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他54岁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曾查办东北乔四,57岁任黑龙江省委书记

抖音推荐 2025年10月05日 19:36 1 cc

有人说,东北人的脾气都是跟这块土地学的。风大的天里顶着雪也要出门,饭桌上嗷嗷嚷嚷地掰扯是非。可谁又能轻松想象,一个在日本兵铁蹄下睁眼看世界的小孩,他的心思里都装了些什么?孙维本——辽宁营口出来的,这名字在咱们那一代人眼里,有劲头,也难有几个能忘了。

他54岁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曾查办东北乔四,57岁任黑龙江省委书记

三十年代末的东北,一到傍晚街口小贩就收摊儿,各家各户一推门,关得严严实实。孙维本家也是这样,孩子们不像现在,能追着小区保安满地跑。他最怕的,不是挨骂,是走夜路旁边传来一阵军靴的踢踏声——那有时候,连大人脸上都不见一点血色。一家人省吃俭用,馍头掰成两半儿藏着,母亲用一根旧布条系紧粮囤,生怕哪天全家揭不开锅。在那样的日子里,谁心头能没有点恨和愤懑?孙维本就常想,将来他一定要让乡亲们再不受这样的欺辱。心里的账,孩子记下了,只是那时候不跟人家说。

日本人一退走,东北的天像突然亮堂了许多,空气里不再是阴森森的味道。可那年头依然动荡。孙维本18岁时,别人都还在相亲或打零工,他已经一头扎进共产党去了。老话说得对,年少有志可压山,他当时就是这种人。最初分到绥化张维乡做农会干事,那阵子农村窘迫得很,老百姓家里连口热饭都盼不上。他走村串巷,不像有些干部一副“官架子”——打听谁家闹矛盾,谁家孩子闹饥荒,走到哪都会蹲下来听大娘唠上几句家常。

他54岁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曾查办东北乔四,57岁任黑龙江省委书记

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叫“干部干部,先要做个人”。孙维本不是书里那种“八股腔”干部,哪怕全村开大会,轮到他发言也是扯嗓子喊两句,剩下时间更愿意拿着铲子到地里和大伙干活。群众心里明镜似的,什么样的干部靠谱,他们能看得清。抓一回盗牛贼,调解两家为一口井争到打架的纠纷,就是一顿饭凉了,也不肯走。日复一日,这样的人干事起来自有威信——慢慢就有人觉得,这小伙子是“自己人”。

过了几年,孙维本在县里又调了岗位。他没有那种一到新地方就“作秀”的习气,要不到两顿饭的工夫,就能摸清厅里的几位老同志各有啥习气。1961年去西丰县,那一年正赶上最难字的日子。粮食少得可怜,有些老乡桌上只剩点萝卜和霉玉米渣。孙维本常说,“咱要是混回去吃皇粮,也得先管着这帮老少爷们饿不着。”他天天在村子里敲敲问问,谁这月没口粮,谁家孩子病着,能记下的都记着。身上常揣着点粮票,能帮的就帮一把。后来西丰县的粮食产量逐年见了涨,谁都清楚背后的功劳不是一朝一夕攒出来的。有人说他有“股狠劲”,其实多半是实打实地替老百姓做事,没人能睡得安稳眼见周围人在受苦。

他54岁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曾查办东北乔四,57岁任黑龙江省委书记

这样的人物长时间在基层打磨,身上自然有了股“泥土味”——不是光坐屋子里听汇报,干什么都高度认真的那种人。1982年,孙维本调去辽宁,成了省委书记。那年头东北经济已经不是最前沿阵地了,到后来甚至被沿海的深圳、珠三角这些地方甩在身后。当年一些干部拎着文件包下去,最常听到的是工厂工人叹气,货一堆仓库没人要,工资发不下来,家里孩子上学都成了问题。

孙维本没坐在机关里“拍桌子办事”。老同志回忆说他去鞍山,工厂正停电一上午,孙维本非要现场和工人一起喝大碗茶,他连连安慰,和技术员一道琢磨怎么能把老机器再盘活点。最让人称道的,是有人拦路抱怨工资被拖两月,他竟然没急眼,反而派旁边的人先记账,事后专门开了下现场会。大伙看不用动嘴皮子就管用,这脾气是实在人都服气。

他54岁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曾查办东北乔四,57岁任黑龙江省委书记

后来他主张:不光得守着钢铁、煤炭这些老底,还得让新科技冒头、国家有呼声的产业在咱这儿扎钱。可问题随之而来,辽宁那时资金短缺,外头投资都不敢往这边看。他琢磨透了,干脆拉着下属出国跑市场。谁能想到,一个老一辈的领导,不懂洋文,每次带队都自己上一线跟外商“瞎掰”,就是一颗真心打动了不少人。上世纪八十年代,辽宁的那些老国企里第一次装上了国外的现代机床,沈阳好几个区的工厂门前,一夜之间连带外商的道旗都挂出来了。日子,真是有点松快起来了。

