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饶毅眼中的杨振宁:聪明优雅,他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人

热点资讯 2025年10月20日 23:38 5 cc

他曾有幸结识诸多顶尖科学家,其中不仅包括曾受邀到家中赴宴、被称作“活着的最伟大生物学家”的詹姆斯・沃森,还有多位生物医学、化学与物理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但在他看来,杨振宁的智力水准明显在这些大师之上。

在与杨振宁先生多年的交往中,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饶毅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认知:杨振宁是他所见过的最聪明的人。

饶毅眼中的杨振宁:聪明优雅,他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人

饶毅眼中的杨振宁:聪明优雅,他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人

饶毅提到,科学圈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科研成就高就等同于智力出众。但事实并非如此,生物学界就有不少诺贝尔奖得主并非以才智见长,而有些真正具备高智商的学者,又因学科领域的壁垒,其智慧难以被外行察觉。

不过,杨振宁的睿智是全方位的,饶毅表示,与杨振宁相处时,能明显感受到那种跨越学科的通透感,这是普通学者难以企及的。

饶毅眼中的杨振宁:聪明优雅,他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人

最让饶毅称奇的是杨振宁天赋的早慧。他了解到,杨振宁八岁时的照片背后,留有其父亲杨武之的批注——“灵儿是有异丙”,这里的“异丙”即“异禀”之意。

要知道,杨武之是留美归来的学者,拥有斯坦福大学或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见多识广,却能在儿子尚且是从安徽走出的孩童时,就洞悉其身上异于常人的才华,由此可见杨振宁的智力起点之高。

近十几年来,饶毅亲眼见证了杨振宁的智力不仅没有丝毫消退,反而愈发醇厚。杨振宁的记忆力尤为惊人,即便几十年前的细微往事,他都能清晰回忆起来。

饶毅眼中的杨振宁:聪明优雅,他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人

更难得的是,他的记忆范围不仅局限于科学领域,还横跨世界史、中国史以及各类人文社科领域,其见解的深刻程度让饶毅十分叹服。

饶毅回忆起一次印象深刻的四人午餐,当时他与太太宴请杨振宁和翁帆女士。起初,饶毅本以为作为主人,自己会是主要的话题引导者,可没想到在三个小时的用餐过程中,杨振宁始终精神矍铄,毫无倦意,几乎全程主导了对话。

从古代史事到现代科技,从中国社会到国际格局,杨振宁的讲述逻辑缜密且妙趣横生。饶毅坦言,自己当时能做的,只是在杨振宁稍作停顿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两个问题,更多时候则是屏息倾听。

散席之后,他立刻整理当天的笔记,生怕遗漏任何一点思想火花,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的交流对任何学者而言,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滋养。

饶毅还指出,很多人只知道杨振宁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奖,却并不了解他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在物理学界的评价更高。

饶毅眼中的杨振宁:聪明优雅,他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人

这套理论是支撑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重要基础,被公认为可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的重大贡献。

饶毅表示,杨振宁的科学理念彻底重塑了自己对科研的认知。在他看来,真正的顶尖科学,应当是聪明与优雅的结合。

饶毅眼中的杨振宁:聪明优雅,他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人

有些研究依靠蛮力堆砌也能取得成果,但杨振宁的研究工作,从想法的萌生到方法的设计,再到最终结论的得出,每一步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美学特质。这种“优雅的科学”,正是饶毅回国十几年来始终追求的目标。

饶毅眼中的杨振宁:聪明优雅,他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人

饶毅提到,生物学与物理学的研究范式本就存在差异,生物学研究往往需要依赖大量的实验积累,难免缺少几分灵动。

他所在的实验室早年也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通过突变基因来观察其对睡眠的影响,在外行看来这种研究或许新奇,但在业内人士眼中,这种方法已经使用了二十多年,并非特别新颖。

不过,受杨振宁的启发,他们在今年转向了更具创新性的研究方向——尝试通过单个分子的化学修饰来监测睡眠需求。

饶毅认为,这种从生物化学视角切入的独特思路,若能得到验证,便是对“优雅科学”的一次成功践行。

饶毅还引用了杨振宁曾说过的“对称支配力量”,他解释道,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正是从对称原理出发,历经近十年的摸索,与米尔斯共同破解了粒子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

在饶毅看来,这种在迷茫中坚持本质思考的定力,正是当代科研工作最需要的品质。他还提到,杨振宁在发表规范场理论时,其实明知存在“有电荷无质量粒子”这一未解难题,但他始终坚信理论背后的数学之美必然蕴含真理,最终这一理论的前瞻性被对称性破缺理论所证实。

饶毅表示,杨振宁这种勇于坚持的勇气和长远的眼光,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

在饶毅眼中,杨振宁的伟大之处远不止于他的科学成就。杨振宁就像一座横跨中西方的桥梁,在中美科技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饶毅眼中的杨振宁:聪明优雅,他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人

饶毅介绍,尼克松访华后不久,杨振宁便冲破重重阻隔,成为首批回国的美籍科学家。周培源先生曾评价道:“杨振宁是中美科学家友谊与交流桥梁的开创者,这一贡献无人能及。”

饶毅还提到,杨振宁对后辈的提携贯穿了他的一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先生就曾在信中提及,在清华的教工子弟里,杨武之的儿子杨振宁最善于帮助同学和友人

这种乐于助人的品格一直延续到现在,饶毅表示,自己回国之后,就多次受到杨振宁的关照:有两次本应由杨振宁出席的印度、日本国际会议,杨振宁都推荐他代为参会。而那些汇聚了诺贝尔奖得主的场合,也为饶毅打开了全新的学术视野。

饶毅眼中的杨振宁:聪明优雅,他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人

更让饶毅感到可贵的是杨振宁的战略眼光。在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20世纪70年代面临的激烈争论中,杨振宁不顾他人反对,提出了关键的建议;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节点,他既会明确主张哪些领域应该重点投入研究,也会直言哪些方向暂时不宜开展工作

饶毅认为,杨振宁这种尖锐且诚恳的态度,源于他对科学本质的深刻理解,也充分彰显了一位真正学者的担当。

面对当前中美科技交流遇到的波折,饶毅表示,杨振宁的人生经历与学术成就给了他极大的信心。

他认为,政界之间的隔阂或许会给两国科技交流带来暂时的阻碍,但科学界内部的共识早已形成——美国的科研机构虽然会担心经费来源受到影响而对政府有所顾虑,但在学术合作的理念上,并没有本质的障碍。

正如杨振宁用自身经历所证明的那样,科学终将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饶毅眼中的杨振宁:聪明优雅,他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人

饶毅以牛顿的理论为例,指出牛顿的研究成果最终惠及了全球,而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同样为全人类的物理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他介绍,杨振宁晚年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即便在82岁的高龄,仍坚持为大一新生授课,还曾9次出席中国科协年会,主题从“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到“美与物理学”不等,始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智慧传递给后辈。

在饶毅看来,这种超越年龄与国界的奉献精神,正是科学精神的最佳诠释。

科学的终极追求不仅仅是实现知识的突破,更在于智慧的传承和人性光辉的彰显。有杨振宁这样的精神标杆在前,中国的科学事业一定能够穿越暂时的低谷,为人类文明贡献更多“聪明而优雅”的研究成果,而这正是杨振宁留给世人最宝贵的财富。

#社会##上头条 聊热点#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