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没有让中国发生丝毫改变?

热点资讯 2025年10月24日 02:36 3 cc

1856年10月23日,英国军舰的炮火打破广州城的宁静,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而这一切,竟源于一艘名为“亚罗号”的商船。

半个月前,清廷水师在未通知英方的情况下,登船缉捕,扣押12名中国水手,并扯下船上悬挂的英国国旗。英方借题发挥,不仅要求修改《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还提出重定关税,遭清廷拒绝后,便悍然开战。

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没有让中国发生丝毫改变?

此时,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已过去十六年。

回顾历史,面对更先进的外来势力,不同国家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日本在美国“黑船”叩关后迅速觉醒,推行明治维新,走上富强之路;普鲁士在惨败于拿破仑后励精图治,最终在普法战争中一雪前耻。

然而清朝,却仿佛一只将头埋入沙土的鸵鸟。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声并未唤醒沉睡的帝国,近二十年间,清政府在军事、观念上几乎原地踏步,甚至有所倒退。

更令人唏嘘的是,当时主政广东的叶名琛,竟在战前表现出一种匪夷所思的“自信”。

他为何如此笃定英国不会动武?

首先,叶名琛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归咎于林则徐个人能力不足,而非清军与英军之间的实力差距。

林则徐在战败后曾积极组织水勇、学习西方技术,却被道光皇帝斥为“事事效颦”,叶名琛更是带头裁撤水师,导致广东海防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比十六年前还要薄弱。

其次,叶名琛迷信“断商闭关”的威慑力。

他的前任徐广缙曾以中止贸易为筹码,使英国暂缓修约。叶名琛便以为拿住了英国的“命门”。然而他并不了解,英国当时暂缓行动,并非惧怕清廷的威胁,而是因为其国内舆论强烈反对为鸦片贸易开战。

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没有让中国发生丝毫改变?

清政府对西方世界的内情几乎一无所知,反而将偶然的成功经验奉为圭臬。于是,当英军战舰兵临城下,叶名琛仍沉浸于“天朝上国”的幻梦之中,甚至在谈判地点上故意羞辱英方代表。

颇具讽刺的是,叶名琛在当时还被誉为“能吏”。那么,这位封疆大吏为何如此糊涂?

根源或许在于:皇上并不需要他们真正了解敌人。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道光皇帝处罚了主战的林则徐,也处罚了主和的琦善,释放出一个矛盾的信号:既不能开战,又要维护天朝颜面。在这种导向下,务实的学习与改革失去意义,虚张声势反而成为官场生存之道。

更荒唐的是,叶名琛为欺瞒咸丰,在奏章中编造捷报,杀敌数甚至超过了英军总人数。直到英军攻入广州,咸丰仍被蒙在鼓里,还在奏折上批道:“览奏实深诧异!”

在专制体制下,官员的升迁往往不取决于能否为国家谋利,而在于能否迎合上意。当撒谎比实干更安全,“下瞒上”便成为官场潜规则,而这正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陷入长期停滞的深层悲剧。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