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万物皆可租”重塑消费和行业逻辑

热点资讯 2025年10月11日 17:42 2 admin
“万物皆可租”重塑消费和行业逻辑

经观评论

远山/文 今年国庆假期,某在线租赁平台实时发布的一组数据引发关注:便携相机、运动相机、无人机、长焦镜头等设备的租赁订单量同比激增348%,较2025年8月常规周期增长196%。

这一现象背后,是年轻群体在旅行中大规模采用租赁方式获取装备,从相机到服饰,从充电插头到露营用品,租赁正从边缘选择变为主流行为。00后以62%的占比成为旅游消费主力,他们用百元预算租下价值数千元的设备,完成旅行中的内容创作与体验升级。这场看似轻巧的“爆改”,实则映射出消费逻辑的深层迁移。

传统租赁集中于房产、车辆等高价值、长周期资产,其核心是解决“拥有”的资金压力。而当下兴起的新租赁经济,已突破这一边界。一台大疆Pocket3售价超3000元,年使用频率可能不足十次,购买意味着长期闲置与技术贬值。99元租用3天,既规避了资产沉没,又确保使用最新技术。

该模式的本质,是将消费从“所有权导向”转向“使用权导向”。用户不再为商品的全生命周期买单,只为实际使用时段支付成本。这种转变在3C数码、户外装备、服饰穿搭等领域尤为明显。某在线租赁平台数据显示,95后用户占比超六成,00后订单量一年翻两倍,新一线及二线城市青年成为主要参与者。他们成长于物质丰裕的环境,对“占有”的执念减弱,更看重即时体验与灵活选择。

消费偏好的变化,正在重塑市场供给结构。租赁周期从传统数月甚至数年的模式,转向按天计费的“碎片化租赁”。旅行三天租相机,周末宅家租游戏机,租期精准匹配使用场景。专业APP、电商平台、直播渠道共同构成多元入口,租赁的便利性已接近购物。

更进一步,租赁服务开始叠加保险、清洁、技术支持等增值模块,形成完整服务链条。部分商家探索“品牌直租”,新款手机发布即开放租赁,缩短产品触达用户的时间。还有平台引入个人闲置托管模式,92%商品来自用户寄租,既降低库存压力,又激活社会闲置资源。订阅制也在服饰、母婴、数码等领域萌芽,按月付费、定期更换,满足持续更新的需求。

对行业而言,新租赁经济正在催生一种新型资产运营模式。企业不再仅靠销售获取一次性收入,而是通过设备循环使用实现长期收益。一台相机在全年中可服务数十位用户,资产利用率大幅提升。这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供应链管理、设备维护与风控能力。信用体系成为关键基础设施,免押金、按信用分级定价等机制降低交易摩擦。易观分析预测,2025年底中国新租赁市场规模将达716.9亿元,2030年逼近万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接近70%。这一增速远超传统零售,显示出其作为新增长极的潜力。

然而,高速扩张背后亦有隐忧。首先是标准化难题。随着新租赁经济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设备损耗、归还延迟、使用不当等问题发生率必然提升,依赖平台投入大量人力进行质检与纠纷处理。尽管保险服务已普及,但定损标准不一,用户与平台易生争议。

其次是盈利模式单一。目前多数平台仍以租金差价为主要收入来源,增值服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若设备采购成本高、周转率不足,极易陷入“租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困境。

此外,过度依赖短期促销也值得警惕。99元租相机本为引流策略,却演变为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不利于平台长期运营。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消费文化的可持续性。租赁虽降低单次使用成本,但频繁租用是否会导致总体支出上升,尚无定论。部分用户租用多套服饰、多台设备,追求“新鲜感”与“社交展示”,本质上仍是消费主义的变体。此外,租赁繁荣建立在高度流动的生活方式之上,当旅行热度回落,或经济环境变化,需求可能迅速萎缩。

新租赁经济的兴起,不只是多了一种消费选项,而是对“拥有即合理”这一传统观念的反思。它提醒人们,许多商品的价值在于使用,而非持有。未来,租赁能否真正成为与购买并行的主流模式,取决于行业能否在效率、服务与价值观之间找到平衡。

(作者系财经评论人)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