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珠市口传奇:百年风华里的商脉传承与城市场景

热点资讯 2025年10月31日 05:36 3 cc

在北京城的经纬里,珠市口始终是个特别的存在。它不像王府井那般喧嚣张扬,也不似南锣鼓巷满是文艺小资的气息,却凭着六百余年的岁月沉淀,藏着一段段交织着商脉、文脉与烟火气的传奇故事 —— 既有老字号的坚守,也有口耳相传的民间趣谈。从明代 “猪市口” 的牲畜喧嚣,到清代 “珠市口” 的金玉琳琅,再到如今依旧鲜活的市井气息,这条不足两里的老街,被丰泽园的鲁菜香气、德寿堂的药材甘醇、东方饭店的名人足迹、张一元的茉莉茶香共同编织成最动人的篇章,作为老北京 “前门大街 - 大栅栏” 商业圈的重要节点,更是京味儿文化从宫廷走向民间的 “中转站”。

珠市口传奇:百年风华里的商脉传承与城市场景

一、从 “猪市口” 到 “珠市口”:名字里的烟火与风雅变迁

珠市口的传奇,始于一个颇具反差感的名字,也藏着一段代代相传的改名传说。明代永乐年间,这里还叫 “猪市口”—— 作为京城南城的牲畜交易集散地,每日清晨,赶猪的商贩、吆喝的伙计、讨价还价的声响交织在一起,成了当时最鲜活的市井图景,成了各地客商落脚的首选之地,猪市口也借着这股 “烟火气”,慢慢成了人流密集的交通要道。

相传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一次皇帝南巡归来,乘轿经过猪市口,刚巧遇上商贩赶猪出栏,几十头猪横冲直撞,不仅掀翻了路边的货摊,还差点冲撞了御驾。皇帝见状大怒,觉得 “猪市口” 名字粗俗,还沾染 “市井乱象”,便下令地方官整改。恰逢当时此处珠宝玉器生意已悄然兴起:江南玉石匠人开设作坊,西域珠宝商设立商号,内城达官贵人常来挑选珍玩。地方官趁机上奏,提议将 “猪市口” 雅化为 “珠市口”,既暗合此处 “珠宝云集” 的盛况,又避开了 “猪” 字的粗鄙。皇帝听后龙颜大悦,当即准奏。一字之改既保留 “市” 的商业基因,又添风雅,为日后老字号聚集埋下伏笔。

珠市口传奇:百年风华里的商脉传承与城市场景

二、商脉璀璨:老字号撑起的百年繁华

(一)味觉传奇:鲁晋风味的舌尖坚守

珠市口的烟火气,最先从舌尖苏醒,丰泽园的 “葱烧海参” 背后,藏着与珠市口地域紧密相关的创业故事。1930 年中秋,煤市街 67 号(今珠市口西大街附近)的丰泽园饭庄挂出招牌,这家由新丰楼名厨栾学堂牵头创办的鲁菜馆,很快凭借地道口味立足珠市口。栾学堂结合珠市口客商云集的特点,改良 “葱烧海参”:用 “糊葱油” 去腥味,以 “炒糖色” 收浓汤汁,既符合北方食客口味,又让南方客商尝到鲜醇,很快成为招牌菜。军政要员、普通百姓纷纷慕名而来,“能在丰泽园摆一桌” 成了珠市口一带的体面事。1991 年迁到珠市口西大街 83 号后,饭店保留老菜谱、老餐具,如今咬一口 “九转大肠”,仍能尝到八十多年前的老味道。

珠市口传奇:百年风华里的商脉传承与城市场景

往西走不远,珠市口西大街 241 号的晋阳饭庄,其创办背景藏着与时代需求相关的传说,而院中那株纪晓岚手植的紫藤萝,更见证过一段险些消逝的往事。

据珠市口老居民回忆,1959 年饭庄筹建时,恰逢不少山西籍中央高级领导因工作常年留京,时常思念家乡味道。为解这份 “乡愁”,有关部门选址纪晓岚故居旧址创办晋阳饭庄,既让领导们能吃到地道晋菜,也向普通百姓开放,让晋味文化走进市井。

