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9日 09:35 1 cc

2014年秋,北京圆明园大宫门前的御河正进行清淤作业,文物研究所的技工王振握着铁锹在干涸的河床上清理最后一层淤泥,突然传来金属相撞的闷响。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他俯身扒开腥黑的泥浆,一抹暗金色的光泽从泥里透了出来,一尊铜象首就这样重见天日。

这尊象首通高37厘米,横宽28厘米,重量达到14.3公斤,象鼻自然卷曲,耳朵呈蒲扇状向外展开,牙尖唇薄,双目圆睁,眉心处还有一道0.8厘米宽的嵌银线。

最特别的是它的象颈断裂处,四个对称的榫孔清晰可见,显然曾属于一件更大的器物。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老实讲,过去提起圆明园,多数人想到的只是断壁残垣和海外博物馆里那些带着乡愁的展品,谁也没料到淤泥底下还藏着这样的“时间证人”。

这尊象首的出现,不由自主地把人拉回了1860年的那个秋天,当年10月18日清晨,英军工程兵点燃的火把落入这座“万园之园”,烈焰足足烧了三天三夜。

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花了150多年营建的150多处景区,最终化作一片焦土。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那场浩劫里,文物遭劫的规模难以想象。

英军分赃的文物就有两万三千件,法军劫掠的数量更在其上,民间估算整场浩劫里流失的文物超过一百五十万件。

《泰晤士报》当年的随军记者曾记载,联军士兵对带不走的文物随意砸毁,那些凝结着工匠心血的珍宝,在暴力面前成了易碎的瓦砾。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这尊象首能在混乱中坠入河道,被淤泥封存百年,着实算是一种意外的幸运。

搞清楚了象首的发现背景,接下来自然要探究它身上的工艺密码。

这尊象首被送去实验室检测后,更多细节浮出水面,它的铜胎里含有11.2%的锡和3.8%的铅,鎏金层虽然只有薄薄的0.8微米,却均匀致密,泡在水里一百六十年都没失光。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检测人员还在金层下发现了微量汞元素,这说明它采用的是“金汞齐”工艺。

本来想这工艺或许是清代独创,后来发现不是。

这种工艺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黄金与水银按1:7的比例调和成膏,均匀涂覆在铜胎上,再加热到300℃让汞挥发,金层便紧贴铜胎,最后用玛瑙反复压磨。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皇家等级的器物要经过七遍这样的工序,耗费三十多工,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器物用的也是类似手法,可见这门手艺在我国传承了多久。

这尊象首能完整保留这样的工艺痕迹,其价值不言而喻,搞清楚了工艺,更重要的是弄明白这尊象首到底来自圆明园的哪个角落。

圆明园的文献九成以上都在浩劫中被毁,只能靠碎片化的线索比对。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专家一开始猜测,会不会是海晏堂十二生肖水力钟的部件?毕竟那些兽首的尺寸和象首差不多,但两者的造型风格相差太远,这个猜想很快被推翻。

之后又排查了“谐奇趣”“大水法”等欧式石龛,这些地方虽然常见象饰,却都是成对的石雕,和这尊铜质象首完全不符。

直到有人找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的一张老照片,事情才出现转机。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这张拍摄于1860年的黑白照片,是随军记者记录的远瀛观景象,照片里,主殿三层露台上摆着一对“铜鎏金六牙白象”,背驮着七宝琉璃塔,偏偏象首的位置是空的。

把照片和出土象首一比对,尺寸、颈上的榫孔、鎏金工艺全对上了。

如此看来,这尊象首就是远瀛观“七宝镇塔象”的头部,当年浩劫中,大象的身体要么被切割回炉,要么流落到了海外,只有象首掉进河里,被淤泥悄悄保护了下来。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这尊象首并非孤例,这些年圆明园的考古一直在有新发现。

从2013年到2023年,圆明园研究院开展了十年“数字考古”计划,累计发掘出五万两千件文物碎片,涵盖瓷器、琉璃、玉器、铜器等87类材质。

研究人员借助三维扫描和AI技术拼合这些碎片,已经复原出“如园十景”中“镜澜榭”的地砖图案。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这些地砖是苏州御窑的“金砖”与广东的“素烧琉璃”混铺而成,每平方尺的造价折合库平银一两,相当于当时顺天府一户中农全年的收入。

说实话,这些碎片看着不起眼,拼起来却能还原当年的皇家日常,比单纯的文字记载更有说服力。

和象首同层出土的还有不少宝贝,比如一块残长9厘米的粉彩“杏林春燕”瓷砖,釉面依旧鲜艳;一枚直径5厘米的鎏金铜门钉,背面刻着“奉三无私”的字样;还有数百片“广彩洋莲”盘底,底款写着“若榭精舍”。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这些都是首次面世的园藏款识,给圆明园内部陈设的考证提供了标准器。

