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生活中的谬论比比皆是,孩子们该如何辨别?

排行榜 2025年10月28日 08:35 1 cc

●●●

点亮思维灯塔,照亮成长之路

你好,欢迎了解《给青少年的12堂批判性思维课》

评价观点论证质量的标准一个是“可接受性”,另一个是“相关性”。

相关性,relevance,是说我们在论证的时候,理由和结论之间必须具有关联,理由是得出结论需要考虑的因素。

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很基本的要求对不对?但我们在论证时、对话时,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相关的谬误。这些不相关的谬误种类特别多,我以其中的两类谬误为例,让你体会一下,什么叫做不相关,以及怎样让我们的思考论证更相关。

两个常见的对话

我们先来听这么两个对话:

●● ●

对话一:

孩子:我今天有点累了,不想下楼散步了。

家长:你这一天天地一动不动,健康还要不要的?

●● ●

对话二:

影评人:我觉得某爱豆的演技有一些硬伤。

粉丝:你知道爱豆有多努力吗?你知道他为了演这部戏吃了多少苦吗?

生活中的谬论比比皆是,孩子们该如何辨别?

听到这两个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你觉得这两个对话的共同点是什么?

跑题啦!

有没有发现,这两个对话里,说话的双方,说的好像都不是那么一回事?多少有些鸡同鸭讲、牛头不对马嘴的感觉?

这两个对话,都出现了非常典型的不相关谬误。

偷换概念

其中的第一个谬误,叫偷换概念。

也就是说,在对话或者论证的过程中,说话人将最核心的概念给偷偷换掉了。

例如我们刚才听到的第一个对话里,孩子说,我“今天”不想下楼散步,这个“今天” ,却被家长偷换成了“一天天地” ;孩子说的“不想下楼散步” ,也被偷换成了“一动不动”。我们可以琢磨一下,不下楼散步,是不是就等同于“一动不动”呢?在家里,也可能有其他的运动呀。

所以,今天不下楼散步,并不等于“一天天地一动不动”。

可是, “一天天地一动不动” ,这件事肯定不对呀!于是,家长先通过偷换概念扭曲孩子的原意,再攻击被他扭曲后、捏造出来的明显不对劲的观点,看上去就好像驳倒了孩子原有的观点。

生活中的谬论比比皆是,孩子们该如何辨别?

电视剧《少年派》剧照

这样的偷换概念,也叫做“稻草人谬误”。一些格斗训练,会以稻草人作为假想敌,练习向它作出攻击。但无论攻击再怎么猛烈,被击倒的都只是稻草人这个替身,真正想攻击的对象并未受到攻击,所以这时候以猛烈炮火攻击一个假想的论点就像“打稻草人”一样。

这种稻草人谬误,在我们的日常对话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再听个例子:

甲老师:在我的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听懂,随时可以举手提问。

乙老师:啊?这么随便说话的话,课堂不都乱套了?这哪儿行啊!

发现了吗?甲老师口中的什么概念被偷换了?

“随时举手提问” ,被乙老师偷换成了“随便说话”。学生上课可以随便说话,这肯定不利于课堂纪律的维持呀。否定、攻击这个靶子,似乎就否定了甲老师的说法,不应该鼓励孩子们举手提问。

生活中的谬论比比皆是,孩子们该如何辨别?

《死亡诗社》剧照

那刚才的两个例子,都发生在对话中。语言总是有它微妙之处,两个说话人在一来一往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误差,难免会有表达的意思“没对齐”的时候。那如果是同一个人,完整地表达、论证自己的观点,会不会也出现偷换概念的问题呢?

还别说,在生活中真是有这样的例子。

某银行曾发布过一份“亚洲财富报告” ,综合计算了亚洲11 个城市 22 项高端商品和高端服务的价格,比如商务舱机票、美容、高尔夫俱乐部会籍、珠宝、汽车等,得出结论说“上海成为亚洲生活成本最昂贵的城市” ,新加坡和香港次之。

看到这样的报告,你觉得有什么问题?