筹建初期,曾有人提出砍掉院中紫藤萝 —— 彼时这株已有两百余年树龄的古藤枝干虬曲,部分枝蔓贴近建筑,有人认为会影响饭庄扩建与日常经营。可刚动斧头,就见树干流出 “暗红色汁液”,像极了 “血水”,施工队吓得赶紧停工。后来有老邻居说,这棵紫藤萝是纪晓岚当年为纪念故妻所种,古藤是宅院的魂,几百年来一直护着这处宅院,要是动了它,会 “惹来麻烦”。

熟悉故居历史的学者则提及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紫藤 “其荫覆院,其蔓旁引,紫云垂地” 的记载,最终紫藤萝得以保留,还在周围修了围栏。

珠市口传奇:百年风华里的商脉传承与城市场景

每年春日,紫藤萝紫花垂窗,老舍先生第一次到访时,特意选在南窗前落座,对着满架藤花品尝 “猫耳朵”“拨鱼”,后来更题诗 “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 赞颂这景致。这株紫藤后来被定为国家一级古树,2001 年广安大街拓宽时,工程特意南偏 11 米为其让路,延续着与珠市口的缘分。

(二)济世传奇:德寿堂的药材与初心

珠市口西大街上的德寿堂药店,是与珠市口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老字号,其 “康氏牛黄解毒丸” 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上世纪三十年代,这家药店以 “地道药材、遵古炮制” 闻名,门面砖雕 “本堂采办川广云贵地道生熟药材” 的铭文,是对品质的承诺。传说某年珠市口一带闹 “暑疫”,百姓上吐下泻,药铺药材告急。掌柜康氏连夜带着药工采草药,拿出自家珍藏的牛黄,按古法 “九蒸九晒” 炮制药丸,免费分发给百姓。拉黄包车的车夫高烧昏迷三天,服用 “康氏牛黄解毒丸” 后苏醒,“德寿堂药丸能救命” 的说法从此传遍珠市口,成了百姓心中的 “健康靠山”。

如今走进店堂,百年木质药柜、泛黄药材标签、老药师的小秤仍在,伙计们延续着免费提供甘草水的传统。即便有了现代化药房,珠市口百姓仍愿来此等一剂古法汤药,图的是那份穿越百年的安心。

珠市口传奇:百年风华里的商脉传承与城市场景

(三)风云传奇:东方饭店的时代印记

1918 年,珠市口西大街的东方饭店竖起 “中西合璧” 招牌,凭借先进设施(暖气、电梯)成为南城地标,与珠市口商业、文化发展紧密同步。作为 “前门大街 - 大栅栏” 商业圈的延伸,这里常接待往来于大栅栏戏园的名人 —— 梅兰芳在大栅栏广德楼演出时,便常下榻此处,在套房排练新戏;鲁迅、巴金等文人途经珠市口,也会在此停留,交流文学见解。饭店成了珠市口的 “名人驿站”,见证着民国时期南城文化的盛况。

如今,饭店老电梯仍在运行,金属门开合间,仿佛能听见当年文人墨客、客商旅客的脚步声,成为珠市口时代变迁的鲜活见证。

珠市口传奇:百年风华里的商脉传承与城市场景

(四)茶香传奇:张一元的窨花与烟火

珠市口路北的张一元茶庄,是当地百姓选购花茶的 “圣地”,其 “窨花” 技艺贴合珠市口居民口味。每年茉莉花季,茶庄飘出的花香是珠市口街头的标志性气息。掌柜根据珠市口百姓喜好,从 “三窨” 到 “七窨” 调整花茶窨制次数:清淡的 “三窨” 适合老人,浓郁的 “七窨” 受年轻人青睐。逢年过节,百姓走亲访友必带张一元花茶,牛皮纸四方包、红绳捆扎的包装,成了珠市口的特色伴手礼。

