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避寒编辑|避寒一个王朝覆灭了,守陵人为什么还在?...
2025-10-20 0
子女涉罪,父母是否应该接受再教育?农健插画
“刚开始是我们推着他们(家长)走,后来他们自己也愿意往前走。”2025年10月10日,成都市新都区检察院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十年过去,亲职教育课堂的气氛大不相同。有家长会提前到场,在课上主动提问、记笔记,也会在课后向老师请教沟通方法。
而十年前,这种对涉罪子女的父母进行再教育的课堂,开展得并不容易。一同参与的心理专家缪娟回忆,课程开了很久,出席率依然寥寥。检察院工作人员只能打电话挨个催,一些家长不情愿地现身,上到中途,有家长已想提前离场。
2015年,为从源头干预未成年人犯罪,新都区检察院在全国首推“强制亲职教育”,以国家公权力为主导方式,介入家庭教育。这项地方性的司法创新,带着争论,数年后扩大至湖北、广西、福建、浙江、广东等地。
但在实践中,亲职教育常面临表面化与空心化的困境:课程流于走过场,家长心存抵触,适用标准模糊。原本旨在唤醒父母的机制,却似乎沉睡在纸上。
在缪娟的印象中,2015年起步艰难时,她并不想放弃,已有研究证实,家庭因素与涉案未成年人之间存在强关联。
2010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在全国10个省市进行问卷调查,对比1224名未成年犯与925名普通中学生的家庭情况,结果显示,未成年犯家庭的亲子分离问题比普通中学生更加突出,其中四成以上孩子表示“恨父母”,而这些家长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较为陈旧。
问题孩子往往是问题家长的产物。基于这一认识,2015年,成都市新都区检察院提出“强制亲职教育”概念。“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全国范围内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该院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
这是一个从国外引入的理念和制度。早在1846年,美国夏威夷州规定,若父母在抚养与教育子女过程中,存在过失或故意失责,须对子女承担赔偿责任。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里,不少国家通过法律确立了强制亲职教育,如1998年,英国通过《犯罪与治安扰乱法》,明确规定涉罪未成年人的父母必须每周参加亲职课程,违者将面临高额罚款。
最初的课程如大学课表,被划分为必修与选修。新都区检察院邀请心理、法律、社会等领域专家对家长授课,课程一般设有五六节,每节课时约两小时。
因为带有争议,新都区检察院在实操中并未强调“强制”。一个结果是,真正能坐满的课堂并不多。家长是否愿意来、能否坚持上完课,全凭个人意愿。
为了扭转“全凭自愿”的问题,强化约束力,2016年10月,成都市检察院联合公安、法院、妇联等部门,出台了《强制亲职教育实施办法(试行)》,这是国内首个将“亲职教育”纳入国家公权力管理体系的地方性文件。该办法规定,对于多次拒不参加强制亲职教育的家长,公安机关可根据情节给予警告或5日以下拘留;后果严重或涉嫌犯罪的,公安机关启动立案程序。
继成都市之后,强制亲职教育在国内遍地开花,多地也陆续开展类似探索。
2016年12月,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湖北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该省首次将“强制亲职教育”写入地方法规,规定对放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监护人,司法机关可依法纳入强制亲职教育名单。
2019年,福建省福州市发生一起性侵幼女案件,7名涉案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离异、或长期外出打工,存在严重监护缺位问题。福州市检察院发出全国首份“督促监护令”,检察机关可在案件审查过程中,直接要求失职监护人履行法定职责,将司法干预模式从事后惩处转向前置督促。此前,这类监护令主要出现在案件审理完毕之后。
2020年9月,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法院联合市中院设立亲职教育基地,被审查起诉乃至被判处刑罚的涉罪未成年人的监护人,需要接受一定时限的亲职教育。
“很多地方的司法实践其实并无直接的法律依据。”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兰跃军告诉南方周末,“各地通常援引的是2012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当监护人拒不履行监护职责时,国家有权干预’的条款。但直到2020年二次修订时,法律才首次明确提出‘国家亲权’理念,规定国家是未成年人的最终监护人——即便如此,也只是间接支撑地方的做法。”
2022年1月,家庭教育促进法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某种意义上,这意味着家庭教育不再只是家事,而被纳入国家治理的视野,开启了家庭教育法治化的新阶段。