对了,还是偷换概念。

生活中的谬论比比皆是,孩子们该如何辨别?

报告的数据方面分析的是高端商品和高端服务价格,但是到了结论部分,就被替换成了“生活成本”。生活成本,往往指的是大众生活用品和服务的价格,这和高端消费品并不是一回事。如果我们查询其他机构的关于生活成本的排名,上海无论在亚洲还是全球都算不上“最昂贵的城市”。

转移话题

如果偷换概念走得再远一点儿,就可能会转移话题了。这是我今天要和你分享的第二种不相关的谬误。

就像我们开场的第二个对话。

影评人说,他觉得某爱豆的演技有一些硬伤。那到底有没有硬伤呢?我们可以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证实或者反驳。

可是粉丝回应的时候,没有拿出任何的和演技有关的例子,而是把话题直接转移到,我的爱豆很努力,我的爱豆吃了很多苦。

生活中的谬论比比皆是,孩子们该如何辨别?

就算他很努力,就算他吃了很多苦,这不能证明他演技好呀。

转移话题,听上去好像是很好识别的一种谬误。但在生活中,有很多种转移话题的方式,有的还很会伪装。看上去似是而非有点关联,得让你琢磨下才会发现问题所在。我也再分享两种常见的转移话题的方式给你:

第一种常见的转移方式,叫“你错我也错”。

例如:

A: “你怎么插队呢?”

B: “谁叫你东看西看,不把队伍跟紧一点呢?”

或者说:

A: “你怎么插队呢?”B: “大牛也插队了呀!”

再或者:

A: “你怎么插队呢?”

B: “没见大家都在插队吗?”

生活中的谬论比比皆是,孩子们该如何辨别?

刚才这三种说法,都在干嘛呢?一个错误被指出了。对方呢,却说你也错了,别人也错了,大家都错了,以此来论证自己的做法没问题。

但错了就是错了。援引对方的错误、别人的错误、大家的错误,只能说明这些人都做错了,都应该被惩罚、被批评、都应该赶紧改正,而无法论证自己的做法没问题。

第二种常见转移的方式,叫转移举证责任。听上去很像一个法律上的术语对不对?这确实也和法律上的一些基本规则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

什么叫转移举证责任呢?我们可能在生活中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你能举出证据否定我的话吗?如果不能,那我说的就是正确的。”

但基本原则应该是,谁主张,谁举证。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不能因为别人无法证明你错了,就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来听个典型的例子:

A:你少喝点可乐吧,我看网上说喝可乐会得癌症的!

B:有这么恐怖吗?有什么证据啊?

A:你有什么证据证明喝可乐不会得癌症吗?

生活中的谬论比比皆是,孩子们该如何辨别?

再例如:

A:转发这条锦鲤,考试必过!

B:你这个太没科学依据了!

A:那你有什么依据说转了没有用吗?

你看,这两个对话就是非常典型的,转移举证责任。说话的人,你在论证自己的观点,要证明喝可乐得癌症、转发锦鲤有好运,那你自己要拿出证据来。而不是别人拿不出相反的证据,好像自己的观点就成立了。

跑题现象比比皆是

我刚才跟你介绍了偷换概念、转移话题这两个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不相关谬误。而这两个谬误,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在一些专业场合、严肃场合都经常出现。

例如,我曾经读过一篇叫做《外卖不会毁掉我们的下一代》的严肃科普文章。当中有这么一番论述,让我印象特别深。这段话原话是这么说的:

目前证据不足以证明塑料袋与海洋哺乳动物以及海龟的死亡率有关系。来自美国海洋哺乳动物委员会的专家 David Lasit 在接受英国泰晤士报的采访时表示,根据他的研究,塑料袋对于海洋哺乳类动物的伤害远远没有被遗弃的渔网、渔具、缆绳等严重。

生活中的谬论比比皆是,孩子们该如何辨别?

这段话听上去有没有哪儿不对劲?

