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美国营销“盲区”里的人:“残障友好”可能只是自我感动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6日 17:39 1 admin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美国营销“盲区”里的人:“残障友好”可能只是自我感动

营销与广告行业,在如何呈现残障人士的形象这一议题上,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被归结为一个词——恐惧。由于担心对残障形象的刻画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公众的强烈反弹,许多首席营销官,最终都选择了“避重就轻”,刻意地在广告和营销材料中,将残障群体的形象完全排除在外。据2021年美国尼尔森公司的一项研究显示,在黄金时段的电视广告中,出现残障人士的比例,仅有区区1%。

然而,这种因恐惧而产生的集体“沉默”,正在让品牌方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根据2024年《残障群体回报率报告》的估算,这个占全球总人口15%至20%的消费群体,其背后所蕴藏的商业潜力高达18万亿美元,而全球市场,目前正错失着其中相当可观的份额。 另一项研究则进一步印证,54%的残障消费者,更倾向于向那些能够真实呈现残障形象的企业,购买其产品或服务。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恐惧”的魔咒?答案或许在于:优质的数据。正如恐惧和犹豫,往往源于认知上的不足;优质的数据,能够通过提供深刻的洞察和建立信心,为品牌方提供一张穿越这片“雷区”的有效地图。

美国营销“盲区”里的人:“残障友好”可能只是自我感动

近年来,已有一系列致力于此的工具和平台应运而生。例如,致力于提升企业界残障群体代表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Valuable 500”,便于今夏,发布了一款名为“真实代表性评估工具”的内部评估系统。该工具,通过一份包含60个细化问题的深度问卷,来帮助企业的营销团队,精准地评估其在残障包容性方面的现状与不足,并为其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改进方案。

除了向内审视,将自身的包容性实践,与竞争对手的表现进行对标,也同样至关重要。由两位美国谷歌公司前同事创立的人工智能平台“SeeMe Index”,便专注于此。该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客观地评估和量化一个品牌的广告中,对包括残障状况在内的、六大核心维度的多元身份的真实呈现度,并将其与行业竞争者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

“我们的信条是:量化你所珍视的事物。”该平台的联合创始人杰森·克莱因(Jason R. Klein)强调,“如果你宣称要关注任何一个弱势群体,并将其视为品牌增长的关键,那么,你就必须与竞争对手进行基准对比,并有效地运用这些数据。”

美国营销“盲区”里的人:“残障友好”可能只是自我感动

在未来的某一块广告牌上,一个坐着轮椅的运动员,或是一位使用手语的咖啡师,或许将不再是一个需要被小心翼翼处理的“敏感元素”,而只是一个再也寻常不过的、鲜活的个体。从恐惧到回避,再到如今借助数据工具,开始小心翼翼地尝试和探索,这条通往“真实呈现”的道路,无疑是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然而,当品牌方最终意识到,包容,并不仅仅是一种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更是一种能够解锁巨大商业潜力、并与消费者建立更深层情感联结的宝贵机遇时,改变,或许才真正有了开始的可能。

在您看来,除了商业广告之外,在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等大众文化产品中,对残障人士的“真实呈现”,是否也同样重要?我们应如何鼓励创作者,去塑造更多元、更立体、而非脸谱化的残障人士形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作者介绍:

  • 格斯·亚历克修(Gus Alexiou)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