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追问daily|压力真的会催人老;用轻度活动替代久坐可改善次日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29日 01:35 4 cc
追问daily|压力真的会催人老;用轻度活动替代久坐可改善次日

脑科学动态

Cell:癌细胞劫持痛觉神经实现远程免疫逃逸

揭开“猫屎咖啡”独特风味背后的奥秘

好的教练不靠吼:尊重与激励更能锻造运动员的强大内心

心理治疗可改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活动与妄想信念

AI驱动的开源软件揭示脑细胞完整三维结构

跨越三大洲,迄今最大规模研究揭示物质滥用的共同遗传根源

压力真的会催人老吗?新研究发现焦虑或与大脑“过度成熟”有关

用轻度活动替代久坐可改善次日情绪

AI行业动态

前Neuralink联创公司助盲人重获光明

全球首个“干湿闭环”数智化生命科学研究平台的崛起

苹果发布Pico-Banana-400K数据集

AI驱动科学

当分子拥有视觉:S²VM,让AI读懂药物之间的化学默契

无需电力,光线即是指令:新型水凝胶镜片实现全光控变焦

LoongRL:通过强化学习提升大模型长上下文高级推理能力

LightMem:模拟人脑记忆机制,打造轻量高效的大模型记忆系统

脑科学动态

Cell:癌细胞劫持痛觉神经实现远程免疫逃逸

癌细胞如何利用神经系统远程操控免疫系统以实现逃逸?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樊嘉、季彤、周俭、孙云帆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张陈平等团队合作,首次揭示了癌细胞通过劫持痛觉神经,远程抑制肿瘤引流淋巴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从而实现免疫逃逸的器官间神经免疫回路。

追问daily|压力真的会催人老;用轻度活动替代久坐可改善次日

Credit:Cell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临床数据发现,头颈癌患者肿瘤内痛觉神经密度越高,其免疫抑制状态越强。基于这一线索,团队在小鼠模型中揭示了一个精密的跨器官通讯机制。在免疫细胞的攻击压力下,癌细胞会通过ATF4-SLIT2信号通路,分泌SLIT2蛋白来激活肿瘤内的痛觉神经,这不仅是癌痛的来源之一,更是免疫逃逸的起点。这一信号会沿着神经通路,“接力”激活远端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内的痛觉神经。这些神经被激活后,会释放一种名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神经递质,它能将淋巴结改造为一个免疫抑制中心,导致抗癌的CD8+ T细胞和CCL5因子减少。最终,这种远程调控会促进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向有利于癌细胞生长的M2型转化,削弱免疫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研究证实使用临床上治疗偏头痛的CGRP受体拮抗剂(如瑞美吉泮)能有效阻断该通路,实现了缓解疼痛和增强抗肿瘤免疫的“一石二鸟”效果。研究发表在 Cell 上。

#疾病与健康 #神经机制与脑功能解析 #免疫逃逸 #癌痛 #神经免疫

阅读更多:

Zhang, Yu, et al. “Cancer Cells Co-Opt an Inter-Organ Neuroimmune Circuit to Escape Immune Surveillance.” Cell, vol. 0, no. 0, Oct. 2025. www.cell.com,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09.029

揭开“猫屎咖啡”独特风味背后的奥秘

麝香猫咖啡(Kopi Luwak)因亚洲棕榈麝香猫的独特消化过程而闻名,以其高昂的价格和独特的风味成为全球奢侈品咖啡。Ramit Mitra、Thomas Jose、P. Abhiram Krishnan、M. Hariraveendra 和 Palatty Allesh Sinu 等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分析麝香猫排泄物中的咖啡豆与天然咖啡豆的化学成分,发现了风味背后的两种关键脂肪酸,为理解猫屎咖啡的独特感官特性提供了科学解释。

