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排行榜 2025年10月27日 07:34 3 cc

10 月 24 日的八宝山,寒风里满是不舍。

杨振宁先生的遗体覆盖着国旗,无数人自发排成长队送行。

可就在这样肃穆的时刻,三大“刺耳的声音”却冒了出来。

真搞不懂,为什么总要在逝者身上挑刺……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泪目的送别

杨振宁先生走了,享年 103 岁。

10 月 24 日的告别仪式上,清华师生来了,各界人士来了,甚至还有不少普通市民。

大家手里攥着白花,队伍排了老长,有人悄悄抹泪,有人轻声念叨着 “先生一路走好”。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遗体上覆盖的国旗,是国家对他的认可。

这份荣誉,不是随便给的。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让华人第一次在顶尖科学领域挺直腰杆。

晚年归国后,82 岁还在清华给大一新生上课,拉来顶尖人才,建研究中心,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科研苗子。

这样一位把后半辈子都献给祖国科教事业的老人,配得上这面国旗,配得上所有人的送别。

但不好的声音,却还是随之而来……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恶心争议一:改过国籍就不配披国旗?

网络上最扎眼的一个争议,就是有人揪着杨振宁先生的国籍不放:

“早年入了美国籍,老了才改回来,现在还披国旗,合适吗?”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说这话的人,怕是根本没了解过当年的情况。

1945 年,杨振宁先生拿着奖学金去美留学,当时他心里想的很简单:“学好本事,就回国教书、做研究”。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1950 年朝鲜 战争爆发,美突然颁布规定,禁止有博士后学历的中国留学生回国。

那时候杨振宁刚拿到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后学位,正好在禁令范围内。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更麻烦的是,他的妻子杜致礼,父亲是杜聿明,在当时的环境下,杜致礼想回国更是难上加难。

一边是祖国回不去,一边是自己热爱的物理研究刚有起色。

杨振宁先生后来在回忆录里说,1964 年决定加入美国籍时,“心里像压了块石头,整夜睡不着觉”。

他的父亲杨武之先生,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直到 1973 年去世前,提起这件事还忍不住叹气,可见这段经历对他们一家人来说有多痛苦。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可就算入了美国籍,杨振宁先生也从没忘了自己的根。

1971 年,中美关系还没正常化,他就冒着风险,成为第一个回国访问的美国华裔科学家。

后来他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促成了不少中美科学家的交流合作,帮祖国引进了当时急需的科研设备。

2015 年,94 岁的他毅然放弃美国籍,重新加入中国国籍,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是中国人,根在这里,晚年能回来,陪着祖国发展,心里踏实”。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那些骂他 “忘本” 的人,不妨想想:他留在美国期间,搞出的 “宇称不守恒” 理论,推动了全球粒子物理的发展,这是全人类的科学财富;

他回国后做的那些事,哪一件不是为了祖国好?

比起只会在键盘上敲 “不爱国” 的人,他用行动证明的家国情怀,要厚重得多。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恶心争议二:拿他和钱学森、邓稼先比爱国?

还有一种声音更荒唐:“钱学森、邓稼先当年冲破阻碍回国搞两弹,杨振宁留在国外,他的贡献不如人家,算不上真正的爱国者”。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这种对比,本身就是对科学领域的不了解,更是对 “爱国” 的狭隘解读。

首先得搞清楚,钱学森、邓稼先先生和杨振宁先生,研究的领域完全不同。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钱学森先生是 “中国航天之父”,邓稼先先生是 “两弹元勋”,他们搞的是技术科学,是能直接转化为国家实力的应用研究。

当年祖国一穷二白,急需核武器、航天技术来保障安全,他们回国后顶着压力搞研发,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份功绩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而杨振宁先生搞的是基础科学,“宇称不守恒”“杨 - 米尔斯规范场” 这些理论,是物理学的底层逻辑。

就像盖房子的地基,没有这些基础理论,后续的技术研发就是空中楼阁。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再者,他们回国的时机和条件也不一样。

钱学森先生 1955 年回国时,祖国已经开始布局航天和国防科研,有适合他施展的平台;

邓稼先先生 1950 年回国时,国家正急需核物理人才,能直接参与两弹研发。

可杨振宁先生在 50 年代、60 年代时,如果强行回国,当时国内根本没有研究基础物理的条件。

他留在国外继续搞研究,不是 “不爱国”,而是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方式为科学做贡献,这种贡献,最终也惠及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更别说他回国后做的事:1978 年,他建议中国科技大学开办少年班,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了一批早慧的科研人才;

他还多次邀请霍金、丁肇中这些世界级科学家来中国交流,让中国的科研人员能跟上国际前沿。

其实爱国从来不是只有 “回国搞两弹” 这一种方式,只要心里装着祖国,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祖国做事,就是爱国。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恶心争议三:央视没报道就是不认可?

还有人盯着 “央视没报道葬礼” 这件事,捕风捉影地说 “是不认可他”。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这种说法,完全是没看事实,瞎编逻辑。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先看看国家主流媒体怎么说:

人民日报在杨振宁先生逝世后,专门发表了长篇通讯,详细介绍他的生平,称他是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肯定他 “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新华社也推出了专题报道,回顾他回国后的种种付出,包括他在清华授课、培养人才的细节。

这些报道,难道不是官方层面的认可?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反过来想想,国家给了他 “遗体覆盖国旗” 的荣誉,这是对已故人士的极高认可;

清华园里专门为他设立了 “归根居”,保留着他生前的书房和手稿,供后人缅怀;

这些实打实的行动,难道不比一次新闻联播报道更有说服力?

那些拿 “央视没报道” 说事的人,其实就是想找个由头挑事。

他们不管事实如何,只要能找到一个 “漏洞”,就往负面方向联想,说到底,就是见不得别人被尊重,见不得国家认可一位科学家的价值。

杨振宁葬礼结束,身披国旗无数人送行,可三大恶心情况还是发生了

结语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有辉煌的科研成就,也有复杂的人生选择。

我们应该看到他的坚守与奉献,而不是抓住一点不放恶意攻击。

尊重逝者,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