同年5月,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检察院、区妇联协同公安、法院、司法行政等部门,发布首份强制亲职教育工作白皮书,在全国首次在检察院与法院的程序中引入亲职教育指导师,指导师可以出席检察听证、法院庭审并发表意见,其意见可直接作为司法处理的参考依据。
这被业内认为是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一次重要的探索。
家庭教育促进法虽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国家干预监护的合法性,但在具体执行中,规定模糊、约束力弱的问题依然突出。从操作到专业,各地实践仍面临诸多现实掣肘,主要问题在界定适用对象范围。
2022年4月,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法院发出“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要求一名未成年的父母接受强制亲职教育。该案源于一场小区意外,孩子在单元门口玩耍时跳上石桌,导致桌面侧翻压伤手指。事发时,其父站在约十米外。事后,父亲认为物业公司管理不善,向法院提起诉讼索赔。
该法院受理后并未支持家长诉求,认定石桌本非用于攀爬运动,父亲未尽到安全教育和有效管束责任,因而签发了亲职教育令。
父亲的监管疏忽是否已严重到需要国家公权力介入?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尤丽娜曾于2022年撰文表示,强制亲职教育属于“再教育”范畴,社会成本高昂,应当集中应用于存在明显监护缺失、家庭暴力、未成年人犯罪等高风险家庭,而不宜泛化到一般家庭中。否则,过度干预可能削弱家长的教育自主性,甚至造成公众对政策的抵触。
不过,兰跃军认为,父亲在现场仅“远距离观望”,而未及时制止或引导,说明家庭监护功能已明显弱化;同时,孩子的行为也出现了越轨倾向。这类情形表明家庭教育已陷入失衡状态,需要公权力量适度介入。
强制亲职教育的适用对象,直接影响检察机关等执行单位的工作量。
一位多次随检察院参与家庭教育工作的知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检察官的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她回忆,在进行强制亲职教育前,检察官都要进行家庭摸底——了解家庭结构、收入状况、教育方式,是否存在暴力或冷漠型忽视等。
“看起来两个家庭情况一模一样,问题孩子也差不多,但背后的症状可能完全不同。”她举例,和父母疏离的两个孩子,有的问题可能出在长期被父母冷暴力,有的可能因为父母离异后监护权出现空档。
一些检察官告诉她,他们常常要临时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用非对抗性的语言一点点打开他们的心防,“一个家庭的信任建立,有时候要靠三四次面谈才能松动”。
这样的精细化工作,也让强制教育的成本远超公众想象。
四川省检察院第九检察部时任副主任吴欢水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检察院打造了“亮晶晶”“纳爱”等一百二十余个专业团队,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建立专业的青少年司法社工队伍。
但亲职教育的推进仍力不从心。吴欢水当时坦言:“仅靠司法力量,人力、物力、精力都难以持续支撑。”这也使得强制亲职教育在不少地方,一度沦为“沉睡的政策”。
部分基层检察官综合一线办案实践,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司法干预本质是一种事后补救,真正的出路在于将预防端口前移,让家庭教育指导从司法补救措施,转变为面向全社会的普及性教育。
台州市路桥区检察院曾作过类似尝试。该院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自三年前白皮书发布以来,检察院主要承担前端工作,后续的衔接则由妇联、公安等多部门协同完成。
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会邀请“家庭教育促进师”参与进来。他们多由心理、教育领域的从业者担任,在检察院或社区开设亲职课堂。课程通常在一间布置温馨的房间内进行,墙上贴着“用爱沟通”等标语,讲师与家长面对面而坐,讲述亲子沟通、情绪管理的技巧。
但并非所有家庭教育都如此理想。由于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与权威认证,家庭教育指导领域的边界一度十分模糊。2022年国庆前夕,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全国妇联三部门联合发布提示,明确未颁发或授权颁发“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
上述知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这导致许多“家庭教育促进师”处境尴尬,行业鱼龙混杂,其专业身份与服务价值难以获得社会的真正认可。
该如何厘清父母责任与国家公权力的边界,在不越界的前提下,让干预真正落地?