珠市口传奇:百年风华里的商脉传承与城市场景

除了这些 “大商号”,珠市口的 “小生意” 也满是烟火气。街边豆汁儿摊前排队的人群,胡同里挂着蓝布幌子的剃头棚,还有吸引小孩的糖画摊、捏面人摊,用朴实方式撑起珠市口的 “市井江湖”。此外,珠市口早年还聚集着多家本土绸缎小店,虽无 “八大祥” 名气,却以平价优质的布料服务周边百姓,婚嫁时节,街坊邻居常来挑选红绸、棉布,店铺伙计会细心裁剪、卷好布料,再用红纸包裹,满是生活温情。

三、文脉流淌:戏楼茶馆里的京味儿记忆

珠市口的传奇,不止在商业,更在与 “前门大街 - 大栅栏” 商业圈的文脉交融。大栅栏作为南城戏园核心聚集地,与珠市口隔街呼应,其中广德楼(位于大栅栏西口路北,今前门大栅栏大街 39 号) 是京城现存最古老的戏园之一,建于清嘉庆年间,与珠市口共同构成老北京的 “文化双节点”。梅兰芳、程砚秋等京剧大师在广德楼登台时,常往返于珠市口的东方饭店与戏园之间,演出间隙的茶饮取自张一元,两条街区的文化基因早已相互渗透。

珠市口还有众多特色茶馆延续着市井文脉。其中最知名的当属街头 “书茶馆”,刘宝瑞、侯宝林等相声大师常在此 “撂地演出”—— 传说侯宝林表演时遇珠市口突降大雨,便即兴编一段 “珠市口雨天趣闻”,逗得观众乐而忘归。这些茶馆多与张一元茶庄渊源深厚,用的是新鲜窨制的茉莉花茶,八仙桌旁,提鸟笼的老爷子、背包袱的客商边品茶边听段子,笑声传到街对面;散场后,不少人顺路去德寿堂买药材、丰泽园打包卤味,形成 “听书 - 购物 - 生活” 的连贯场景,正是珠市口市井文化的生动写照。

珠市口传奇:百年风华里的商脉传承与城市场景

四、时代新生:老街的 “守” 与 “变”

时光流转,珠市口也经历过沉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京城商业中心外移,部分老字号搬离,戏楼茶馆或改仓库、或成居民楼,珠市口的传奇暂蒙尘埃。

但老街从未真正老去。近年来,北京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推进,珠市口迎来新生:丰泽园、张一元等老字号重焕生机;晋阳饭庄在保留晋菜传统的同时,推出 “纪晓岚文化套餐”,开发出清甜的 “紫藤花饼”,吸引年轻食客;胡同里开起文创小店,兔爷、风筝设计成新潮文创,成了年轻人的爱物;与大栅栏的联动更趋紧密,两条老街在文化传承中形成 “互补共生” 的新格局。如今的珠市口,清晨豆汁儿摊热气袅袅,午后茶庄里老人买茶、年轻人拍复古写真,傍晚晋阳饭庄的灯光与大栅栏的戏楼灯火遥相呼应,而那株紫藤萝仍在春日里绽放紫云,续写着与老街的千年约定。这条老街在 “守” 与 “变” 中,续写着新的传奇。

珠市口传奇:百年风华里的商脉传承与城市场景

结语:老字号与老街共筑的 “京城记忆”

珠市口的传奇,是六百余年里普通人用生活与热爱编织的 “京城记忆”—— 有地名变迁的趣闻,有老字号的坚守,也有贴合地域的民间故事。它见证 “猪市口” 的喧嚣、“珠市口” 的繁华,更以 “前门大街 - 大栅栏” 商业圈核心节点的身份,承载着京味儿文化从戏园到市井、从商号到日常的流转轨迹。无论是丰泽园的鲁菜、晋阳饭庄的晋味,还是德寿堂的药材、张一元的茶香,抑或是紫藤萝下的文人风雅,都在时光里沉淀为珠市口独有的味道与温度。

如今走在珠市口街头,触摸老字号木门,闻着饭庄飘出的菜香、茶庄溢出的茶香,遥想不远处大栅栏的锣鼓声,那些与南城烟火紧密相连的故事,仍在街头巷尾轻轻流淌,成为一代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 “京城情结”。

珠市口传奇:百年风华里的商脉传承与城市场景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