歌烧钱3年,为何"死"在了规模经济上

就像苹果,一年卖出去几亿台iPhone,虽然每台手机的硬件成本可能占售价的一小半,但靠着这个量,它就能把各种零部件的采购成本压到最低。小米不也是这样吗?成本1400的旗舰机,敢卖1999,靠的就是走量,靠的就是规模效应。

而模块化手机它走的恰恰是反方向的路。为了让你能随时拆卸,每个模块都得有自己的“外壳”,有自己的“接口”。原本零点几毫米的缝隙,一下就得扩大到3-5毫米。这就像是你本来可以在一个房间里住得舒舒服服,结果为了方便随时“拆迁”,你非要把房间隔成好几个独立的集装箱,每个箱子还都得有自己的门和锁。结果呢?

一来体积变大、性能打折:处理器不能直接焊主板上,得加个插槽、卡扣,这无形中就增加了信号传输的距离,影响了速度。摄像头为了方便拆卸,也得牺牲一部分光路优化,成像效果自然受影响。

二来软件适配噩梦:现在的手机,一套硬件对应一套系统,软件团队只需要针对这一套硬件做优化。模块化手机呢?它得能适配各种各样的模块组合!这就像你买电脑,结果系统里要预装几百个不同型号显卡的驱动,想想都头大,不仅占空间、拖速度,而且后期维护起来简直是灾难。

这些问题最终都指向了一个要命的死穴:成本失控。

2200万追捧的模块化手机,谷歌烧钱3年,为何"死"在了规模经济上

谷歌当初承诺的50美元基础款,结果光是框架、接口这些“骨架”成本就已经超过了50美元。单个模块的生产成本,更是比集成方案高出30%到50%。你敢相信吗?最终原型机成本直接飙到了200美元!这还没算上后续研发、软件适配的巨大投入。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规模经济”这个词了。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很好理解:就是“生产得越多,单个产品的成本就越低”。

你开一家面包店,只做100个面包和做10000个面包,虽然前期都要买烤箱、请工人,但分摊到每个面包上的烤箱成本、人工成本,显然是做10000个面包更划算。

手机行业更是如此。一条手机生产线动辄几千万的投入,如果像苹果一年能卖几亿台,那摊到每台手机上的固定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200万追捧的模块化手机,谷歌烧钱3年,为何"死"在了规模经济上

但模块化手机它最核心的卖点就是“自由组合”,可这意味着厂商无法预测用户会买什么。我生产10万个高端摄像头模块,结果只卖出去几千个,那剩下的9万多个库存,就是白花花的成本!

再举个采购的例子,苹果去三星那里采购屏幕,底气十足地说:“我要一亿块屏幕!”三星肯定给它最优惠的价格,比如单价80美元。可Project Ara去采购的时候,只能含糊其辞地说:“嗯……我们可能需要50万块吧,具体规格还没定。”你觉得三星会给它什么价格?恐怕得是150美元起步了!这就是“量大管饱”的道理。

谷歌也曾尝试过用3D打印来解决模块化生产的问题,想着小批量生产总可以吧?结果发现,传统注塑开模,一旦模具做好,每个零件几块钱,一小时能出几千个。而3D打印一个模块,成本20-30元,还得花好几个小时。根本没法比!

到了2016年Project Ara发布会的时候,他们已经彻底“投降”了:处理器、屏幕这些核心部件全部焊死,能换的只剩下摄像头、扬声器这些“外围”模块了。说白了,它已经退化成了一款带点扩展接口的普通手机,离最初的梦想十万八千里。

2200万追捧的模块化手机,谷歌烧钱3年,为何"死"在了规模经济上

更致命的是,整个供应链体系对模块化手机的冷漠。苹果之所以能有777家全球供应商心甘情愿地合作,靠的是每年稳定上亿台的巨额订单。三星每年卖OLED屏给苹果,就能赚80亿美元,这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可谷歌给供应商的承诺是什么?“2017年可能卖几百万台,如果卖不出去,损失自担。”开发一个模块化摄像头,需要几千万的研发费用,还得适配各种处理器和系统,这种风险谁敢冒?

最终,只有东芝、森海塞尔这样的小公司零星参与,它们提供的模块,性能平庸、价格却高得离谱。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就形成了:“销量少→模块差→更没人买→销量更少……” 模块化手机的死亡螺旋,就这样开始转动了。

到了今天,你偶尔还能听到“模块化手机”的说法,但那早已不是当年的味道了。比如Fairphone 6,号称“模块化”,可你除了能换一块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电池,或者一块规格一样的屏幕,还能干啥呢?处理器买来是什么样,五年后它还是什么样。HMD那些所谓的“模块化”,本质上不过是能磁吸上去的手机壳配件,就是手机周边生意,跟真正的“自由组装”差得远了。

2200万追捧的模块化手机,谷歌烧钱3年,为何"死"在了规模经济上

甚至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这些所谓的“模块化”,不过是把一台完整的手机拆分成一个“丐版”,然后以“升级”的名义,让你一步步地把钱花回去,本质上就是变相加价。

2023年,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2.71亿部,前五大巨头占据了80.8%的份额。它们靠着极致的集成设计,在每一毫米空间里榨取性能。靠着巨大的规模经济,把成本压到最低。这活生生地告诉我们一个商业真理: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从来不是那个“自由组装”的权利,而是更便宜、更好用、更省心的产品。

所以,模块化手机这场长达十二年的浪漫主义科技梦,最终还是在现实的“铜墙铁壁”面前,碎了一地。它告诉我们,再美好的愿景,一旦和经济规律、市场法则对着干,最终都难逃被碾压的命运。这是一堂昂贵但深刻的商业课。

2200万追捧的模块化手机,谷歌烧钱3年,为何"死"在了规模经济上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