研究团队为了探究麝香猫消化过程对咖啡豆的影响,收集了来自印度 Kodagu 地区野生亚洲棕榈麝香猫粪便中的未烘焙罗布斯塔咖啡豆,并将其与直接从植株上采集的天然罗布斯塔咖啡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排除了烘焙豆,以防止热敏化合物(heat-sensitive compounds)的降解。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对咖啡豆的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化合物以及脂肪酸甲酯(Fatty Acid Methyl Ester, FAME)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粪便衍生的咖啡豆总脂肪含量高于手工采集的咖啡豆,且具有更大的尺寸。最显著的化学差异在于关键脂肪酸甲酯的含量。猫屎咖啡豆中辛酸甲酯(caprylic acid methyl esters)和癸酸甲酯(capric acid methyl esters)的含量显著升高。这两种脂肪酸以其具有增香特性和类似乳制品的香气而闻名,被研究人员认为是猫屎咖啡独特风味的奥秘之一。研究支持了麝香猫肠道内的自然发酵和酶促作用(enzymatic uptake),特别是葡糖杆菌(Gluconobacter)及其酶的参与,改变了咖啡豆的化学成分。研究人员指出,烘焙前的蛋白质和咖啡因含量并未表现出差异。这项研究发表在 Scientific Reports 上。

#其他 #跨学科整合 #食品科学 #化学成分分析

阅读更多:

Mitra, Ramit, et al. “Civet Robusta and Natural Robusta Coffee Are Different on Key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and Total Fat.” Scientific Reports, vol. 15, no. 1, Oct. 2025, p. 36281. www.nature.com,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5-21545-x

好的教练不靠吼:尊重与激励更能锻造运动员的强大内心

如何有效提升运动员的心理韧性,而非采用可能适得其反的严厉批评?宾汉姆顿大学的 Chou-Yu (Joey) Tsai 与来自国立清华大学、国立阳明交通大学等机构的 San-Fu Kao、Sheng-Bin Wang 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源于商业领域的变革型领导风格是关键,它能通过营造积极团队氛围和改善教练关系来增强运动员的心理韧性。

研究团队通过调查台湾大学排球联赛的301名运动员,探索了教练领导风格与运动员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研究核心概念是变革型领导(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一种旨在通过共同愿景和促进个人成长来赋能个体的领导风格)。研究发现,采用这种领导风格的教练能够创造鼓舞人心的愿景,激励球员追求卓越。其效果通过两条关键路径实现:首先,它营造了一种任务参与氛围(task-involving climate perception),使团队专注于共同目标和个人技能提升,而非相互比较;其次,它通过个性化反馈和认可,培养了高质量的教练与运动员关系。这两个因素作为重要的心理资源,共同促进了运动员的自我决定感,最终显著增强了他们的心理韧性(mental toughness),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比赛压力和挑战。研究建议教练应优先考虑个性化目标和反馈,而非简单的横向比较。研究发表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Coaching 上。

#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 #跨学科整合 #心理韧性 #领导力

阅读更多:

Kao, San-Fu, et al. “Effects of Transformational Coaches on Athlete Mental Toughness: Dual Mediating Roles of Task-Involving Climate Perception and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Coaching, Oct. 2025, p. 17479541251380718. SAGE Journals, https://doi.org/10.1177/17479541251380718

心理治疗可改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活动与妄想信念

被害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常源于患者认为环境极度不稳定的信念。为了探究心理治疗能否改变这一信念及其大脑基础,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的Julia M. Sheffield及其团队进行了一项随机临床试验,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和“交友”疗法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妄想,并改变其大脑特定区域的活动,为精神病干预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追问daily|压力真的会催人老;用轻度活动替代久坐可改善次日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激活的变化及其与波动性先验和阳性与阴性综合征量表 (PANSS) 阳性症状的关联。Credit: JAMA Network Open (2025).

该研究通过一项随机临床试验,比较了两种心理疗法对62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参与者被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为期8周的认知行为疗法或作为对照的“交友”疗法。研究人员采用计算模型和一项认知任务来量化患者对环境不稳定性的预期,即波动性先验(volatility priors)。同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治疗前后扫描了部分参与者的大脑。结果显示,两种疗法都能显著减轻患者的被害妄想症状,并降低其波动性先验水平。在神经层面,治疗后大脑中负责信念更新和动机学习的关键区域——尾状核(caudate nucleus,富含多巴胺的区域)和前额叶皮层的过度激活状态得到了显著缓解。更重要的是,尾状核激活的减弱与波动性先验的降低密切相关。这一发现表明,心理治疗确实能够重塑与妄想相关的大脑功能和认知偏差,波动性先验有望成为精神病治疗的新靶点。研究发表在 JAMA Network Open 上。