拆成论证格式就很明显了:它的结论是:证据不足以证明塑料袋与海洋哺乳动物以及海龟的死亡率有关。换句话说,它的结论是说 证据不足以证明 A 对 B有影响。

理由是什么呢?一个专家提供了自己的研究——塑料袋对于海洋哺乳类动物的伤害远远没有被遗弃的渔网、渔具、缆绳等严重。

换句话说,这个研究说的是,A 对 B 的影响不如 C 对 B 的影响大。

A 对 B 的影响不如 C 对 B 的影响大,这能证明 A 对 B 没有影响吗?

你看,这也是在转移话题。我们在讨论 A 对 B 有没有影响;而他在说 A 对 B 的影响不如 C 对 B 的影响大。

除了一些严肃文章中会出现这个问题,偷换概念和转移话题在一些重大场合也不少见。

例如,美国大选电视辩论——够重要的政治场合了吧?但偷换概念和转移话题却是候选人们最喜欢用的伎俩。

2024 年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最后一场电视辩论中,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与民主党候选人哈里斯双双都用上了这样的伎俩。

生活中的谬论比比皆是,孩子们该如何辨别?

当哈里斯被问到拜登政府为何还是保留了特朗普制定的一系列关税措施时,哈里斯完全没有回应这个问题,转而指责特朗普不应挑起贸易战。——这个就是赤裸裸的转移话题。

特朗普呢,不断攻击哈里斯以及民主党人主张九个月仍可堕胎。但事实上,哈里斯明确表示反对无限制的晚期堕胎。晚期堕胎是极其罕见的,只有在医疗必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行,如胎儿存在致命性畸形或继续妊娠对母亲和胎儿造成极其严重的生命威胁。而忽略这些复杂医疗情况的考虑,直接将对方的观点扭曲成“赞同九个月堕胎” ,并对这样一种明显能调动起人们反感情绪的荒谬观点进行反驳,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稻草人谬误”。

如何破解这两个谬误?

既然偷换概念和转移话题如此常见,我们该怎么避免、怎么破解呢?这种谬误的破解其实一点都不难——你识别出来了,意识到了,也就破解了。

当你意识到对方在偷换概念,你就把他偷换的概念指出来——你说 xxxx,但我说的却是 xxx,这不是一个意思呀。

当你意识到对方在转移话题,你就把话题给拉回来——我们刚才在说 xxx,而你却说 xxxx;请你先回到我的问题,我们讨论完xxx,再说你提出来的这个新的话题。

●●●

讨论互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所以,你现在能识别出偷换概念和转移话题了吗?我也来给你布置一道题。请听这段对话:

儿子:爸爸,你不是说我考得比上次好就放我一天假吗?

父亲:你这成绩还是全班十名开外,不算考得好吧?

儿子:你说话不算数,真不男人!

父亲:我的身份证上,性别明明写着“男人”。

儿子:都一个月了,我就不能休息一天吗?

父亲:我们还是看看你这次的错题吧,争取下次考进前十名!

在这段对话里,有什么概念被偷换了,或者有什么话题被转移了吗?

●●●

收听本节课音频:

●●●

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部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AI时代必备的生存技能、应对未来社会不确定性的基本能力,已经变得愈发重要。在过去十年的时间,C计划一直致力于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素养,C计划的两位联合创始人蓝方和郭兆凡也先后登上一席舞台(点击观看、演讲)。

针对批判性思维存在的困惑与误解,一席少年和C计划联合制作了这套音频基础课程:给青少年的12堂批判性思维课 ,适合10岁及以上青少年,亦适合家长、教育工作者收听。(一席观众优惠价仅为69元)。

●●●

原价199元,优惠价仅为69元

咨询微信:yixidongdong

●●●

一席少年(YiXi Youth)是一席的子品牌,致力于为青少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涵盖人文、艺术、科技、哲学、博物、心理、教育等多领域内容,以跨学科视角拓展认知边界,重塑教育的可能。

●●●

推荐观看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