兰跃军认为,亲职教育应被视作公共服务的一环,而非单纯的法律义务。在制度设计上,可借鉴德国的普惠化经验,将家庭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在风险防控层面,可参考中国台湾的司法联动机制,将家庭教育与家事审理、未成年人保护协同推进。
在德国,“双亲教育”是一项公共服务。政府将家庭教育纳入成人教育体系,由社区教育中心和公益组织面向所有家庭提供课程,主题包括沟通、情绪管理、亲子关系等。参加课程的家长无需承担额外费用,甚至可将学习时间计入工时,亲职教育被视为一种劳动。
中国台湾的经验则更靠近司法体系。2012年,台湾地区《家事事件法》实施后,各地法院陆续设立家事服务中心。在处理离婚、监护、探视等案件时,中心会为父母提供亲职教育、心理辅导与法律咨询。部分法院还会在调解或判决中,建议当事人参加亲职课程,并将其学习态度作为参考。
近年来,中国台湾地区出现修法倡议,计划增订强制亲职教育条款:要求父母在家事案件中完成6至20小时的课程,若无正当理由拒绝,可能被处以罚款。此举引发不小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强化父母责任的必要手段;反对者则担忧,政府的手伸得太长,可能触及家庭自治的边界。
“国家干预的边界,不在于强制与否,而在于能否真正促成父母的自我成长,并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兰跃军说。
在他看来,强制亲职教育的目标,不应只是“教育家长”,而应建立起一套分层、可操作的制度机制。他建议,可借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罪错行为的分级治理思路,构建差异化的亲职教育体系。
根据2021年6月生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的不当行为由轻到重分为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三类。兰跃军认为,相应地,强制亲职教育也可分为三级干预:针对三类行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分别实施一级、二级和三级亲职教育,实现分类指导、逐级强化。
在现有司法框架下,兰跃军认为可将亲职教育与涉罪未成年人的处理机制协同推进。例如,在对未成年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设定考察期或缓刑考验期的同时,同步对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实施强制亲职教育。通过“教育孩子”与“唤醒父母”双向并举,形成干预合力。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郑彩琳
责编 何海宁
相关文章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避寒编辑|避寒一个王朝覆灭了,守陵人为什么还在?...
2025-10-20 0
每经记者:陈梦妤 每经编辑:陈柯名,魏文艺“豪宅的天变了。”10月17日,北京有法拍界人士发了一则朋友圈。起因是当天北京拍卖市场成交了4处顶豪,包括面...
2025-10-20 0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中国足球为何反腐?因为人腐球烂!10月16日《经济观察报》报道“追诉中超‘最神奇的比赛’:花5000万元,买下一场平局”...
2025-10-20 0
59岁,对笛子来说正是音色最润的年纪,人却没了。 10月12日上午10点35分,荣政在武汉自家琴房倒下去,手里还攥着刚调好的F调骨笛。 消息14号才放...
2025-10-20 0
中超第27轮过后,目前北京国安已经是理论上夺冠的可能性都没有,因为他们距离海港是9分,根据胜负规则,今年9月北京国安是输给海港,这样就算海港连续3 场...
2025-10-20 0
子女涉罪,父母是否应该接受再教育?农健插画“刚开始是我们推着他们(家长)走,后来他们自己也愿意往前走。”2025年10月10日,成都市新都区检察院工作...
2025-10-20 5
一个男人不喝酒,真的能有多大区别?你是不是也觉得,戒酒不过就是少了点热闹,少了一点“哥们义气”?仿佛缺了那一杯,人生就少了点滋味。但身体是不会陪你演戏...
2025-10-20 3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20日上午在北京开始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2025-10-20 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