#疾病与健康 #神经机制与脑功能解析 #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 #认知行为疗法

阅读更多:

Sheffield, Julia M., et al. “Prior Expectations of Volatility Following Psychotherapy for Delusion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ork Open, vol. 8, no. 6, June 2025, p. e2517132. Silverchair, https://doi.org/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17132

AI驱动的开源软件揭示脑细胞完整三维结构

分析神经元表面的微小连接结构——树突棘,对于理解大脑功能和疾病至关重要,但传统手动分析耗时且易出错。哥伦比亚大学扎克曼研究所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 Sergio Bernal-Garcia、Luke Hammond 和 Franck Polleux 等人开发了一款名为 RESPAN 的开源AI软件,它能快速、准确地自动化完成神经元的三维结构分析。

追问daily|压力真的会催人老;用轻度活动替代久坐可改善次日

RESPAN 绘制了 CA1 锥体神经元树突棘(黄色)上数千个兴奋性突触(棘)的分布图。 Credit: Kevin Gonzalez, Sergio Bernal-Garcia

研究团队开发了名为 RESPAN (restoration enhanced spine and neuron analysis) 的深度学习流程,它首先通过内容感知恢复技术优化原始显微镜图像,增强信号和对比度,随后利用先进的分割算法,在三维空间中自动识别并重建神经元的完整形态,包括胞体、树突以及数千个微小的树突棘。该软件能够精确测量每个树突棘的体积、长度和空间位置等关键参数。与传统的手动分析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相比,RESPAN 在几分钟内即可完成任务,且准确性更高,错误率更低。它还能处理包括在体双光子显微镜等具有挑战性的低信噪比图像,而无需用户进行繁琐的参数调整。RESPAN 拥有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无需编程知识即可操作,其开源特性旨在促进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标准化和可重复性。研究发表在 Cell Reports Methods 上。

#AI驱动科学 #自动化科研 #神经机制与脑功能解析 #开源软件

阅读更多:

Bernal-Garcia, Sergio, et al. “A Deep Learning Pipeline for Accurate and Automated Restoration, Segment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Dendritic Spines.” Cell Reports Methods, vol. 5, no. 10, Oct. 2025. www.cell.com, https://doi.org/10.1016/j.crmeth.2025.101179

跨越三大洲,迄今最大规模研究揭示物质滥用的共同遗传根源

物质使用障碍(SUDs)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但其跨不同物质类型的共享遗传基础仍不明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来自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 Dongbing Lai、Michael Zhang 及其同事进行了一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荟萃分析,整合了欧洲、非洲和美洲人群的遗传数据,成功识别出数百个共享基因,并发现了可用于SUD治疗的潜在“老药新用”靶点。

该研究采用荟萃分析方法,整合了多项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数据。研究人员重点关注在不同物质使用障碍(包括酒精、大麻、阿片类药物和烟草)中具有相同风险效应方向的遗传变异,称之为“一致性变异”。通过这种方法,他们成功锁定了220个相关的基因位点,其中40个是首次发现。进一步分析最终鉴定出785个共享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在大脑中负责情绪、记忆和奖赏行为的关键区域,如杏仁核和海马体的神经元细胞中高度活跃。研究发现,这些共享变异解释了高达56–96%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即个体间DNA序列的微小差异)遗传度。更具应用价值的是,团队构建的多基因评分能够有效识别高风险人群,得分最高的10%个体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95至2.87倍。最后,研究还发现了7种现有药物的靶点恰好是此次发现的共享基因,为药物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发表在 Molecular Psychiatry 上。

#疾病与健康 #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 #个性化医疗 #疾病预防

阅读更多:

Lai, Dongbing, et al. “Genome-Wide Meta-Analyses of Cross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in Diverse Populations.” Molecular Psychiatry, Oct. 2025, pp. 1–15. www.nature.com,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5-03294-5

压力真的会催人老吗?新研究发现焦虑或与大脑“过度成熟”有关

大脑成熟过程的异常如何导致焦虑等精神疾病?以往研究多关注发育停滞,而日本藤田保健大学和东京都医学科学研究所的 Hideo Hagihara 与 Tsuyoshi Miyakawa 等研究人员反其道而行,首次发现了一种被称为海马体“过度成熟”(hyper-maturity)的大脑异常状态,并揭示了其与压力、焦虑和加速衰老之间的内在联系。