2017年10月,这尊象首在圆明园遗址博物馆第一次公开展出,开展前一天,工作人员把它放进恒温20℃、湿度45%的展柜,只留一束柔光照着。

第二天一早,排队的观众就绕到了福海码头,一天的预约量突破了四万三千人,78岁的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站在展柜前红了眼,说这像童年丢了的拼图,花甲之年才找回来。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她的团队花了15年搭建“数字圆明园”平台,象首的三维数据上线后,两天内全球点击量就破了六百万,海外用户占了三成多。

很显然,这尊象首已经不只是一件文物了,它成了大家情感的寄托,连接起了普通人与那段历史的记忆。

象首的回归,也再次让流失文物的追索问题成了焦点。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过,1840年到1949年,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超过一千七百万件。

大英博物馆藏了约两万三千件,枫丹白露宫有约五千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也有约一万两千件。

这些年国家文物局一直在努力,通过国际民事诉讼、外交协商、学术机构返还这三条路,已经促成15批、共315件文物回国。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2023年意大利返还了796件中国流失文物,就是国际合作的好例子。

不过2023年大英博物馆曝出来两千件藏品失踪,大家对他们的保管能力也犯了嘀咕。

这时候有人提出“数字追索”的思路,先建立“全球圆明园数字基因库”,用高精度三维扫描记录文物信息,形成完整证据链,再诉诸国际公约。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这种方式比单纯的道义谴责,显然更有法律说服力,除了追索,还有人提出了更灵活的思路。

圆明园管理处打算2025年发起“全球象首巡展计划”,首站放在巴黎吉美博物馆,借展期三年。

合作模式是共享数字版权,收益用来反哺遗址保护,说实话,这种“共建”的思路比一味“讨还”要务实,既能让世界看到中国的传统技艺,也能让流失文物在“物理回归”前先实现“文化回归”。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文物找回来了,更要好好保护。

这尊象首能保存得这么好,多亏了河泥形成的密闭缺氧环境,但其他露天遗址就没这么幸运了,冻融、盐碱、酸雨、植物根系的破坏,都在威胁着遗址安全。

2024年,圆明园和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合作,布设了“文物健康监测网”。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土壤层埋了光纤传感器,实时感知温湿度、盐分和振动;无人机每月带着多光谱相机拍摄,用AI比对0.3毫米级的裂缝;还建了“遗址云”平台,数据一旦超过阈值,就自动向保护终端发送预警,启动喷淋降盐、微生物加固等干预措施。

这尊象首本身也得到了特殊照顾,被放进了含氧量低于0.5%的展示舱。

展柜壁用的是电致变色玻璃,观众靠近时透明度升高,离开展柜就雾化,最大限度减少光氧老化。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毫无疑问,技术给文物保护帮了大忙,不然这些老物件很难扛过时间的侵蚀。

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留存,更在于传承,圆明园研究院院长邱文发说过,遗址不是悲情打卡点,是文明对话场。

2025年秋季起,“象首讲堂”就要在遗址公园推出了。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学生可以借助MR眼镜,在断壁残垣上“复原”远瀛观的原貌,亲手旋转3D象首,观察金汞齐鎏金层在虚拟光源下的折射。

还能通过AI语音交互,聆听1860年随军翻译官、当代考古队员、八国联军后裔、海外博物馆策展人四重视角的“跨时空辩论”,完成思辨作业后才能获得“文明守护者”数字徽章。

这种教育方式比单纯讲课管用多了,能让年轻人真的走进历史,而不是只当看客。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回头看这尊铜象首的经历,一百六十年的沉浮,恰似中华文明的缩影。

它从乾隆年间宫廷匠作的金炉里诞生,在1860年的烈焰中坠落御河,又在2014年的清淤作业中重见天日,最终在展柜里沉静地向世人讲述过往。

它身上的金光,早就不是帝王的奢华象征了,而是一种提醒。

被外烧毁的圆明园,时隔160年后,居然在河道里挖出一件珍贵文物

老实讲,这道金光提醒我们要守护好现存的文物,要想办法让更多流失的文物“回家”,更要学会以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共享文明成果。

真正的“文物回归”,怕是不只是器物的物理位移,而是让每一个人心中都亮起那一抹鎏金的光,照见历史的伤痛,也照见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就像有网友在弹幕里写的,象首回来了,我们的目光该看向更远的地方,看那些仍在海外的“中国记忆”,也看那些比追索更根本的文明自省。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