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从雅克萨到黑瞎子岛:一部边疆史中的民族复兴

热点资讯 2025年10月16日 21:39 3 cc

民族复兴对国家的意义,深刻体现在历史的镜鉴与现实的抉择之中。从17世纪的《尼布楚条约》到19世纪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再到21世纪中俄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这一漫长的领土变迁史,正是中华民族从强盛到衰落、再走向复兴的缩影。它昭示着:国家的主权、尊严与安全,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

从雅克萨到黑瞎子岛:一部边疆史中的民族复兴


17世纪末,沙俄东扩至黑龙江流域,烧杀劫掠,建立雅克萨城。1685年与1686年,康熙帝两次派兵围攻雅克萨,重创俄军。清军虽胜,但为避免长期战争,主动遣使议和,最终于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边界条约。谈判中,清政府以索额图为首席代表,坚持“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界”的原则,迫使俄方放弃对黑龙江流域的领土要求。条约以满、俄、拉丁三种文字写成,明确划定东段边界,中国收回雅克萨城,俄国拆毁据点撤军。这一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维护了东北边疆近170年的安宁,更彰显了一个强盛王朝的外交自信与战略定力。


然而,19世纪中叶,清朝国势日衰。1858年,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趁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威胁北京之机,率兵船直抵瑷珲城下,以武力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条约规定: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俄国,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由中俄“共管”。奕山未奉朝廷谕旨,擅自签约,清政府最初拒绝批准。但两年后,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沙俄以“调停有功”为名,驻华公使伊格那提耶夫再度施压,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不仅确认《瑷珲条约》有效,更将乌苏里江以东“共管”之地全部割让。从此,中国彻底失去日本海沿岸长达1700公里的出海口,珲春“望海”却不得“出海”,成为民族之痛。此后,沙俄又通过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1881年《伊犁条约》等,逐步侵占中国西北约44万平方公里土地。


20世纪初,沙俄与日本签订密约,将中国东北划为势力范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沙俄策动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宣布“独立”,并派兵进驻库伦(今乌兰巴托)。1915年《中俄蒙协约》虽名义上承认中国对外蒙古的“宗主权”,但实际确立了俄国的控制权。1919年,北洋政府一度出兵收复外蒙古,但1921年苏俄红军以“支援革命”为名进入,扶植蒙古人民革命党,最终导致156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在1945年通过公投脱离中国。


苏联成立初期,曾于1919年、1920年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声称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无条件归还侵占的150万平方公里土地。宣言一度激起中国社会巨大希望,但苏俄政府随后以“需重新谈判”为由搪塞,最终并未履行承诺。勃列日列夫时期更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引发珍宝岛冲突(1969年),边界问题长期僵持。


直到21世纪,中国在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背景下,以和平、理性、法治的方式推动问题解决。2004年《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签署前,双方历经40余轮谈判。黑瞎子岛的划分方案,是经过数十次联合勘测、反复磋商的结果——中国收回西部约171平方公里,包括原中方哨所和部分滩涂;俄罗斯保留东部岛屿主体。2008年10月14日,中俄在岛上举行界碑揭幕仪式,中国边防部队正式进驻。


此外,银龙岛,这座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面积约33平方公里的江心沙洲,也于2004年协定中明确归属中国,结束了长期的争议。在北部边界,阿巴该图洲渚的归属问题同样得到解决。该洲渚位于额尔古纳河主航道中国一侧,总面积约57.56平方公里,经过谈判,中方获得其中34.55平方公里的主权,于2008年完成划界立桩。这些具体而微的领土回归,虽面积远不及近代所失,却标志着长达数百年的边界争端彻底终结。


全长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终于全部勘定立碑。这些细节表明,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更是国家主权、外交自主与历史正义的全面回归。从康熙帝以战促和、签订平等条约,到咸丰帝时被迫割地、望海兴叹;从20世纪初丧失外蒙古,到21世纪通过谈判收回银龙岛、阿巴该图洲渚等争议土地,历史的每一次转折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国家强盛,则寸土必争、有理有据;民族衰微,则寸土难守、任人宰割。而今日的和平解决,并非恩赐,而是中国以强大国力为后盾,以法治精神为准则,以长远战略为视野,赢得的尊重与成果。这正是民族复兴最深刻的意义——让国家挺直脊梁,让历史不再重演。


展望未来,中俄边界已从历史的伤痕转变为合作的纽带。同江-下列宁斯阔耶铁路大桥、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界河公路桥相继通车,跨境经济区蓬勃发展,界河联合执法与生态共治机制日益完善。这预示着,民族复兴不仅在于恢复历史权利,更在于开创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新局。未来的中国,将继续以史为鉴,坚定捍卫主权与尊严,同时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让昔日的边界争端之地,成为联通欧亚、共享繁荣的桥梁。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