追问daily|压力真的会催人老;用轻度活动替代久坐可改善次日

海马体过度成熟、加速衰老,以及焦虑样行为增多。Credit: Dr. Hideo Hagihara / Fujita Health University, Japan

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性筛查超过26万个公开的组学数据,在16种不同的神经精神疾病小鼠模型中,识别出一种共同的基因表达特征,即海马体的发育和衰老进程被异常提前,研究者将其定义为过度成熟。通路富集分析(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is,一种确定一组基因在哪些已知生物学通路中显著富集的计算方法)显示,这种状态与突触功能的基因(如Camk2a和Grin2b)持续上调密切相关。为了量化这一现象,团队开发了一个“成熟度指数”,发现该指数与小鼠的焦虑样行为显著正相关——海马体越“成熟”,小鼠越焦虑。实验还证实,长期施加压力激素皮质酮会同时诱发海马体的过度成熟与焦虑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过度成熟包含两个不同的维度:增强的出生后发育和加速的衰老。这项发现也具备转化潜力,研究人员在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患者的死后脑组织中,同样观察到了类似的加速衰老基因信号。研究发表在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上。

#疾病与健康 #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 #神经机制与脑功能解析 #衰老

阅读更多:

Hagihara, Hideo, et al. “Hyper-Maturity and Accelerated Aging in the Hippocampus of Mouse Models of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with Anxiety-like Behavior.”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Oct. 2025, pp. 1–12. www.nature.com, https://doi.org/10.1038/s41386-025-02237-6

用轻度活动替代久坐可改善次日情绪

久坐对情绪的负面影响备受关注,但用何种强度的活动替代它效果最佳尚不明确。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的 Yue Liao 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 Flora Le 等人合作,通过追踪年轻人的日常活动发现,用散步等轻度活动替代久坐,是提升次日情绪与活力的最有效方式。

追问daily|压力真的会催人老;用轻度活动替代久坐可改善次日

研究程序涵盖 ACES、DESTRESS 和 SHS 受试者,为期 7-15 天。使用 ActiGraph 连续记录 24 小时行为。Credit: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2026).

研究团队招募了354名健康的年轻人,使用可穿戴活动监测器(ActiGraph)连续7至15天追踪其24小时内的全部行为,包括睡眠、久坐行为、轻度体力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 LPA)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结合参与者的每日情绪自我报告,团队采用贝叶斯多层次组成数据分析(Bayesian multilevel compositional data analysis,一种能科学处理一天总时间固定不变的统计方法)进行探究。结果发现,行为对情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内”层面,即关键在于与自己平时的习惯作比较。当参与者某天用30分钟的轻度体力活动(如散步或做家务)替代等长时间的久坐,他们第二天的积极情绪和活力水平便会显著提升,这种改善效果甚至强于进行跑步等剧烈运动。相反,增加久坐时间则与次日更差的情绪相关。有趣的是,研究并未发现睡眠时长对年轻人的次日情绪有明显影响。研究发表在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上。

#疾病与健康 #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 #久坐行为 #体力活动

阅读更多:

“Daily, Prospective Associations of Sleep,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with Affect: A Bayesian Multilevel Compositional Data Analysi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vol. 82, Jan. 2026, p. 102997. www.sciencedirect.com, https://doi.org/10.1016/j.psychsport.2025.102997

AI 行业动态

前Neuralink联创公司助盲人重获光明

一项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显示,人工视觉技术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由Max Hodak(马斯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的联合创始人)创立的Science Corporation公司,凭借其光伏视网膜植入物微阵列(PRIMA, Photovoltaic Retinal Implant Microarray,一种可替代感光细胞的无线微型植入物)技术,成功帮助一位70岁的患者Sheila Irvine在失明15年后重新恢复了功能性中央视力,并再次能够阅读书籍。Irvine女士此前被诊断患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一种常见的老年眼病,导致中央视力模糊),尤其属于晚期干性AMD,即地图样萎缩(GA, Geographic Atrophy,一种晚期黄斑变性,导致感光细胞死亡)。该技术通过手术将超薄植入物插入患者视网膜下方,充当人工感光器阵列。PRIMA系统配套的特殊眼镜捕获图像并将其转换成红外光束,红外光束既为植入物供电,又通过电刺激方式激活植入物,从而向幸存的视网膜神经元传递视觉信号,绕过受损的光感受器细胞,实现视力恢复。论文主要作者Frank Holz研究人员强调,这是首次证明人工视觉能够恢复患者的功能性中央视力。

