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阑人静时,总爱在书桌前摊开一张白纸,笔尖悬在半空许久,却落不下一个完整的句子。夜半偶尔的月光会偷偷进来,在纸上投下一片清辉,像极了心里那些说不清道不...
2025-10-16 0
如今不管是上班拿工资的,还是自己做点小生意的,总觉得经济没以前那种冲劲了,手里的钱不敢随便花,找工作也没那么容易,就算看到AI、生物科技这些新技术天天上新闻,也没觉得它们真的拉着咱们的日子变好。
就在这节骨眼上,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2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给了三个老头——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理由是他们把“创新怎么真刀真枪带动经济增长”这事给讲明白了。
创新不是“一锤子买卖”,得有能养它的“土壤”,这里面最懂历史的是莫基尔,他一辈子都在研究“为啥有些国家能一直创新,有些就不行”。
他最核心的观点,可能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创新从来不是靠某个天才突然搞出个发明,也不是靠砸钱买设备建工厂,关键是得有能让创新“活下来、长起来”的环境,说白了就是“知识生态”。
他把咱们用来创新的知识分成了两种,特别好懂,一种是“知道为啥行”的知识,比如咱们知道电是怎么产生的、疫苗为啥能防病,这是原理层面的,叫“命题性知识”,另一种是“知道咋做”的知识,比如怎么造出发电机这是技术层面的,叫“操作性知识”。
他说这俩得凑一块儿才管用,光有技术没原理,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你能照着图纸造个机器,但机器坏了咋修、怎么造得更好,你都不知道,这创新就是一次性的,反过来,光懂原理不会做,那就是纸上谈兵,啥实际用处也没有。
而且他还发现,真正能让创新持续的,是那种“能让知识随便转、随便聊”的环境。
比如以前欧洲搞启蒙运动那阵,大家能自由讨论学问,还办了很多学术期刊、成立了科学社团,不管是教授还是工匠,都能凑一块儿交流想法。
这种环境下,原理和技术才能不断碰出火花,工业革命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这种环境养出来的。
他还专门反驳了一种说法,就是“抵制新技术是傻事”(也就是所谓的“卢德谬误”),说其实真正的问题不是新技术不好,而是如果没有好的环境,大家怕新技术砸了自己的饭碗,才会抵制。
所以他的结论特明确:想靠创新拉动增长,先别着急砸钱,得先把知识环境搭好——让大家能轻松学知识、能自由聊知识、能放心用知识,这才是根本。
创新让经济“转起来”靠的是“新的淘汰旧的”,如果说莫基尔回答了“创新需要啥环境”,那阿吉翁和豪伊特这俩人,就回答了“创新怎么真的让经济增长”。
以前有个说法,说技术进步是“天上掉下来的”,比如突然就有了电脑、突然就有了互联网,经济跟着就涨了,这叫“外生变量”。
但这俩人不认同,他们用数学模型把事情说透了:经济增长不是天上掉的,是创新自己“生”出来的,而且是个“新的淘汰旧的”的循环过程,这就是他们说的“创造性破坏”。
这里面的逻辑其实很实在,要是一家公司搞出了新东西,比如更好用的手机,它肯定能赚不少钱,甚至能垄断一段时间,这份“垄断利润”就是它愿意花钱搞研发的动力。
但好景不长,很快就会有别的公司搞出更好的手机,把它的市场抢了,旧的垄断没了,新的垄断又起来了,然后再被更新的打破——就这么循环下去,经济就在这个“创新—垄断—破坏—再创新”的过程里一点点涨。
“竞争”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他俩把这叫“倒U型关系”,要是完全没竞争,一家公司垄断到底,它就懒得再搞创新了,反正躺着也能赚钱。。要是竞争太激烈,大家刚搞出点新东西,就被别人模仿,根本赚不到钱,那谁还愿意花心思研发?