1985年,他又接过了黑龙江省委书记一职。黑龙江说白了,比辽宁吃苦头还多:每年春天土地解冻,机械一开动,没几个钟头就得陷进半米厚的黑泥里。可那片地肥得吓人,庄稼长势都带着劲,一到丰收,大豆高粱连片泛金。孙维本一上任,不会象征性走两圈了事。最初的日子,连夜听农业队负责人唠,每次都比表定多聊一小时。推广新农机时,有一批干部怕赔钱不敢干,他就带头坐在拖拉机头几排,实地挑毛病,啥叫“用人要用在点子上”,别处的人光说,他是真干出来了。

他54岁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曾查办东北乔四,57岁任黑龙江省委书记

“农业立省”,他反复在大小会议上说,有一年秋收,他拎着干粮布袋,跟农民一块扒苞米,结果晚上脚泡都磨烂了,也没提前走。他很倔,哪怕脚疼得厉害,也绷着脸让旁边人别说。后来黑龙江的粮食年产跳过400亿斤,全省无数家庭都在秋天嚷嚷着“这回粮袋子满了”。而且他不糊弄事,不光抓种粮,连粮食的收购、运输、储存等环节都一一盯着,哪怕是看仓库时顺手摸一手井盖,他就问管理员多少天查一次水分,事无巨细,一丝不苟。

就在农业大踏步往前赶的时候,他也没落下工业。老设备要升级,他让各厂“谁敢冒险谁上”;一些年轻人想下海,他不反对,条件只有一个:别坑国家的货,别赖老百姓的钱。有家企业试点“合资”,但有人违纪公款入私,被当场撤职查办。到九十年代初,黑龙江满大街电厂冒着烟,有的厂甚至小规模试点机器人生产线上岗,附近老百姓口音都带点“企业腔”。别处外乡人来,光问“这地儿能不能挣钱”,那大多还是冲着他的名头和做派。

他54岁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曾查办东北乔四,57岁任黑龙江省委书记

可东北的坎坷哪有说走就走了?90年代初,黑龙江乔四帮横行一时。就问在哈尔滨混过的,哪家没听说过他们坑蒙拐骗的手段?乔四这个人,脾气怪,手下总有几个靠打砸敲诈吃饭的“亡命徒”,外面闹成天自称“乔老板”,连派出所里都有人称兄道弟。更有胆儿大的,小两口开饭馆头三月就被敲竹杠,一气之下关门。有一阵子,夜里连公交司机都不敢顺路拉生人。

孙维本和张德邻一合计,不能再让这种人把社会当自家后院。多次密集开会调度,动员公安系统下死命令:查清幕后、查死账目、绝不能喊冤叫屈。具体抓捕那天夜里,孙维本亲自坐镇市局,大厅里气氛压得人喘不上气,多少公安干警站了一夜,生怕一闪失前功尽弃。抓到人那刻,外头等消息的市民三三两两聚着,谁也不敢肆意庆祝,生怕节外生枝。但乔四晚上被押出来后,当地人的反应很实在:有的在家长舒口气,有的甚至在胡同里放鞭炮。

他54岁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曾查办东北乔四,57岁任黑龙江省委书记

可这事没完。孙维本要求,“帮里的高头大马一个不能漏,窝案要查个水落石出。”没几天,检察院、法院趁热打铁,乔四全案公开审理,媒体小报都抢着报道。最后的判罚毫不手软:主犯死刑,余党分批重判。老百姓心里明白,天终于要亮了,“皇上的法”真能惩到恶人头上。

可说到底,东北的黑土地上,从不缺像孙维本这样有棱角的人物。反腐、抓基层、拢人心,他不光是“坐办公室”。有段时间,他推动干部队伍改组,直接让“靠后台啃老本”的一边凉快去,给能下乡、敢顶事的年轻人让位。一批贪污短平快的“官油子”,最终被扫地出门。老同志后来说,“整个黑龙江的政治空气都像窗户一开,人能大口喘气了。”

他54岁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曾查办东北乔四,57岁任黑龙江省委书记

1990年后,孙维本退休。别人寻常一退就带孙子、钓鱼搓麻将,他没有。哪次老部下来家,他都要追问北大荒今年收成咋样,工厂新设备调试得如何,有人劝他保重身体,他只说“放心吧,东北人都是这性子”。2020年12月,这位97岁的老人最终谢世。丧事办得简单,几位老工友前来看望,都说,“这人一辈子没出过虚。”

说起来,孙维本这人没有镶金边的大业绩,没有站在历史的浪尖上呼风唤雨,可他的脾性、骨头里那点倔劲,打动无数东北百姓的就是真实。这片土地到现在还念叨着,当年孙书记是怎么顶着风雪在地头走一圈、或是如何在机关批示上只写俩字“办了”。这些琐碎、这些小事,想来其实才是最动人的人间烟火气。到底什么才算“伟大”?也许留个问号吧。但至少,这样实干、憨厚、有点“轴气”的人,总该属于历史。

他54岁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曾查办东北乔四,57岁任黑龙江省委书记

发表评论

vv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vv号. All Rights Reserved.