研究团队在多国范围内对38名视力严重受损的地图样萎缩(GA)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评估。结果显示,PRIMA系统能够使84%的参与者恢复功能性中央视力,其中80%的患者视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平均可多识别约25.5个字母。虽然部分患者在术后初期出现了眼压升高等排异反应,但绝大多数症状都在两个月内消退,且未影响患者原有的周边自然视力。研究人员指出,与其他主要致力于延缓视力丧失的疗法(如干细胞疗法或基因治疗)不同,PRIMA是目前少数能真正实现视力逆转恢复的方案。Science Corporation公司的目标是推动“人工视觉”成为现实,就像人工耳蜗在听力障碍领域的应用一样。尽管该系统目前仍存在分辨率较低(仅381像素)且只能提供黑白视觉的局限性,但公司已获得超1亿美元的融资,并正在开发下一代植入物,旨在提供更高的像素、更小的尺寸以及色觉功能,同时计划于明年提交欧洲及美国监管机构的正式批准申请。

#人工视觉 #视网膜植入物 #PRIMA #AMD #MaxHodak

阅读更多: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3420-x

北大深研院AI4S LAB:全球首个“干湿闭环”数智化生命科学研究平台的崛起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PKUSZ)为应对AI for Science 带来的科研新范式变革,打造了全球首个数智化生命科学研究平台——AI4S LAB。该平台的核心目标是深度整合“算力、模型、数据、实验”四大AI4S核心要素,旨在构建一个“AI驱动、干湿闭环(Dry-Wet Closed Loop,指理论计算与湿法实验的自动化迭代)、全链数智(Full-Chain Digital Intelligence,指研究流程全环节的数字化管理)”的一站式云端科研生态系统。AI4S LAB致力于打破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之间的传统鸿沟,通过数智化手段解放研究人员的双手,服务于不同角色的AI4S研究人员,从而从根本上加速科研从“想法、设计、执行、分析到优化”的全链路迭代周期。平台依托其全栈数智化支撑生态,集成了超过二十二台套先进高通量自动化设备,尤其聚焦于工程菌株构建、代谢工程等合成生物学核心场景。

AI4S LAB的运行核心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自主研发的AI4S原生多智能体系统——BIOMA,它由四位“永不疲倦”的智能体构成,实现了研究流程的智能化与自动化闭环。理论科学家扮演着“干实验”理论预测的角色,搭载了如ColabDock、OmegaFold等前沿计算模型,为药物筛选和蛋白设计提供高精度计算支撑。随后,实验规划师负责将理论设计转化为稳健且可执行的“湿实验”方案,通过融合多源知识和严格的自检确保方案的严密性。接着,实验室指挥官作为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将抽象方案编译为自动化硬件平台特定的可执行指令序列。最后,数据分析师负责全链数智闭环的最后一步,它能基于用户设定的关键性能指标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自主分析并生成优化建议,进而自动规划下一轮实验方案,形成可持续进化的科研闭环。值得一提的是,平台还推出了智能体开发与测评模块,支持“零代码智能体搭建”,极大地降低了AI原生应用的开发门槛。

#AI4S #数智化科研 #干湿闭环 #BIOMA #智能体

阅读更多:

https://ai4slab.pkusz.edu.cn

苹果发布Pico-Banana-400K数据集:图像编辑领域的ImageNet级基石

苹果的研究团队近日在开放研究领域发布了里程碑式的成果:Pico-Banana-400K,一个包含40万张图像的基于指令的图像编辑综合数据集。该数据集旨在解决目前研究界缺乏大规模、高质量、来自真实图像的文本引导图像编辑开放数据集的关键问题,致力于成为视觉编辑领域的ImageNet。Pico-Banana-400K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系统化的设计和创建流程。研究人员利用谷歌的Nano-Banana在OpenImages的实拍照片上生成多样化的编辑对,并采用精细的图像编辑分类体系(包含35种编辑类型),以确保全面覆盖现实世界的编辑需求。更重要的是,该数据集的构建流程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编辑由Nano-Banana执行,而结果则由多模态大模型Gemini-2.5-Pro进行质量评判。若编辑失败,系统会自动重试,确保内容一致性与指令忠实性,实现了训练数据生成与验证的端到端运行。