所以这里面得有个平衡,既让创新的人能拿到好处,又不让他们一直垄断,这样创新的动力才不会断。
这俩人的研究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把以前挺虚的“创新驱动增长”变成了能算、能分析的实在东西,让大家明白,经济增长不是瞎逛,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藏在“新的淘汰旧的”的循环里。
三个老头的理论凑一块儿:创新增长不是“自发的”,得靠“制度搭架子”,把这三个人的研究放一块儿看,你会发现他们其实凑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不是零散的观点。
莫基尔从历史的角度,告诉我们创新需要“知识生态”这个基础,阿吉翁和豪伊特从机制的角度,告诉我们创新是怎么一步步拉动经济的,最后他们共同指向一个结论:想让经济持续增长,光靠市场自己瞎跑是不行的,得靠制度来搭架子。
简单说,持续增长不是“自然产物”,是“人工产物”,就像咱们盖房子,莫基尔说的是得先打牢地基(知识环境),阿吉翁他们说的是得有梁柱(创新循环机制),而制度就是把这些东西串起来的框架,比如怎么保障知识能自由传播,怎么让大家敢去创新。
要是没有这个框架,地基再牢、梁柱再好,也盖不起结实的房子,以前咱们总觉得“市场万能”,只要放开让大家干,创新自然就来了。
但这三个老头的研究告诉我们,不是这么回事,没有好的知识环境,大家没地方学、没地方聊,创新就是空谈,没有好的机制,创新的人赚不到钱、或者被垄断的人打压,创新也坚持不下去。
所以说到底,创新增长是个系统活,得有人来规划、来保障,不是靠运气,现在全球都在琢磨怎么让经济好起来,这三个老头的理论,其实就是给各国政策制定者画了张路线图,核心就是“搭好架子,让创新能顺畅跑起来”。
只有创新的动力才不会断,市场也不会乱,最后,创新会“淘汰旧的”,得别让一部分人被落下。
要是不管这些人,不仅他们日子不好过,大家也会怕创新,甚至抵制创新,所以政策得考虑到这一点,比如搞点再培训,让被淘汰的人能学新技能、找新工作,再比如完善点福利,让大家在过渡期能有保障。
当然这三个老头的研究也不是万能的,现在还有些问题没解决,比如他们没说清楚“技术进步到底从哪来的具体细节”,比如为啥有的地方能先搞出AI,有的地方就不行,还有,他们以前没怎么考虑环境问题,现在大家都在说碳中和,要是创新只想着拉动经济,不管污染,那也不行。
这奖不只是给三个老头的,更是给大家的“定心丸”,2025年这届诺奖,与其说是肯定这三个老头的学问,不如说是给全球经济提了个醒,现在不是缺创新的技术,是缺能让创新活起来的环境和机制。
不管是哪个国家,只要能把这三个老头说的事做好——搭好知识环境、平衡好创新和竞争、照顾到被创新影响的人,就能在接下来的经济增长里占优势。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这些理论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咱们找工作能不能有更多好机会、工资能不能涨、生活环境能不能变好,其实都跟这个“创新增长”有关。
要是创新能顺畅跑起来,新的行业会变多,好工作也会变多,大家的日子自然会好起来,说到底,创新不是少数专家的事,是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努力的事。
企业愿意投入研发,到咱们普通人愿意学新知识、接受新变化,只有这样,创新才能真的变成拉动经济的“金钥匙”,咱们的日子也才能跟着越来越有奔头。
相关文章
夜阑人静时,总爱在书桌前摊开一张白纸,笔尖悬在半空许久,却落不下一个完整的句子。夜半偶尔的月光会偷偷进来,在纸上投下一片清辉,像极了心里那些说不清道不...
2025-10-16 0
我们见过的生物,基本都是“卷王”。植物要争阳光,动物要争食物,就连微生物都得争适合的生存环境。历史上有没有一个时代,生物们真的不卷呢?还真的有。躺平的...
2025-10-16 0
一、数据狂欢下的泡沫真相封禁1200万虚假账号,利润却翻了三倍——小红书的“繁荣”究竟沾了多少水分?平台一边清理1200万虚假账号,一边交出月活超3....
2025-10-16 0
各位友友,大家好,在此前的文章中,作者先后聊到了洛阳、南阳以及周口等地的发展变化和区划调整,那么今天我们继续进行该系列的讲解,本期要聊的是河南省商丘市...
2025-10-16 0
今天给各位分享全国医科大学排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遵义医科大学全国医科大学排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中国...
2025-10-16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女装国际品牌排名,以及女装国际品牌排名榜”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国际女装排名前十的品牌 1、全球...
2025-10-16 0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即将收官,朱枫被捕了,“我是死也要保护东海小组”并不是一句空话。来到舟山后,因为天气恶劣,船只无法通行,明明海峡对岸就是自己的家,...
2025-10-16 0
膝盖比钱包先瘪,这才是中年人真正的中年危机。2024年5月,北京朝阳公园,45岁的老周倒着跑步撞上了正向夜跑的博主,两人同时摔进草地——这一跤把“倒走...
2025-10-16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