Pico-Banana-400K不仅提供了核心的单轮监督微调子集(包含25.8万个成功的编辑示例),还收录了用于探索复杂场景的两个独特子集。其中,7.2万个多轮SFT子集支持对连续修改中的迭代细化、上下文相关编辑和推理规划进行研究。最具价值的贡献是包含5.6万个偏好三联体(preference triplets)的子集,该资源由原始图像、指令、成功编辑和失败编辑构成。通过系统地保留失败的编辑尝试,该数据集为对齐研究和奖励模型训练提供了关键资源,解决了现有数据集缺乏对比性低质量编辑示例的空白,使得模型能够学习“更好”的定义。对数据分析显示,全局外观和风格化编辑成功率高,而需要精确空间控制、几何布局或符号正确性(如移动物体和文字编辑)的操作仍然最具挑战性,其中更改文字样式/字体的成功率最低。苹果的研究人员通过发布这一大规模、任务丰富的资源,为未来十年文本引导图像编辑模型在鲁棒性与人类偏好对齐方面的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像编辑 #Pico -Banana-400K #Nano -Banana #数据集 #奖励模型

阅读更多:

https://arxiv.org/pdf/2510.19808

AI 驱动科学

当分子拥有视觉:湖南大学提出S²VM,让AI读懂药物之间的化学默契

如何让AI像化学家一样凭直觉预测药物相互作用?现有AI模型因过度依赖已知数据而难以泛化至新药组合。针对此瓶颈,湖南大学的Ma, Tengfei等人提出了一种名为S²VM的自监督学习框架。该框架通过学习海量未标记药物对的视觉结构信息,成功提升了模型对未知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能力,为新药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研究团队提出的S²VM框架将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s, DDIs)预测转化为一个视觉学习任务。其核心方法是,首先将一对药物的二维分子图像基于共有的局部子结构进行融合,生成一个统一的结构化输入。随后,一个视觉编码器-解码器网络通过自监督学习的方式,对这个融合后的输入进行编码并尝试重建出原始的药物信息。这个过程迫使模型深入理解分子间的内在结构和外在交互关系,而无需依赖任何已知的相互作用标签。预训练完成后,该编码器便成为一个强大的特征提取器。在下游的预测任务中,它能将输入的药物对高效地编码为凝练的特征向量,供分类器判断其相互作用类型。实验结果表明,S²VM在Deng和Ryu等多个标准数据集上均取得了最优性能,尤其在监督信息稀缺的小样本场景下,其鲁棒性和泛化能力优势更为突出。此外,模型还具备很强的可解释性,能够准确高亮出引发相互作用的关键分子片段,为药物机理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洞察。研究成果在 NeurIPS 2025 会议上发表。

#AI驱动科学 #预测模型构建 #自监督学习 #药物相互作用

阅读更多:

https://neurips.cc/virtual/2025/poster/119726

无需电力,光线即是指令:新型水凝胶镜片实现全光控变焦

传统相机系统的刚性组件难以满足软体机器人和生物医学设备的需求。佐治亚理工学院的 Corey Zheng 和 Shu Jia 从人眼结构中获得灵感,开发了一种由光激活人工肌肉控制的柔性镜片,为软体机器赋予视觉功能提供了全新途径。

该团队研发的系统名为光响应水凝胶软镜片(photo-responsive hydrogel soft lens, PHySL),其核心是一种能充当人工肌肉的光敏水凝胶。这种水基聚合物材料在光照下会发生收缩,研究人员正是利用这一特性,通过向镜片表面投射光线来精确改变其形状,从而调节焦距,其工作机制类似于人眼中的睫状肌(ciliary muscles)。这种全光控设计完全摒弃了传统相机中笨重的刚性组件和复杂的电子设备,使整个系统变得极其灵活、耐用,且与人体接触时更加安全。除了基础的对焦功能,通过调控光线的空间和时间模式,该镜片还能实现波前工程(wavefront engineering)和光学转向(optical steering)等更高级的光学操作。研究团队已利用该镜片成功构建了一款概念验证性的无电子相机,并计划将其集成到软体机器人中,以实现完全无电子元件的自主视觉。这项成果凸显了光驱动软材料在未来自主机器人、自适应医疗设备及可穿戴系统中的巨大潜力。研究发表在 Science Robotics 上。

#其他 #机器人及其进展 #跨学科整合 #仿生学

阅读更多:

Zheng, Corey, and Shu Jia. “Bioinspired Photoresponsive Soft Robotic Lens.” Science Robotics, Oct. 2025. world, www.science.org,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robotics.adw8905

LoongRL:通过强化学习提升大模型长上下文高级推理能力

大型语言模型在处理长篇文档时常止步于信息检索,难以进行深度推理。针对此问题,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 Siyuan Wang、Gaokai Zhang 和 Li Lyna Zhang 等研究人员提出了LoongRL方法。该方法通过一种创新的数据合成与强化学习策略,成功诱导模型学习高级推理模式,显著提升了其在长上下文任务中的表现。

研究团队首先解决了高难度长文本推理数据稀缺的难题。他们设计了一种名为KeyChain的数据合成方法,巧妙地将简单的多跳问答(multi-hop question answering)任务转化为复杂的长上下文挑战。具体来说,它在大量无关文档中嵌入由通用唯一识别码(UUID)构成的“线索链”,而真正的问题被隐藏在链条的末端。模型必须学会先规划、再一步步追踪线索、从海量信息中检索关键事实,并最终进行推理和复查才能解答。通过在这种合成数据上进行强化学,模型自发地涌现出一种“规划–检索–推理–复查”的高级思维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实现了高效训练,仅在16K长度的文本上训练,模型便能将学会的推理能力泛化到128K的超长文本任务中。实验结果显示,在Qwen2.5模型上,该方法使长文本问答准确率绝对提升超过21%,使14B参数的模型性能足以媲美更大规模的前沿模型,并成功通过了所有“大海捞针”压力测试。

#大模型技术 #意图与决策 #强化学习 #长上下文

阅读更多:

Wang, Siyuan, et al. “LoongRL: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Advanced Reasoning over Long Contexts.” Version 1, arXiv:2510.19363, arXiv, 22 Oct. 2025. arXiv.org, https://doi.org/10.48550/arXiv.2510.19363

LightMem:模拟人脑记忆机制,打造轻量高效的大模型记忆系统

大型语言模型在长对话中常因记忆过载而效率低下。来自浙江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 Jizhan Fang、Ningyu Zhang 等研究人员,受人类记忆模型的启发,开发出一种名为 LightMem 的新型记忆系统,在提升模型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了计算成本。

该研究的核心是模拟人类记忆处理信息的三阶段流程。首先,系统设置了认知启发的“感觉记忆”,它像一个过滤器,通过轻量级压缩算法快速剔除对话中的冗余信息,并按主题进行初步归类。接着,信息进入主题感知的“短期记忆”,该模块利用语义相似性将相关内容动态地组织成连贯的记忆片段,而非依赖固定的窗口大小,从而生成更精炼、更有意义的记忆单元。最后,也是该系统的一大创新,是具备“睡眠时间更新”的“长期记忆”。这一机制将高消耗的记忆整理、去重和巩固工作从实时推理中分离出来,安排在离线时段(即“睡眠时间”)进行,避免了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引入额外延迟。在 LongMemEval 基准测试中,基于 GPT 和 Qwen 模型的 LightMem 系统不仅在问答准确率上比基线模型提升了高达10.9%,还在效率上取得了惊人成果:令牌使用量减少了117倍,API调用次数减少了159倍,运行时间也缩短了超过12倍。

#大模型技术 #计算模型与人工智能模拟 #记忆机制 #系统效率

阅读更多:

Fang, Jizhan, et al. “LightMem: Lightweight and Efficient Memory-Augmented Generation.” Version 1, arXiv:2510.18866, arXiv, 21 Oct. 2025. arXiv.org, https://doi.org/10.48550/arXiv.2510.18866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